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锋,问思恩,陆斌,李平
(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86)
三倍体虹鳟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冷水性鱼类,隶属鲑形目,鲑科,大马哈鱼属,其二倍体原产于美国阿拉加斯,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人工养殖,目前其三倍体已成功在全国大部分省份和地区推广养殖。笔者通过连续4年的三倍体虹鳟繁育生产,已成功引进鱼卵25万粒,培育稚鱼23.8万尾,为秦巴山区三倍体虹鳟养殖提供了优良苗种。现对2017年繁育试验工作进行总结,以供发展冷水鱼地区参考。
试验地点在秦岭北麓陕西省太白县白云峡入石头河口,海拔1 055 m,试验点周边人为干扰少。试验用水为峡谷中溪流水和深井水,水质清澈透明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水质标准(GB11607—1989),溪流水流速平均不小于2.10 m/s。
1.2.1 孵化设备 孵化基地准备的平列孵化槽长3 m,宽50 cm,高35 cm,槽后部有一可以上下活动调节水位的排水管。平列槽内套有5个小槽,小槽规格为50 cm×50 cm×30 cm,小槽底部和后侧安装直径2 mm的多孔篦子。用于仔鱼培育的圆柱形培育缸直径2 m,高60 cm,缸底部凹陷呈锥形,锥形底部中间有直径为25 cm的排水口,排水口用多孔PVC管外包聚乙烯网。
1.2.2 供水设备 三倍体虹鳟孵化用水通过高位管道从峡谷中引入溪流水到蓄水池,蓄水池与沉淀池之间设有连通管道,水可以通过水位差从蓄水池进入沉淀池。在孵化室,每个平列孵化槽都安装了独立的进水管道,进水管道口用100目筛绢网包裹。此外,孵化基地为了确保孵化水源充足和水温稳定,在孵化室外备有一口600 m深的水井。
1.2.3 过滤设备 过滤设备分为露天沉淀池和黑暗沉淀池,其中黑暗沉淀池采用不同粒径细砂填充,水在沉淀池可进行自上而下的砂滤,砂滤去除水中大型颗粒有机质和浮游生物等。沉淀池出水口用80目筛绢网包裹。
1.2.4 照明装置和备用电源 孵化室安装散光灯泡,以避免强光照射发眼卵,灯泡外套有玻璃灯罩,可上下移动,以便室内操作。孵化基地配有1.5 kW发电机一台,以备停电时生物饵料孵化室充氧和照明使用。
1.3.1 引进时间 从三倍体虹鳟的胚胎发育学来看,鱼卵处于发眼卵阶段时对环境的干扰响应不大,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此时易于运输搬移,因此鱼卵的长途运输,尤其是跨国空运应把握在这个阶段效果最好。三倍体虹鳟发眼卵引自丹麦鲑鳟鱼繁育基地,选择优质鱼卵,平均卵径0.528 cm,卵重0.067 g。
1.3.2 运输方法 三倍体虹鳟发眼卵的运输需要用密封保温的泡沫箱保存,箱内发眼卵的上下部均需放置冰袋,箱内温度需控制在2~4℃,保温箱外需用硬纸盒箱包裹进行保护,运输时间控制在48 h之内,如果有条件的可在转机时更换新冰袋,以保持箱内温度。
1.3.3 消毒处理 发眼卵未到达孵化基地之前,孵化槽以及其他孵化设备用碘伏(150~200 mg/L)进行彻底消毒,消毒后用过滤好的新鲜水(4℃)进行多次冲洗。等鱼卵到达后将其分批放入碘制剂溶液(5 mg/L)中浸泡10~15 min,然后用干净水进行冲洗,待其卵上的碘液冲洗干净后将其均匀平铺放到孵化槽中。
1.4.1 孵化密度 发眼卵的孵化密度要求适中,不建议孵化槽密度放的过大,每个孵化槽放卵密度控制在6 000~12 000粒,确保发眼卵在槽底平摊开,不出现积压、堆积、死角现象。
1.4.2 控制水量 实践证明,水流量是确保发眼卵正常发育及成活的关键性因素。通过控制孵化槽水流量在1.0~1.5 L/min。孵化槽采用坡度式流水,确保每个鱼卵都有水流过,避免死角形成。同时水流量不能过大,否则会将鱼卵冲起,对鱼卵造成机械性损伤。
1.4.3 水温调节 三倍体虹鳟发眼卵到达孵化室时,水温控制在4℃,随后通过每天水温的升高,将日水温差控制在0.2~0.5℃,直到水温达到8℃,之后维持水温在8℃等待发眼卵破膜孵化。
1.4.4 光线调整 发眼卵的整个孵化过程需要的光照条件是保持黑暗,在每天的捡死卵工作时,尽量不使用日光照明,可采用室内柔和的散光灯,或者采用头戴小功率红光矿灯,操作时尽量做到轻与快,减少开灯时间。
