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晔,何冰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浙江 杭州 310005)
患者,女性,47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囊肿进行性增大5年余”于2017年7月28日入我院泌尿外科。患者5年前体检发现右肾囊肿,囊肿大小约1 cm,其后每年定期体检,发现右肾囊肿进行性增大,1年前右肾囊肿约4 cm,患者未引起重视。此次入院前患者体检发现右肾大量积水,腹部CT提示“右侧肾盂肾盏扩张,合并大量积水”。患者无基础疾病,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诊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性肾积水(右侧);肾囊肿(右侧)”。入院时体温36.4 ℃,白细胞计数5.9×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4.2%,血红蛋白115 g·L-1,红细胞计数3.82×1012·L-1,红细胞比容0.35,C-反应蛋白1.2 mg·L-1,肝功能指标正常。
入院后,患者于2017年8月1日行右侧逆行肾盂造影术(retrograde pyelography,RGP),过程顺利。8月4日出现发热,体温38.9 ℃,查白细胞计数12.3×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1%,血红蛋白108 g·L-1,红细胞计数3.64×1012·L-1,红细胞比容0.34,C-反应蛋白139.1 mg·L-1,考虑为RGP检查过程中患者肾盂内压增高致尿源性感染,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特治星,规格:4.5 g,惠氏制药有限公司,批号:AKDN/12)4.5 g,q 8 h,ivgtt抗感染治疗。8月9日患者体温37.7 ℃,白细胞计数8.6×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1.3%,血红蛋白88 g·L-1,红细胞计数2.85×1012·L-1,红细胞比容0.26,C-反应蛋白54.5 mg·L-1,总胆红素7.4 μmol·L-1,间接胆红素5.5 μmol·L-1,无明显不适主诉。考虑患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下降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关,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改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舒普深,规格1.0 g,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S76772)2.0 g,q 12 h,ivgtt。8月14日患者体温37.3 ℃,白细胞计数9.4×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9.7%,血红蛋白96 g·L-1,红细胞计数3.21×1012·L-1,红细胞比容0.29。
2.1.1 相关文献支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是泌尿系感染重要的治疗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特别是产ESBLs肠杆菌、肠球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贫血和溶血性贫血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罕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1% ~ 0.10%。研究表明,接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的患者,如出
现新发贫血或贫血加重,应怀疑为药物相关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rug-induced immune hemolytic anemia,DIIHA)[1]。哌拉西林是第三个可能诱发溶血性贫血
的抗菌药物,头孢替坦最常见,头孢曲松次之[2]。范春蕾等[3]报告了3例重症肝病合并感染患者分别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1 d、4 d和7 d后出现贫血加重,认为其可能是免疫相关的溶血性贫血。Bressler等[4]在1986年报道了1例初始应用哌拉西林1 d后出现血红蛋白急剧下降的个案[4]。Mayer等[5]回顾了德国一家研究所1996 – 2005年期间73例DIIHA的病例,其中13例由哌拉西林导致,所有患者均存在急性溶血现象,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均呈阳性。Garcia等[6]报道了1例在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 d后血红蛋白下降的患者。
2.1.2 关联性评价本例患者无贫血的基础疾病,入院时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比容正常。8月4日因尿路感染应用常规剂量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用药后第5天出现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比容显著下降,而感染指标如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提示感染较前好转,因此由感染导致的贫血可能性小。患者RGP检查过程顺利,术后无出血现象,无肉眼血尿,故可排除手术导致的贫血。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指标均回升,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良反应因果判断准则[7],该例患者出现的贫血很可能由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所致。
2.2.1 发生机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诱导的贫血(DIIHA)可在用药后24 h ~ 2周出现[1],可能的机制是抗体/半抗原的免疫应答,哌拉西林与红细胞膜表面蛋白共价结合,形成半抗原/蛋白复合物[8],触发抗体生成,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骨髓代偿而发生贫血。DIIHA为Ⅱ型变态反应[9],即由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或M或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抗体反应。免疫原性分子的质量通常超过10 000 kDa,而药物的质量很少超过1000 kDa,故只有当药物与较大的蛋白质结合时才会产生抗体识别[2]。因此,第一次接触后,需要几天时间来形成能够诱导DIIHA的免疫反应。而药物如果再次暴露,DIIHA会立即发生。特别的是,DIIHA也可能出现在长期重复的用药过程中[9],可能由于反复的哌拉西林治疗增加了半抗原/抗体免疫活化的机会[8]。
2.2.2 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据报道[1,10],哌拉西林一般诱导急性严重的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指标最低值可达16 g·L-1,可伴有低血容量休克、肾衰竭等临床表现,7%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相关DIIHA可能致命。而Meinus等[11]报告了1例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血红蛋白水平仅轻微下降,且无任何临床症状的案例。患者血清中DAT通常呈阳性,为IgG和/或补体C3型[12]。与其他溶血性贫血一样,患者血乳酸脱氢酶、间接胆红素、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升高,血红蛋白、结合珠蛋白水平降低[1]。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患者、肺功能下降、年龄增长和药物累积暴露可能是高危因素[9]。静脉和肌内给药较口服或吸入途径更危险。40%的DIIHA病例发生在反复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CF患者中[1],但目前尚不清楚CF患者是否更敏感。
