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红凯,卢勇,施莹
(1.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2.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镇江 212400)
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社会对创新创业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各个领域都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据人社部最新公布信息显示,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近10年最高值共计795万人。①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现代农业发展呼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大学生是新型职业农民理想的后备军。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人才培养、科研和技术推广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则肩负着为国家和地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农业发展乃至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使命。然而,目前农林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现有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创业意向相较于普通大学生低,迫切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模式改变现状。农业高职院校学生从事涉农创业,既能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也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涉农创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如何强化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及建立相应长效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
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和创业密切相关,是决定是否采取创业行为的前提和重要指标。创业意向这一概念最早由Bird明确提出,他认为创业意向是指将创业者的注意力、精力和行为引向某个特定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由灵感激发的创业想法必须通过创业意向才能实现[1]。现有关于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个体背景、人格特质和创业环境三种因素[2-5]。而目前对涉农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刘月秀对华南地区三所农业院校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个体的人脉和资金支持、自学能力、风险承担与挑战意愿以及事业心、创业氛围与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涉农创业意向有很大的影响[6]。邱慧和林恬逸以浙江大学的在校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涉农创业意愿与个体的受教育背景、对农业现状的了解程度以及经历的创业教育相关[7]。张敏和王志刚指出,大学生村官的涉农创业意愿与在基层的实践和锤炼、政策鼓励和支持以及创业生态因素相关[8-9]。
Ajzen于1991年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该理论指出个体的实际行为或者行动是由个体的行为意向决定的,而行为意向受三个独立因素的影响,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10-11],具体见图1。
图1 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适用于多种行为领域,获得很多学者的支持。国内外研究表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能有效解释创业意向,因此,本文采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涉农创业意向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在心理学领域,态度被定义为对特定的人、观念或者事件等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和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行为态度是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对执行某个特定行为的喜好程度的评估以及对行为结果的评估、期望和信念。本文将行为态度分为工具性态度和情感性态度两个层面:工具性态度指对涉农创业的认知评估,如涉农创业的风险性、涉农创业的益处;情感性态度是指对涉农创业的喜好、兴趣程度与创业预期。理论而言,对涉农创业的态度越积极,创业意向就越强烈,从事涉农创业实践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主观规范是指个体考虑是否采取某个行动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社会压力是指他人或者团体的期望、支持程度以及个体对此的依从程度。做特定决策时,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越小,行为意向就越高。本文中的主观规范是指个体考虑是否从事涉农创业时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即家人、朋友和专业指导老师对涉农创业的认知和看法以及对个体涉农创业的支持程度。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若想进行涉农创业,往往需要资金、人力和技术的支持。因为大部分学生创业的首笔资金依旧来自于家庭,从家人得到经济支持;而合作创业是大部分计划涉农创业学生的选择;指导老师的专业团队能给予专业规划和技术指导。
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采取某特定行动的难易程度。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知觉行为控制与两个因素有关: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自我效能感是指对完成某特定行为的信心;控制力包括促进和阻碍某特定活动的因素。本文中的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影响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对涉农创业实践成功的信心,包括创业环境、资金、社会资源、人际关系等。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数量较大,直接将该群体的所有个体作为调查对象具有很大困难,而农业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又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因此,结合研究目的和调查实际,本研究选取调查对象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唯一的农业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现为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国家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和中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选取该校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受访者个人基本信息、涉农创业意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1)涉农创业意向。在个体创业意向量表 (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Intent Scale,IEIS)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共6个问题,从以下问题来衡量涉农创业意向:将来打算创办农业企业、寻找农业创业机会、为涉农创业存钱、阅读和农业创业有关的书籍、知道如何开展农业创业、学习农业创业知识。(2)涉农创业行为态度。包括工具性态度和情感性态度,本文选取涉农创业能有效改善经济状况、收获经济效益、涉农创业是规避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涉农创业风险很小、涉农创业能实现自我价值、涉农创业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涉农创业令人兴奋等6个问题。(3)涉农创业主观规范。该部分主要反映个人在决定是否从事涉农创业时,影响个体决策的重要团体对涉农创业的支持程度,以及个体对重要团体意见的遵从程度。本文选取家人、朋友和老师三个重要团体,共设置了6个问题。(4)涉农创业知觉行为控制。该部分问题和指标主要涵盖会促进或阻碍目标行为发生的因素,本文选取涉农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资金、自身能力、社会关系、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共设置了9个问题。上述问题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进行计分。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57份,其中有效问卷384份,有效率84.03%。
