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以合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2+3)专业为例

2018-01-17 03:16:46胡国华MatthiasSchnll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信息工程合肥学分

胡国华,杨 斌,Matthias Schnöll

(1.合肥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 电子-机械-经济工程系,德国 克腾 06366)

1 前言

1984年,安徽省同德国下萨克森州建立中德友好省州合作关系,确立共建合肥学院,开展应用型高等教育合作[1]。至今合肥学院中德合作已有30多年,同17所德国高校开展合作培养项目,已有1700多名教师、留学生赴德学习;德国高校有300余名教师、600余名学生来华交流。2015年10月30日,中国总理李克强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考察合肥学院,共同见证了合肥学院与德国合作30周年成果,两国总理宣布在合肥学院建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和基金,继续探索中国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合肥学院与德国高校进行合作办学专业主要是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经济工程方向)、物流管理和德语(经贸方向)专业,合作模式以“2+2”、“2+3”、“3+1”开展。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2+3)专业为例,讨论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2007年9月,合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2+3)专业与德国下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Hochschule Anhalt)EMW(Elektrotechnik, Maschinenbau und Wirtschaftsingenieurwesen,电子-机械-经济工程)系合作办学,采用“2+2”或者“2+3”的双文凭双学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2]。

2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意义深远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1月24日,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两份文件均体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既需要有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而对于德国“工业4.0”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量更高于基础研究型人才[3]。下面以德国为例来分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意义深远。

依据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网站最新公布的数据,德国现有各类高等院校399所,其中综合性大学(Universität)有111所,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有230所,艺术、音乐院校58所。综合大学的重点是基础理论研究,学科多专业全,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培养资格;应用技术大学除必要的基础理论,更偏重于应用,凸显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式人才”,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技能,这种专业技术人才在保持其动手能力的前提下,比传统的技术人员在理论上更系统专深。在德国,工程技术人员超过60%的是由应用技术大学(FH)培养,有近20%的综合性大学(Uni)毕业生也从事应用型工作,还有20%来源于技术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这样认为德国制造能举世公认,应用技术大学(FH)培养出大批应用技术型人才功不可没[4]。

依据德国教育家洪堡理念,教学、科研与就业或创业要统一,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应用技术大学(FH)的科学研究,德国联邦经济及科技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und Technologie)设有专门的支持应用技术大学(FH)科研活动基金,如FH-Impuls、FH-Profund、ForMat、ZIM等等[5],另外,针对中小型企业创新专项基金仅提供给高校和中小型企业联合申请,合作完成,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 中德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3.1 培养目标

合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2+3)专业是合肥学院与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共建专业,以“两段式、双元制、双文凭”为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融合中德先进教育理念为特色,以中德高校办学特色和优势为基础,以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为保障,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为目标。

3.2 学制与学分

合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2+3)专业按照双段式、学分制完成,学制为五年制,最长学习年限是八年。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在合肥学院学习两年,完成135学分(德语学习占66学分),德方认定60学分(基础课程学分);第二阶段为提升阶段,在德国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学习三年及其以上,完成180学分。

中国的学制和学分制度众所周知,德国现行的学制是根据《波隆那宣言》的波隆那历程主要核心——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改良而形成[4][6]。主要目的是整合欧洲教育体系,使欧洲各国学制整合,确保欧洲各国互通互认以及大学生素质整体提升。现行德国学制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现行德国学制/学分情况

3.3 中德模块实施

合肥学院在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根据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德共建专业需符合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同步实施模块化教学,与德国第二阶段人才培养实现无缝对接,实现德方对中方教学的60学分认证置换。如图1所示,为中德电子信息工程(2+3)专业模块课程安排及对应学分。中德双方经过协商制定模块手册,每个模块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部分组成(每个学分对应16学时学习任务),且中德双方开设的模块紧密衔接,如在合肥学院第一、二学期开设的工程应用数学A/B模块,对应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第一、二学期的Modul Mathematik(数学模块);如合肥学院第二、三学期开设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A模块和Matlab编程及应用模块,对应德方第一、第二学期的Modul Programmierung(编程模块)、Modul Soft Skills(软件技术模块),其中Modul Programmierung(编程模块)又包括:Programmierung1(C结构化语言)、Programmierung2 (C++面向对象语言)、Softwareentwurf(软件设计);Modul Soft Skills(软件技术模块)又包括:Präsentationstechnik(演讲技能)、Nutzung von Literatur und Fachinformationssystemen(文献搜索)、Englisch/Deutsch als Fremdsprache1(英语/德语计算机语言1)、Englisch/Deutsch als Fremdsprache2(英语/德语计算机语言2)。

