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县水产局,河南信阳 465200)
南美白对虾在沿海地区养殖近30年了,因污染加剧,病害频发,现逐步向内陆转移。土塘养殖南美白对虾是最近几年在内陆地区的主要养殖模式,因经验不足,受传统养鱼观念的影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产管理的随意性大,操作不规范,造成养殖失败,现将养殖生产中常见误区介绍如下:
许多养虾池建在远离天然河流的农田之中,仅在灌溉季节人工渠道有水,没有专门的蓄水池;而虾生长高峰的6~8月,没有良好水质的水源,直接抽取农田排灌沟中的水,带来许多病害和药害。有的虽有深井泵,但一小时只能抽出30 m3左右的水,蒸发过快,水深不足1 m,水温高达37℃,藻类大批死亡,对虾发生应激反应,养到后期成活率不足40%。
在正常生产条件下,1.5 KW的增氧机有效负荷为1000 m2,有的建有4 ha的池塘,要和村里农户合用一台100 KW的变压器,一到高温季节,农户开空调、烧水做饭、田间抽水、照明等,电力就供不上,增氧机无法正常工作。
1.5 KW的增氧机,其增氧半径只有20 m,这就要求池塘不应宽于40 m,但许多养殖户采用种田的模式,挖成60~70 m宽,有的呈三角形、菱形、梯形和不规则形,尽管面积是充分利用了,但增氧死角很多,当虾规格达到140尾/kg时,极易缺氧,增氧机若全部安装在主轴线上,每667 m2虽然配备1 KW的增氧机,但打起来的波浪相互抵消,四个角的溶解氧不到2.0 mg/L,清晨甚至低于1.0 mg/L;若是安装在池塘四角,中间是无氧区,一旦南美白虾在此蜕壳,必死无疑。
过去清塘用生石灰,可以在白天阳光直射的情况下使用,而现在多用漂白粉清塘。漂白粉中的次氯酸见光易分解,有的把漂白粉成袋倒入池塘中,短时间内不能释放出有效氯,水体中的有害昆虫、小杂鱼、病菌等不能有效杀灭,给以后的生产带来许多不便。
因藻类生长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当水温、气温较高时,在天气晴朗、光照很强的时候,水体中的藻类就会爆炸式的繁殖生长,从而导致大量藻类营养不足而衰败,出现倒藻转水。在天气适宜的时候,要根据池塘的实际情况,及时追肥,以保持水体有益藻类的旺盛生长。
有一部分养殖户在饲养管理中,从开口饵料起就超量投喂,以为多喂多吃生长快。过度喂料,造成饲料浪费,水质恶化,虾病害发生,影响养殖效益。
虾苗上料台或开始转肝 (肝胰腺后缘出现白色包膜),这个过程一般在放苗后的20~25 d,由于虾苗饵料都是高蛋白、高脂肪的产品,饵料原料中携带有霉菌,油脂氧化酸败,重金属离子超标,添加蛋白质替代物、促生长剂等均能引起发病,虾类的肝肾等器官出现病变。对虾发病后表现为肝胰腺肿大,颜色发黄、透明;消化吸收功能、造血功能、排毒功能下降或丧失,导致对虾缺氧,继发细菌感染而死亡。百病从肝生,所以保肝必须从开始喂料就做起。
由于大多数养殖户找不到对虾发病的主要原因,更有少部分饲料厂、水产药厂的业务员误导,使得养殖户在病害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大剂量使用、滥用抗生素,极少数的病情得到控制,但对虾发病绝大多数是因投喂不当吃出来的问题,尤其以肝肾脏肿大、出血、脂肪肝等现象最为明显,大多数情况是不但没有好的治疗结果,反而使对虾肝脏损害更加严重,病情进一步恶化,治愈率很低。目前,南美白对虾用药混乱,盲目性、随意性较普遍。
到了养殖60 d以后,大多数虾生长到10 g左右,存塘密度达到600斤以上,在大虾高价的意识下,不能分批捕捞,每天大量的投喂,水质越来越差。密度越高,疾病传播速度越快,最终会出现红体、黑鳃、烂鳃、红腿等多种病症,直到大量死亡,即便在塘内没有死亡,运输时也会出现大量死亡现象。
水产养殖生产是一项复杂、连续的系统工程,天气、水质、苗种、饲料、放养密度等多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养殖效果,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更是如此,哪一个细节工作做的不到位都会导致养殖失败,前功尽弃。走出养殖管理的误区,科学合理的进行养殖细节管理,才能提高养殖成活率,实现成功养殖,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