1. 涉农创业意向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会花时间学习农业创业知识”外,其他问题均未超过正向计分的均值,说明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涉农创业意向并不积极。根据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在校学生仍将就业作为第一选择。涉农专业在校学生受访时表示会选择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就业,如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行业等;也有部分涉农专业学生希望参加国家或地方的基层服务项目,如“三支一扶”中“支农”项目、“苏北计划”等,或提升学历后做一名“大学生村官”;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愿意尝试创业,选择创办农业企业或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社创业。
表1 涉农创业意向描述性统计
2. 行为态度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收获经济效益”、“规避就业压力”和“实现自我价值”这三个问题均值都超过了3分,说明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认可涉农创业的确是收获经济效益、规避就业压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同时,对涉农创业的认识相对比较理性,认为农业创业有风险。
此外,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对涉农创业的情感性态度的均值不高。通过对调查对象的深入访谈发现,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认为涉农创业太过艰辛和漫长,对涉农创业没有激情。同时还可能与个体传统的价值观、对农业的偏见以及农业高职院校爱农教育的欠缺有很大关系,影响了学生对涉农创业的情感性态度。
3. 主观规范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家人和朋友赞成涉农创业的均值都低于平均水平,老师的赞成均值处于平均水平。同时,个体对家人、朋友、老师的遵从程度都比较高。原因在于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处于成长的新阶段,心理日渐成熟,渴望独立,但是物质上仍然离不开家人,所以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行动目标与生涯规划,也缺乏独立决断的决心和执行决定的毅力。
表2 行为态度描述性统计
表3 主观规范描述性统计
4. 知觉行为控制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4可以看出,被调查群体在涉农创业自我效能感的4个问题上都低于均分。根据对调查对象的深入访谈发现,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涉农创业自我效能感不高,与个体对涉农创业风险的认知、对个体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认知、家庭经济情况和成长环境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同时,创业资金、个体能力、社会关系、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因素对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涉农创业都很重要。
表4 知觉行为控制描述性统计
本文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涉农创业意向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模型为:
其中,Y表示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涉农创业意向。Xk表示影响涉农创业意向的各个因素:(1)行为态度维度,包括工具性态度(上表2中问题1和2汇总)、情感性态度(上表2中问题3-6汇总);(2)主观规范维度,包括重要团体支持程度(上表3中问题1-3汇总)、个体对重要团体的遵从程度(上表3中问题4-6汇总);(3)知觉行为控制维度,包括涉农创业自我效能感(上表4中问题1-4汇总)以及创业资金、个体能力、社会关系、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上表4中分别对应的问题5-9)。βk表示各个因素对涉农创业意向的影响程度。
模型实证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模型实证分析结果
注:*、**、***分别表示通过10%、5%、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
从表5可以看出,涉农创业意向与行为态度显著正相关,不管是工具性态度、还是情感性态度。态度具有认知功能,行为态度形成后,会影响个体对后续信息的接受和选择。如果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涉农创业有着正向的态度,那么会有选择性地接受涉农创业相关信息,涉农创业意向就更强。而且态度还具有动机功能,对涉农创业有着正向态度的学生自然会偏爱、趋向涉农创业;与之相对,对涉农创业有着负向态度的学生,自然会逃离、避免涉农创业。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学农爱农”的热情,大部分学生表示选择就读农业高职院校是出于无奈的选择,对农业高职院校和自己所学专业了解不够深入,这也是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涉农创业意愿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表5可以看出,重要团体支持程度和个体对重要团体的遵从程度都与涉农创业意向正相关,表明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涉农创业意向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态度,同时受到外界群体对涉农创业态度的影响。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由于大部分学生经济不独立,而资金是创业的基础,需要依靠父母筹措第一笔创业资金。但是,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选择“铁饭碗式”的好工作,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进国企和名企成为就业首选。尤其是绝大多数农村家庭负担较重,家长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尽快就业,解决生存问题,减轻家庭负担,并回馈家庭。在对已从事涉农创业的大学生的访谈中得知,多数在创业前都咨询过学校老师、家人和朋友的意见。可能的原因是,创业是个艰辛的过程,涉农创业更是如此。如果家人、老师和朋友能够支持涉农创业,给予心理支持、赞许和鼓励,能使个体获得自信心、力量感,涉农创业的决心也更大,从而强化其涉农创业意向。
从表5可以看出,涉农创业的自我效能感、创业资金、个体能力、社会关系、市场环境、政策环境都与涉农创业意向相关。对于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虽然具有一定的农业专业知识背景,但是也面临着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创业经验和社会经验相对缺乏、农业创业实践能力欠缺等诸多压力和挑战,更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在资金、相关政策、技术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以便更好地帮助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涉农创业的信心,提升涉农创业综合素质。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能力品质和自我效能,进而激发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课程定位,不仅仅局限于浅层次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注重深层次能力、思维、素养、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工程,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面向所有学生设置广谱式课程,向学生普及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训练为重点;针对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开设精英式课程,可以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融合培养,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操能力;针对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开展专才式课程,旨在为创新创业者或有意投身创新创业的学生搭建激荡智慧的高层思想平台,帮助其掌握经济、技术、产业和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解决创新创业企业在不同阶段面临的具体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站在人才标准、国家战略和教学改革的高度,认清短期与长期、显性与隐性效益的关系。