河南大学 王晓伟
作为一个小句信息的起点,主位(theme)用来定位和指引语境中的小句(Halliday 2004a: 64)。我们将语义范畴体现为小句成分进而充当主位的过程叫作主位化(thematisation)。以往相关研究将主位化视为一种出于语用目的的小句成分前置和内部结构调整的过程;主位化的认知解释也归因于人们对于信息的注意和关切。(Hasan & Fries 1995; Matthiessen 1995; Thompson 1996; Butler 2003; Bloor & Bloor 2004;徐盛桓 1983; 余光武 2005)然而,作为语用手段的主位化方式是有其自身语义基础的,应为一种意义处理手段。(Jackendoff 2002)因此,从语言整体分析的思路出发,主位化不仅是句法-语用问题,而更是一个语义-句法-语用问题,因此应被界定为“语言使用者通过一定的语义或者句法操作手段,将语言成分处理为主位的过程,也是一个将语言成分置于句首的过程”。①该定义参照徐盛桓(1983: 108)“主位的这种注意价值,往往要经过对句子的表层结构做出一定的调整,把原来不处于主位地位的某些词语故意安排在主位上,才会获得。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非主位成分的主位化,或者简称主位化”。本文中主位化不仅包括语言结构的调整,也包括从经验到语言这样一个过程,即经验识解后小句所呈现的主位。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小句集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于一体。主位通常由小句中的位置明示,是信息的出发点和小句的关涉对象(Halliday 1994: 37)。主位作为一个语用概念属于语言的语篇功能范畴。主语在系统功能语法中不纯粹是一个形式范畴,本质上和其他语法功能一样是语义范畴(Halliday 2004a: 112),是一个命题肯定或者否定的指称对象(Halliday 2004a: 117)。在及物性系统中,主语的经验意义即是小句的参与者角色。典型无标记主位的语义功能就是不同过程类别中主语的参与者角色。因此,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同样的项应该同时充当主语和主位(Halliday 2004a: 118),而在英语陈述小句中,在没有其他语境引入其他形式的情况下,最典型和无标记的形式就是主位、主语和行动者重合为一个成分(Halliday 2004a: 58)。
2.2.1 主位化的标记性分析
主位分为有标记(marked)主位和无标记(unmarked)主位两类。无标记主位与小句中的主语重合。如果主位不是小句的主语,这种主位就是有标记主位(胡壮麟等 2009: 166-167)。
主位分析必须依赖语言结构,语言的结构是经验识解与语义体现的结果。概念功能就是将小句作为经验的表征,而小句经验语义组合的基本框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过程、参与者和环境(Halliday 1994: 107)。过程是必选项,参与者的语义功能和数量根据过程类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环境成分则是任选项。作为分析的起点,不同过程类别主语位置的参与者成为最自然的主位成分。这种方式也是最基本的主位化过程。然而,在实际语言表达中,出于交际需要,在基本语序中通常不位于句首的语义范畴也可以通过语义或者句法手段成为小句信息的起点。这就是有标记的主位化过程。需要指出的是,主位的标记性和主位化的标记性并非一个概念。主位标记性的判断标准是看小句的主位成分是不是小句的主语,如果不是,则该主位是有标记主位。主位化标记性的判断标准是小句成分置于句首所需操作手段的复杂度。即使有些成分作为主语是无标记主位,如果其语义体现过程复杂,则该主位化过程仍是有标记的。换句话讲,主位化标记性的判断标准是语义和句法操作的复杂度,而主位标记性的判断标准是小句中主语的位置。
2.2.2 词汇语法层的小句结构调整
词汇语法层是将意义转化为用词的一个分层(Halliday 2004a: 25),词汇和语法作为一个连续统,具有丰富的手段来调整语言成分在小句中的位置,主位的标记性也是一个连续统概念(杜娟 2014)。那些不充当小句主语的成分,通过词序的调整以及特定的主位化结构可以充当小句的主位。其中,语言中最常见的操作手段是小句内部的词序调整(Birner & Ward 1998),该调整并不需主位化评述结构等特殊结构(Halliday 1994: 33),如表1所示:
表1主语、动作者和主位的错配(Halliday 1994: 33)
(a)
myauntwasgiven thisteapot bytheduke主位主语动作者
(b)
thisteapotthedukegave to myaunt主位主语动作者
(c)
bythedukemyauntwasgiven thisteapot主位动作者主语
表1表明,在概念意义不变即及物性过程类别不变的情况下,充当主位的主语可以通过语态变化而有所不同,也可以通过成分的前置将不是主语的成分处理为小句信息的出发点。前者的主位依然是小句的主语,因此是无标记主位,如my aunt,而后者的主位不再是小句的主语,因此是有标记主位,如this teapot和the duke。