本例患者无CF和贫血的基础疾病,是否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用药史尚不明确。静脉滴注标准剂量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 d后出现血红蛋白等指标显著下降,已达到贫血标准,符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贫血的发生时间。因患者未行DAT检查,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结合珠蛋白等指标也未知,且患者胆红素正常,无不适主诉,无法判断是否为DIIHA,通过分析总结相关文献,考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相关DIIHA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2.2.3 处理措施一旦考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相关DIIHA,应立即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2],一般预后良好。轻度贫血或无临床症状者可无需其他处理,停用可疑药物后,血红蛋白水平逐渐恢复正常[11]。由于存在自身抗体,增大了交叉配血的难度,同时增加同种抗体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危险,因此应根据患者贫血程度、有无明显症状、发生时间快慢决定是否需要输血治疗[13]。急性的重度贫血或危及生命时应输注红细胞,并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行血浆置换术或免疫抑制治疗,如利妥昔单抗、环孢素A、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13]。也有案例使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2],且给予IVIG后无需进一步输血。糖皮质激素的益处尚不明确[12],是否应用取决于DIIHA严重程度和贫血与药物的相关性。国内推荐在无糖皮质激素禁忌的情况下应用,以泼尼松 0.5 ~ 1.5 mg·kg-1·d-1或换算为同类药物等效剂量[13]。另外,注意碱化利尿、利胆去黄以及电解质平衡[13]。如出现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并发症,应予以积极处理。本例患者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引起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比容降低,无明显临床症状,及时停药且未予其他处理,患者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
综上,建议临床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既往用药史、食物药物过敏史等,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警惕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期间须注意定期监测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生化常规等,观察是否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恶心呕吐、腰背酸痛、黄疸等,特别是CF或有反复用药史的患者。一旦发现贫血相关指标下降或出现贫血表现,排除疾病、感染、手术等影响因素,需考虑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所致的不良反应,应尽早完善红细胞自身抗体(如DAT)、网织红细胞、结合珠蛋白等相关检查,及时停药处理,必要时给予支持治疗。曾经发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贫血的患者,建议尽量避免再次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同时,药物警戒是完善药品信息、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的重要途径,故药品不良反应及时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与此同时,应根据患者特征以及药物处方、用药和监测,分析总结可能引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贫血的原因和风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1] Kerkhoff AD, Patrick L, Cornett P,et al. Severe piperacillintazobactam-induced hemolysis in a cystic fi brosis patient[J]. Clin Case Rep, 2017, 5(12): 2059-2061.
[2] Zanetti RC, Biswas AK. Hemolytic anemia as a result of piperacillin/tazobactam administration: a case report and discussion of pathophysiology[J]. Mi Med, 2013, 178(9):e1045-e1047.
[3] 范春蕾,董金玲,李磊,等.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重症肝病患者贫血加重及血小板减少3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3,15(3):170-171.
[4] Bressler RB, Huston DP. Piperacillin-induced anemia and leucopenia[J]. South Med J, 1986, 79(2): 255-256.
[5] Mayer B, Bartolmäs T, Yürek S,et al. Variability of fi ndings in drug-induced 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experience over 20 years in a single centre[J]. Transfus Med Hemother, 2015, 42(5):333-339.
[6] Garcia Gala JM, Vazquez Aller S, Rodriguez Vicente P,et al.Immune hemolysis due to piperacillin/tazobactam[J]. Transfus Apher Sci, 2009, 40(2): 97-98.
[7] 魏戌,谢雁鸣.国内外不良反应因果判断原则及评价方法解读[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8):2744-2747.
[8] Lohiya GS, Tan-Figueroa L, Krishna V. Piperacillin-induced immune hemolysis presenting with tachycardia and cardiac arrest[J]. Case Rep Med, 2011, 2011: 816497.
[9] Renard D, Rosselet A. Drug-induced hemolytic anemia:Pharmacological aspects[J]. Transfus Clin Biol, 2017, 24(3): 110-114.[10] Mayer B, Yürek S, Salama A. Piperacillin-induced immune hemolysis: new cases and a concis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Transfusion, 2010, 50(5): 1135-1138.
[11] Meinus C, Schwarz C, Mayer B,et al. Piperacillin-induced mild haemolytic anaemia in a 44-year-old patient with cystic fi brosis[J]. BMJ Case Rep, 2016, pii: bcr2016216937.
[12] British Society for Haematology Guideline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drug-induced immune and secondary auto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J]. Br J Haematol, 2017,177(2): 208-220.
[13]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4):26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