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总210学分,其中第一、二学期的学分通过国内成绩认证置换60学分,在图1中黄色底纹为第五学期Berufspraktikum(工业实习)和第七学期Berufspraktikum(毕业实习)、Bachelorabschlussarbeit Kolloquium(毕业设计)总共40学分,占总学分比19%;深蓝色底纹为专业模块部分,总80学分,占总学分比38%;灰色部分为基础模块部分,总85学分,占总学分比39%;淡蓝色部分为软件模块部分,总10学分,占总学分比4%。

3.4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1)从模块设计角度

依据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块化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专业模块和实践模块重要性,尤其在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的提升阶段,专业模块总80学分,占比38%;工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总40学分(640学时),占总学分比19%;第3学期到第7学期理论与实验总150学分(2400学时),其中理论与实验教学比是2:1;这样七个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总1537学时,占总学时比50.6%,可见德方高校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

图1 中德电子信息工程(2+3)专业模块/学分

(2)从实习安排角度

第五学期是工业实习阶段,20学分,期间学生同时完成两模块的网络学习。实习单位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投递简历找到企业实习岗位工作,工作内容和性质必须得到校内教授签字同意,否则不给予实习答辩;另外一种是在学校跟教授完成企业的合作项目,最终企业针对项目考核合格,教授才会同意签字进行实习答辩。第七学期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绝大多数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求职时,会选择在该公司一边实习一边寻找毕业设计课题,由公司高级工程师和学校教授通过双导师指导,帮助学生独立解决公司某一项目或工程问题,最终由双导师参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答辩,并给予评判。另外,德国《劳动保护法》对在大校学生实习期间解聘条款不受法律保护,所以很多公司对毕业实习生在公司实习期间进行考察,物色人选,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学生也能够拿到工作合同返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实现双赢。

(3)从师资力量角度

合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2+3)专业与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电子-机械-经济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共建,德方该专业有27位教授,其中4位在学校担任行政职务,全职有23位教授,负责平均每年20名合作培养学生前往德方的教学工作,确保师资力量。另外,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要求同综合性大学的师资要求一样,工科类教授要求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至少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且至少3年以上校外工业界或者研究机构的工作经验,所以德国工科类教授都是“双师型”教授,符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

3.5 合作成果

自2007年9月起始,中德共建电子信息工程(2+3)专业,合作成果显著(统计数据截止2017年5月),已有2007级胡浩和2012级杨斌获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设立、德国外交部资助的德国奖学金(Deutschland Stipendium)3000欧,2012级杨斌在本科毕业时还获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设立的毕业奖学金300欧。

中德共建电子信息工程(2+3)专业成果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因2013级学生按照学制目前正在大学期间,未到毕业阶段,故只在表中统计2007~2012级学生。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已经获得双学位80人,其中本科毕业直接就业18人,在德国企业就业13人(就业单位分布在:BOSCH、SIMENSE、AUDI、VW、BMW、POSCHE、ERS、SAP等);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62人,其中在德国继续攻读硕士学位61人,占获得双学位人数76.25%,就读学校有斯图加特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汉堡大学、纽伦堡大学和布伦瑞克大学等。

表2 合作培养成果统计表

4 总结

随着专业共建的深入,逐渐出现下一步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第一,如何提高学生德语水平?德语水平直接会影响学生在德方预科部语言班是否能顺利通过DSH(Deutsche Sprachprüfung für den Hochschulzugang ausländischer Studienbewerber,德国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德语考试)考试,决定了学生是否能进入大学学习。第二,如何使中方任教教师理解德方各模块的能力输出要素和基础阶段与提升阶段模块逻辑关联?这是关系到专业共建的前后衔接之关键,也是学生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第三,如何在学分制下更好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学生在德方学习不只是获得150学分(总210学分,国内60学分),而是如何更好的利用德方提供的优势资源和实践条件,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岁月荏苒,合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2+3)专业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共建已有十余载,构建和实施了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下人才模块化培养方案,培养了一批满足中德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输送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德国综合性大学继续深造,以期能更好为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做出贡献,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国家化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开拓新思路和新模式。

[1] 蔡敬民.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合肥学院为例[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

[2] 谭敏,胡国华. 合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3)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3, 201 (21) :31-32.

[3] 师慧丽,张娟.面向“中国制造2015”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7,15(1):90-94.

[4] 王世岳,沈文钦,巫锐. 德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学术、制度与人物[J]. 中国高教研究.2017,32 (1) :70-76.

[5] 许方舟. 德国如何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工科人才——访德国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丁永健[J]. 世界教育信息.2016,24 (6) :29-32.

[6] 杨慧,徐黛黛.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兼评《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32 (2):3-4.

猜你喜欢
信息工程合肥学分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江苏高速公路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学分美食
计算机网络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电子测试(2018年1期)2018-04-18 11:53:48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