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鹏,康治臣,何 雨,黄 萨,张金兰
(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儿科,吉林 长春130041;2.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康复科,吉林 长春130041;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超声科,吉林 长春130033;4.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放射线科,吉林 长春 130041)
临床实习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进行临床实践教学,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运用医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儿科临床教学的目的是把临床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教学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把素质教育融入到儿科临床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在儿科实践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医学生对儿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增强儿科学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将案例作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 CBT),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教学法,从理论上讲,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应用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案例进行解析,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与探讨,根据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与理解、从而掌握案例的一般原则、规律、方法和操作技能,不但有感性认识,而且上升到理性层面的一种教学方法。
于1920年代案例教学法开始起源,当时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提倡,应用独特的案例型式教学,其中选择的案例都是从商业管理的真实事件和情境选择而来,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课堂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实践取得很好的效果。案例教学在1980年代受到重视,尤其是在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在师资培育课程中推荐了案例教学的重要价值,认为案例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我国教育界自1990年代以后逐渐研究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具有启发式和互动式的特点,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临床理论知识的认识;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热烈讨论和深刻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可以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与此同时增进了学生相互沟通、使得对案例加深理解,增强学生的互相协作精神[2]。通过真实典型的案例,使得学生更能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到一起,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更贴近生活,使得案例特点突出,不但要有代表性,同时具有时代感、新颖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寻找与儿科理论更为相关的案例。案例的描述是真实可靠的,不能将评论性和分析性的语言加入案例的描述中。可将来自于教师的临床实践真实的病例作为案例,也可从医学杂志选择,应用真实的案例对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才具有实际意义[3]。同时学生对病例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客观地推理、分析,以确保其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
授课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阅资料,在熟练掌握儿科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分析案例,准备发言。
按照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案例,可将4-6名学生分成一组。在进行小组讨论前,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因此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也可以促进小组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然后整个班级成员进行分析和研讨,并对各个小组的研讨意见进行总结。在研讨过程中解决有争议的问题,同时达到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
概括总结案例教学。授课教师应该分析案例教学中涉及的内容、同时进行案例整理和总结,提倡广泛讨论难度较大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理解更加透彻。重点需要讲述案例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对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理解案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同时可以强化相应的理论知识[4]。
对于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可共同进行集体讨论。在教学实施的不同阶段中,可在临床见习教学阶段引入案例教学法后 ,变换学生与教师的主次角色。如在小儿肾病的案例教学中,对于治疗时应用激素的时机学生们多会意见不统一,因此在这个讨论当中要注意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教师仅仅是引导者。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并进行讨论,使得学生能够对案例进行充分的分析,使学生起到一定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最后进行总结和分析。案例教学可以改变以往的在教学中学生仅仅是听,而不是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将临床实践与理论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掌握临床思维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以往的临床实习过程中把案例作为临床见习教学的开端,改变了既往在临床实践中学生仅仅听课的临床实习方式,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例如:在小儿肺炎的实习课,教师首先提出一个肺炎的典型案例,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分析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的改变等等,此时暂不回答学生的异议,使得学生边实习,边思考案例以到达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教学首先应遵循是结合教学大纲,选取的案例应与讲授的理论相一致,有效解决所学案例中出现的问题。
授课之前教师选取案例教学中的代表性和典型的案例,此外案例应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要让学生在分析案例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是案例教学目的。案例教学中所包含的信息易于学生找到理论与实际案例的契合点,同时能够涵盖所学理论知识,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首选案例应是真实的。选择的案例应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实用性等特点,从临床、科研以及日常生活中选取典型案例。案例必须具有可塑性和可加工性。充分分析选取了好的案例。作为教学案例,需要经过理性的重建,不受到理性因素所影响,通过对案例进行加工,案例教学应适合学生分析,同时应呈现其条理性、逻辑性、系统性的特点,起到一定的启发性[5]。
儿科学的学习通过基础课、专业课、见习课及实习后毕业等渐进性的方式进行,以往的传统儿科专业课、理论教学多采取教师理论讲解为主,在课堂上进行适量的提问,依照教学大纲,由教师引领着学生的学习思路,有效控制教学进程,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为主,配合适量的案例,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被动地去学习、理解及掌握相关教学内容,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使得学生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典型案例教学法能够增加临床见习课的学时数,减少理论课学时数、强化训练临床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临床诊断分析思维能力,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目前在儿科学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案例教学模式,为还处于为儿科的临床实习阶段、走向工作岗位的医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能胜任医生的工作。
作者简介:陈鹏(1976-),女,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小儿呼吸系统及过敏性疾病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 磊,王少清.案例式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的应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0,5(1):92.
[2]赵 慧.在线教育中案例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5):232.
[3]王晓燕,雷毅雄.PBL与 L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比较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5):699.
[4]熊 莺.TBL结合PBL与LBL两种不同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8):152.
[5]陈 召,卢 强,李小飞.PBL与LBL 教学法在八年制学生本科教学阶段胸外科的教学效果对比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9):5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