在小句层面,英语中标记性主位化过程手段除了小句成分前置,还存在大量的其他主位化结构(thematised structures)(Thompson 1996: 125-130),其中包括主位对等结构(thematic equatives)、述谓型主位结构(predicated theme)和主位评述结构(thematic comment structure)。
上述主位化结构是英语中有标记主位得以实现的重要词汇语法资源,每个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人际和语篇功能。主位对等结构允许主位构成小句成分的任何次集,并具备语义成分的排他性(Halliday 1994: 42),述谓型主位结构可以将小句中任何具有表征功能的成分标记为主位(Halliday 1994: 58),主位评述结构中说话者将有关事实价值或者效度的评述主位化(Thompson 1996: 129)。主位化结构是词汇语法层中更为复杂的主位化手段,也是有标记的。这是因为上述结构不仅改变了小句成分的词序,也增加了小句结构的层级复杂度,线性表达式内部的成分组合和聚合方式更为复杂。主位化在词汇语法层操作的基础是小句作为表征的离散性(discreteness)原则:任何结构单位都有清晰的界定边界(Halliday 1994: 35),而边界的存在也是语言结构存在和调整的认知理据。(刘辰诞 2008)小句的内部结构成分出于语用目的而带来彼此之间组合方式的调整。随着小句句法结构的改变,小句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以及语篇意义也都有所变化。从概念意义上分析,上述主位化结构的及物性过程存在转换为识别类(identifying)关系小句的普遍趋势;从人际意义上看,小句的语气部分也有所不同;从语篇意义上看,小句的主位成分及主位化路径更为复杂。
综合来看,词汇语法层小句句法结构的调整手段丰富了概念主位化的方式。不同于语言成分前置等词序调整手段,主位化结构的运用提升了小句的意义和结构复杂度。但是,词汇语法层的调整不改变小句的基本命题意义,正如黄国文(1996a)所讲,下面例(1)和例(2)的逻辑形式(logical form)是一致的。两个例句所识解的客观经验对象是一样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语用目的即小句语篇功能的差异。例如:
(1)It was Henry that kissed Helen.
(2)Henry kissed Helen.
然而,特定概念在语言系统内的主位化手段除词汇语法层面小句的结构调整外,还有另外一类语义操作手段,即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
2.2.3 语言层级观与语法隐喻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拥有不同的层级(strata),包括内容层和表达层,语言发展就是一个层级不断细化和精密度(delicacy)不断提升的过程。内容层最终分化为语义和词汇语法层,表达层分化为音韵和音系层。层级之间自上而下从语义层开始,自词汇、语法层到音韵层,再到音系层是一个体现(realization)过程。所谓体现就是通过一定的陈述(statement)手段使得意义在层级间或层级内得以实现的方式。(Matthiessenetal. 2010)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看来,语法隐喻是表达式的隐喻模式*《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不同版本在谈及语法隐喻时都将其标题命名为“Beyond the clause: metaphorical modes of expression”。从中可以看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将语法隐喻视为另外一种意义表征模式的。,也是层级间语义层到语法层体现方式的变化。就语言隐喻的分类来讲,Halliday(1985: 319-345)认为语法隐喻有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类,Martin(1992: 416-417)也提出语法隐喻的概念。就概念的主位化分析而言,语法隐喻与概念隐喻关系最为密切。