在现实中,很多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有误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办企业的教育,认为竞赛、孵化器和创办公司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小众的教育、技能性教育,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权宜之计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致力于培养能够引导未来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本质在于提升学生在不确定环境中的适应力和创造力。目标在于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创新创业理念、方法与工具的系统性学习,将其应用于产品、服务于社会创新等领域的实践中,成为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的卓越人才。
农业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完善“训—赛—孵—战”思维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构建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客空间等实践平台,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在此基础上,为使学生获得更多涉农创业的机会,农业高职院校应尽力创造条件,积极借力发展,实行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四方联动,聚集各方资源,共建共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此外,为了减少农业高职院校学生从事涉农创业的顾虑,保障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涉农创业的成功率,农业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需要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库,包含企业家、杰出校友、风险投资家、行业技术骨干及税务、工商、人力资源等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骨干、能工巧匠等,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精英导师团队。通过对内资源整合以及对外政校行企联动,着力打造一站式服务体系。
资金是创业的基础,据调查和访谈表明,75%的调查对象认为缺乏资金会阻碍其从事涉农创业。多数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涉农创业项目考虑不成熟,很难获得社会资金扶持和投资,往往只能靠个人和家庭自筹。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一系列税收优惠、融资政策等相继出台,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大学生涉农创业资金缺乏的实际问题,特别在项目初创、萌芽时期。农业高职院校可以学习借鉴先进院校的经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包括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等项目,不同项目设置不同额度的资助,通过专家遴选确定资助数量,项目初始启动资金设为千元左右为宜,在中期考核视项目进展情况进一步追加,为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园提供宝贵试错机会,也不排除个别项目一次成功的可能。
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不强,而高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点滴渗透的效果。对于很多高校而言,加强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建设是提高学生创业意向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创业文化的氛围中渗透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农业高职院校的创业氛围建设既要拥有高等院校的创业特性,又要建立体现以农业理念、农业特征和农业情感为特点的农业特色。努力推进校园农业文化建设,建设农业高职院校特色文化精品项目,厚植学校“农”文化根基,开展“三农”服务实践,塑造具有农业高职院校特色的农业文化,在培养学生爱农情结的同时鼓励学生投身涉农创业。
要实现创业意向向创业行为的有效转化,还需通过完善各项保障措施。首先,设计科学的创业培训方案,鼓励潜在大学生创业者通过系统学习提升自身创业能力,如开设农业类创业讲座、创业论坛,设置创业基金等多种形式,以弥补学校创业课程的不足,从而提高大学生涉农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保证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加快制定完善鼓励失业大学生、返乡大学生等群体创业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和实施办法,构建起快捷、高效、透明的行政服务“绿色通道”,让涉农大学生创业者消除疑虑,提升创业自信心,安心开展创业活动。再次,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农业创业实际,拓宽涉农创业资金筹集渠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如设立涉农创业的专项基金和贷款担保体系、构建创新创业网络众筹平台等举措,促使涉农创业大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实质开展创业活动上。
[注释]
①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情况分析:795万高校毕业生呐喊工作[EB/OL].(2017-5-17).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70517/10364798250.shtml。
[1]Bird. 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for Intention[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 1988(13).
[2]向辉,雷家骕.基于ISO模型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意向[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22-128.
[3]邹文通,张志云,王贤斌,等.基于IEI模型的我国大学生创业意向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157-161.
[4]郭志芳,钟建安,段锦云.大学生创业心理特质与创业意向的关系: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J].应用心理学,2013(3):265-271.
[5]方小婷,叶宝娟,郑清,等.前瞻性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3):543-545.
[6]刘月秀.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农业院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3(9):48-53.
[7]邱慧,林恬逸.大学生农业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大学为例[J].学园,2016(31):12-15.
[8]张敏,王志刚.大学生村官农业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9):391-392.
[9]张天桥,侯全生,李明晖.大学生创业第一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0]Icek Ajze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 1991(50).
[11]Icek Ajzen. Residual Effects of Past on Later Behavior: Habituation and Reasoned Action Perspectives[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Review, 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