每天定时观察鱼苗活动、摄食、排泄等情况以及水交换情况,定期对养殖用水进行物理监测和化学分析,做好监测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1.5.1 水质调节 稚鱼破膜上浮后,每天通过溪流水和深井水的调配,控制水温缓慢上升0.3~0.5℃,直至升高到10~12℃,确保稚鱼正常发育及迅速平游,同时适当加大水流量,保证水中溶解氧不低于8 mg/L。
1.5.2 杂质清除 在发眼卵孵化期间,要及时用胶头吸管吸除孵化后的卵壳,尤其在发眼卵大量集中孵化时,每天早晚两次进行去卵壳操作,同时捡走死卵和孵化出来的死亡稚鱼。清理杂质时,要做到即轻又快,防止对未孵化的发眼卵产生强烈刺激。1.5.3 隔离孵化 当每个平列孵化槽中的发眼卵孵化率达90%以上时,要及时对未孵化的发眼卵进行集中收集,隔离到统一的孵化槽中进行继续孵化,这样的操作便于鱼卵和鱼苗的分类统一管理。
1.5.4 稚鱼分槽 稚鱼上浮后一段时间内由于其卵黄囊的营养供给充足,不需要投喂饵料,但是,等稚鱼的卵黄囊缩小到10%时,要及时对稚鱼进行分槽投饵培养,此时做好开口饵料的驯化是关键。
1.5.5 病害防控 定期用聚维酮碘溶液(1.0~1.5 mg/L)进行消毒。及时清除死亡鱼卵及发病鱼苗,每2周投喂1次药饵,增强鱼苗体质,预防寄生虫及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2017年2月引进鱼卵50 000粒,经10 h到达孵化基地,小心打开包装,放入池子经过6 h观察,剔除死亡发眼卵,获得正常发眼卵49 800粒,引进运输成活率为99.6%。发眼卵进入培育池后,经过2个多月的精心培育,截至4月15日,成功获得上浮稚鱼48 660尾,平均全长2.12 cm,平均体质量为1.1046 g,孵化上浮率为97.7%。再经过5个月的苗种培育,共获得可出售虹鳟三倍体稚鱼46 122尾,培育成活率94.8%,稚鱼平均体长5.514 cm,平均全长6.206 cm,平均体质量2.311 g。
孵化培育期间(2017年2月—2017年9月)水温3.8~17.6℃,溶解氧8.58~9.26 mg/L,pH值 7.8~8.6,电导率 54.4~80.6 μs/cm,高锰酸盐指数 2.27~2.60 mg/L,非离子氨含量0.0020~0.0024 mg/L之间,亚硝酸盐含量0.018~0.031 mg/L,总氮含量0.72~1.04 mg/L,总磷含量 0.048~0.054 mg/L。
生产成本:试验的生产成本61 160元(其中鱼卵费30 000元、饲料费2 800元、电费12 000元、场地租赁费2 000元、人工费14 000元、渔药等360元)。
生产收入:试验的总收入101 420元(售出稚鱼量46 100尾,按稚鱼市场售出价2.2元/尾计算)。
经济效益:该试验获得利润40 260元,饵料系数 2.14,投入产出比 1:1.66。
三倍体虹鳟鱼卵,适宜孵化水温4~8℃,当水温长期处于4℃以下时,鱼卵会出现发育停滞死亡,水温超过15℃时,鱼卵可出现中暑死亡。只有在适宜水温范围内,鱼卵的有效积温会迅速达到阈值,保证发眼卵正常孵化。同时确保水体中无污染有机质,氨氮的升高会导致鱼苗孵化出现畸形,因此,在发眼卵孵化期间,力求水温和水质稳定。
溶解氧的升高可以改善机体组织氧的含量,提高呼吸功能,确保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正常活动,防止红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的产生。该试验所在的养殖地基位于秦岭北麓白云峡峡口,峡中水流主要来自于秦岭高海拔山上积雪融水,随着夏季气温升高,山上的优质雪水源源不断地流经养殖基地,水体的溶解氧也随着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孵化时通过合理控制水流量确保水体溶解氧在8 mg/L为宜。
投饵驯化是鱼类养殖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三倍体虹鳟在稚鱼阶段由于上浮不明显,摄食动作不显著导致驯化难度大。因此,此阶段要勤观察,通过耐心诱导、跟踪投喂等措施进行开口驯化,以确保稚鱼能及时转变摄食方式。三倍体虹鳟稚鱼培育后期常常会出现大小差异现象,因此,及时进行分槽培育很关键。根据实际情况,每25~30 d分槽一次,确保苗种规格整齐,可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成活率。
孵化进水口及沉淀池出水口的滤网要做到勤检查、勤清理,以防止堵塞及破损造成水流不畅和敌害生物进入。从破膜开始到孵化结束,要做到每4 h巡槽1次,及时捡走卵壳、死卵以及死鱼等污染物,防止阻塞孵化槽网篦和堵塞平列槽出水口,避免槽水外溢,鱼苗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