概念隐喻提出之初强调意义在体现为词汇语法层的过程中未发生变化,而只是形式的变化。(Halliday 1985)其依据在于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单位之间的映射(mapping)关系,通常语义单位α体现为词汇语法单位m,但是语言中也存在跨语法语义域现象,即一个语义单位可以体现为多个词汇语法单位(Halliday 2004a: 502)。但是,意义不变的观点并非完全成立。(Taverniers 2002; 何伟 2008)Taverniers认为语法隐喻是建立于双重符号过程(doubling of semiosis)之上的资源。“双重”指隐喻作为语言范畴所兼有的内容和表达面,内容即语义,表达即结构。在语义层面,语法隐喻放大了各类元功能内在的基本意义,经验隐喻所涉及的是双重构型(doubling of configuration);在结构层面,元功能内典型图形(patterning)类型的重建可以体现语法隐喻。因此概念隐喻依赖于经验的重新识解,是语义和词汇语法的重新映射(re-mapping),借助词汇语法层的级转移(rank-shift)和范畴转化(transcategorization)手段实现经验的重新表征和语法化。(Halliday 2004b)从语言学习和语类角度来讲,概念隐喻也只有当语言学习者接触专业知识,如教育、科学、官文或者法律文本时才会触及(Halliday 2004a: 636)。所以说,语法隐喻通过具体手段将意义重新识解并置于小句句首不仅可以实现概念的主位化,而且是主位化手段中最为复杂的一类。
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经验现象的主位化路径存在一个基本的趋势,该趋势从低到高由三个阶段组成:一致式表征、词汇语法层的词序调整以及语法隐喻。三种方式中语言层级之间实现方式的复杂度是由简及繁、由形式调整到意义加工的递进和叠加的关系,如下页图1所示:
图1 经验现象主位化的句法-语义驱动机制假想
图1表明任何经验现象在主位化过程中首先经过概念化表征为语义范畴。之后,语篇使语义概念呈现(enacting)为措辞。经验概念化后体现为及物性系统中的小句语义功能。作为最基础的主位化过程,及物性过程中一致式小句的主语是最为典型和自然的主位成分,体现了语义层与词汇语法层之间的自然体现关系。作为第二层次的主位化手段,词汇语法层中出现词序调整和主位化结构,在图1第二个图式中,该层标注为阴影部分,以说明主位化过程所发生的区域。在该过程中,语义层的基本逻辑形式即概念功能不变,所改变的只是小句语义层面的人际和语篇功能。作为最具标记性的主位化手段,语法隐喻则是语义层所驱使的词汇语法层的语言成分重置。因此,图1中第三个图式的语义层阴影深度高于词汇语法层,以表示语义的基础地位。
总体来讲,经验意义的主位化复杂度沿着一致式表征、词汇语法层中小句结构调整和语法隐喻三个阶段逐步提升。这并不是说所有概念的主位化都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此处只是从理论上说明概念的主位化过程是以语义为基础并受到语用因素驱动的。经验被识解、表征后就会固化于语言系统之中,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语言表达系统。经验被识解和概念化后,语言表达式常出于人际和语篇功能的需要对小句进行结构性的调整。语法隐喻作为语言发展的高级阶段则是对经验的一种重新识解,其识解复杂程度和认知努力程度更高。因此,语法隐喻也是最具标记性的主位化手段。
时间通常不易被视为经验性的存在,它被感知和体验的途径多依附于客观经验世界中的实体或事件。哲学和理论物理学通常认为,时间是线性的,与空间一起构成三维立体容器。空间是静止的,时间是流动的,人类存在于时间和空间所构造的世界之中。(Dainton 2010)时间通常与动作所发生的具体时段和其内部状态紧密相关,不同语言类型的时研究(Comrie 1985; 戴耀晶 1997; 何伟 2003; 陈振宇 2007)关注时间的概念语义和语言形式特征,动作内部结构与时间的关系则通过体研究将动作分析为延续或者短暂等语义类别。(Vendler 1967; Comrie 1976; 陈前瑞 2008)认知语法将语法范畴区分为事物和关系两类,而关系又进一步区分为时间性和非时间性两类(Langacker 1987: 183-274)。时间是动词体貌研究及其事件语义结构的核心基础,因为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通常与其他概念相关,如动作和事件(Lakoff & Johnson 1999: 137)。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时间作为一个语义单位在词汇语法层中可以体现为小句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是小句间的连接成分:作为语义提升(enhancement)手段引入从属小句或者嵌入成分,在小句内充当环境成分,亦可与动词词组重合作为小句的过程成分体现语言的时、相(phase)和意态(modulation)等复杂语义概念。(Halliday 1994: 234-239、245、152-154、200、203、279-280、286、281-282)
3.2.1 无标记时间主位
按照图1的假想机制,时间的主位化有三个层次。首先,语义与词汇语法的一致表征可以将时间体现为连接附加语,如meanwhile等(Halliday 1994: 49),这些连接附加语充当语篇主位(textual theme)。此外,关系小句中时间充当载体或者被识别者成为主位,如tomorrow is the tenth中,时间成分tomorrow的经验语义是“被识别者”,人际意义是语气成分中的主语,语篇意义是小句的经验主位。
上述作为连接附加语以及被识别者和载体的时间主位是无标记的,因为两者是对于外在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物理时制或者时间属性的一致性描述,而其句法结构也并非特殊的表达形式。作为连接附加语,时间将多个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通过显性语言表达式明示;而作为关系小句内的被识别者,时间表达式作为标记(token)在人类已经建立的物理时制“年、四季、月、日、时、分、秒”内寻找自己的价值(value);作为关系小句的载体则需要属性来评述自身的性质。
3.2.2 词序调整与时间主位
时间成为主位的第二个手段则依赖成分前置和主位化结构。能够将时间主位化的结构包括前置结构、述谓型结构和主位对等结构。下面以小句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为例来说明这些结构的实现方式和语义功能。
首先,作为小句环境成分的时间附加语可以通过前置成为前置主位。前置本身就是一种句法结构层面的操作。英语中前置结构通常指将动词的论元置于其通常出现位置的左侧,典型位置是句首,而其原来的常规位置为空(Birner & Ward 1998: 2-3)。时间附加语虽然不属于动词论元,但是时间附加语的前置也符合这一规律,是一种有标记主位。其主位结构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前置结构时间主位小句分析
在表2中,小句环境成分on the fifth day被置于句首,从而成为该小句的主位。这样的有标记主位是出于特定功能的表达需要,前置时间附加语充当主位可以实现时间场景设置、语篇衔接和信息焦点凸显以及信息对比功能。(王晓伟 2015b)
时间附加语成为主位的第二个手段是采纳强势主位结构。虽然关于该结构的主述位分析还存在争论(黄国文 1996a, 1996b, 1996c; 张克定 1998, 2007; 苗兴伟 2007),但是时间附加语作为主位是可以接受的。通过该结构,时间附加语成为小句主位,并且是信息焦点。在日常交际中,强势主位结构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When did they arrive at the summit?其主位结构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强势主位结构时间主位小句分析
时间成为主位的另外一个途径是主位对等结构。在该结构中,时间通过关系过程小句充当被识别者,与一个嵌入小句(embedded clause)构成识别关系。通常来讲,主位对等结构的主位以wh-嵌入小句为主,但是偶尔也允许将其处理为述位,而主位由代词承担,与前文相连(Thompson 1996: 127)。所以说,时间通过对等结构充当主位是一种特征突出的主位形式。其语用功能是为了说明时间主位的属性,在日常交际中,对等结构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What exactly is the fifth day?其主位结构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主位对等结构时间主位小句分析
注: 该句在实际语言表达中可能存在疑问,但是从理论上讲,该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Halliday(1994: 248)曾分析过The time to leave is when people yawn。这说明时间作为主位是可以出现在主位对等结构中的。
上述是本文认为的将来时间处理为主位的另一种方式,即时间通过小句结构的调整成为小句主位。这种操作手段不改变小句的逻辑语义形式,即无论采取何种主位化结构,以本文所举的小句为例,其命题内容都为ARRIVE(They)。因此,主位化结构没有带来小句概念意义上的变化,不同结构之间的差别主要是语用层面的。
3.2.3 语法隐喻与时间主位
在系统语言学框架下,及物性系统内部六个过程的特定参与者与人际功能中的主语重合。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下,及物性过程中充当主语的参与者角色就是小句的信息起点与关涉对象,即主位。小句作为一个语义复合体,从元功能视角出发,其特定意义范畴在语言系统的各个语义束中有着自然的对应重合关系。外在物理世界的经验经过人类识解后表征为不同的及物性过程类别;这些类别是出于并且用于人际关系的协商和传达信息的需要。这种意义和功能之间自然的联结与融合是语言分析的起点,也符合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Halliday 1994: 106-107);语言本身的建构也是一种基于实际使用、语义功能逐渐完善的过程。(Tomasello 2003)所以说,经识解而来的语义范畴充当主位的首要选择就是在体现为词汇语法的过程中在人际功能层面充当主语。
然而,在体现为词汇语法表达式的过程中,经验经识解表征之后的各种语义概念充当小句主语的趋势是不同的。主语所能体现的语义存在等级关系,即语义功能等级(semantic function hierarchy)(Dik 1978: 76):
依据该等级序列,主语分配(assignment),即主语的语义选择,遵循自左向右的优选次序。从语言类型学出发,如果主语功能能够赋予特定语义功能Sj,那么主语就可以赋予任何语义功能Si,在主语语义功能等级中Si在Sj左侧。对于任何语言来讲,主语在语义功能等级分配中越靠后,其标记性越强。这也就意味着:1)沿着语义功能等级前行,我们得到越来越不同寻常的结构;2)主语分配会受到额外条件越来越多的限制;3)最终的结构在语篇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低(Dik 1978: 77)。因此,主位与主语的自然对应关系以及主语的语义选择等级决定了不同语义概念充当主位所需的操作手段是不同的,存在语义和句法操作复杂度的不同。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这种复杂度是指在整个语言系统中牵涉的层级更多,层级内部所牵涉的具体因素和操作过程更复杂。时间作为最右端的一个语义范畴,充当主语的过程应该是最为复杂的。时间范畴的语义复杂性在语言习得研究中也得到证实。有关儿童多语言疑问词习得的研究证实,时间疑问词when也是最后才被掌握的疑问词。(Clancy 1989)
依据图1的基本假设,时间成为主位的第三种途径是语法隐喻。在概念语法隐喻的作用下,通过及物性过程转换、拟人化、语义浓缩(condensation)、小句成分语义功能转换和小句成分形式变化机制,时间充当小句主语,成为时间主语小句。根据句法结构特征,时间主语小句包括主-谓-宾-宾补(SPOCo)、名物化和非名物化主-谓-宾(SPO)以及主-谓-双宾(SP IO O)三类句法结构;根据及物性过程分类标准,时间主语小句包括心理过程小句和物质过程小句。(王晓伟 2015a)
不同类型的时间主语小句的具体形成过程会有所差异,但它们都遵循语法隐喻的基本规则,如级转移、名物化等;同样,在所有时间主语小句中,时间都充当了小句的主位。因此,语法隐喻类时间主语小句也有建构语篇的衔接链,可以提升语篇连贯性;或者调整小句的信息结构,突出信息焦点;或者投射或引起经验事件和实体的语篇功能。(王晓伟 2015a)时间主语小句中的时间感知主体也有助于语篇的陌生化语篇语义建构。(王晓伟 2016)
时间主语小句的经典小句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作为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是由一致式(congruent form)小句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转化而来的(Halliday 1994: 344),其结构分析如表5所示:
表5 语法隐喻时间主位小句分析
如表5所示,经过语法隐喻操作,小句的及物性过程由“物质”转化为“心理”。及物性过程改变,使小句表征的概念内容发生了变化,也使语义发生了变化。正是通过该机制,时间成分the fifth day不仅成为小句的主位,而且也成为小句的主语。词序调整中时间范畴on the fifth day一直是环境成分,而此处时间范畴已经改变了语义功能,即从“环境”到“感知者”。所以说,经过语法隐喻手段的主位化方式改变的不仅仅是小句的结构,小句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隐喻表达式不仅是一个形式变体,也是一个意义变体。
由上述分析可见,时间的主位化方式经历了“一致式表征→词汇语法层小句结构调整→语法隐喻”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时间首先具备自身的本体概念意义,建构时制体系或者描写时间的属性,可以充当主位;之后,可以通过语言结构的自身调整将时间主位化从而参与语篇的建构和信息的传递;最后,通过语法隐喻改变小句的及物性过程类别,时间充当小句参与者,改变整个小句乃至语篇的经验意义。
本文分析了概念主位化的普遍操作机制并着重分析了时间主位化所可能采取的手段,包括经验的一致式表征、小句结构调整以及语法隐喻三个路径。理论上讲,这些主位化手段不仅适用于时间的主位化,也适用于其他概念范畴。通过语法隐喻实现的时间主位有特别的经验语义和语篇功能,其内部语义结构最为复杂。这样三个层次也反映了人类语法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从原初语言(proto-language),到语言分层后的成人语言,再到高度抽象化的科学语言三个阶段。(Halliday 2004c)时间概念的主位化遵循和揭示了人类语言的特定规律。时间主语小句作为最为复杂的主位化方式,其自身的形成机制和语篇功能分析在英语写作和英汉互译方面也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Birner, B. J. & G. Ward. 1998.InformationStatusandNoncanonicalWordOrderinEnglish[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Bloor, T. & M. Bloor. 2004.TheFunctionalAnalysisofEnglish:AHallidayanApproach[M]. London: Arnold.
Butler, C. S. 2003.StructureandFunction:AGuidetoThreeMajorStructural-FunctionalTheories,PartI:ApproachestoSimplexClause[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Clancy, P. 1989. Form and function in the acquisition of Korean wh-questions [J].JournalofChildLanguage(16): 323-347.
Comrie, B. 1976.Tense[M]. Cambridge: CUP.
Comrie, B. 1985.Time[M]. Cambridge: CUP.
Dainton, B. 2010.TimeandSpace(2ndEd.) [M]. Durham: Acumen.
Dik, S. C. 1978.FunctionalGrammar[M].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Halliday, M. A. K. 1985.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 A. K. 199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 [M].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 A. K. 2004a.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 (3rdEd.) (Revised by C. Matthiessen) [M]. London: Arnold.
Halliday, M. A. K. 2004b.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ciz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 [C] // J. J. Webber (ed.).TheLanguageofScience. London: Continuum. 49-101.
Halliday, M. A. K. 2004c.TheLanguageofEarlyChildhood[M]. London: Continuum.
Halliday, M. A. K. & C. M. I. M. Matthiessen. 1999.ConstruingExperienceApproachtoCognition:ALanguage-basedApproachtoMeaning[M]. London: Continuum.
Hasan, R. & P. H. Fries. 1995.OnSubjectandTheme:ADiscourseFunctionalPerspective[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Jackendoff, R. 2002.FoundationsofLanguage:Brain,Meaning,Grammar,Evolu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 M. Johnson. 1999.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Langacker, R. W. 1987.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I:TheoreticalPrerequisites[M].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J. R. 1992.EnglishText:SystemandStructure[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Matthiessen, C. M. I. M. 1995. THEME as a resource in ideational “knowledge construction” [C] // M. Ghadessy (ed.).ThematicDevelopmentsinEnglishTexts. London: Pinter. 20-54.
Matthiessen, C. M. I. M.etal. 2010.KeyTermsin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M]. London: Continuum.
Taverniers,M. 2002.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andtheNotionofGrammaticalMetaphor:ATheoreticalStudyandaProposalforaSemiotic-functionalIntegrativeModel[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hent.
Thompson, G. 1996.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Tomasello, M. 2003.ConstructingaLanguage:AUsage-BasedTheoryofLanguageAcquisition[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endler, Z. 1967. Verbs and times [C] // Z. Vendler (ed.).LinguisticsinPhilosoph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97-121.
陈前瑞. 2008. 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陈振宇. 2007. 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 [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戴耀晶. 1997. 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 [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杜 娟. 2014. 英语陈述小句主位标记性的连续统思想再探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5): 91-98.
何 伟. 2003. 系统功能语法时态系统概观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6): 417-424.
何 伟. 2008. 语法隐喻: 形式变体与意义变体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5): 1-6.
胡壮麟等. 2009.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国文. 1996a. 英语强势主位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3): 44-48.
黄国文. 1996b. 英语的对比型强势主位结构 [J]. 外国语 (4): 23-27.
黄国文. 1996c. 英语的非对比型强势主位的特点 [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 1-7.
刘辰诞. 2008. 结构和边界——句法表达认知机制探索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苗兴伟. 2007. 英语的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 [J]. 山东外语教学 (2): 54-57.
王晓伟. 2015a. 英语时间主语小句形成机制与语篇功能研究 [D]. 博士学位论文. 河南大学.
王晓伟. 2015b. 英语句首时间附加语的语义限制因素与语篇功能 [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5): 26-33.
王晓伟. 2016. 时间感知主体与语篇陌生化建构 [J]. 外文研究 (3): 8-16.
徐盛桓. 1983. 汉语主位化初探 [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4): 102-109.
余光武. 2005. 主位化及相关的认知解释 [J]. 外语学刊 (5): 68-74.
张克定. 1998. 英语存在句强势主位的语义语用分析 [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2): 39-45, 55.
张克定. 2007. 主位化评述结构及其评价功能 [J]. 外语教学 (5):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