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突显语用训练

2018-01-16 12:15罗凤琼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语用训练语用能力语言文字

罗凤琼

【摘要】本文论述在“生本化”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语用训练的方法,提出要根据教材特点确立语用目标、立足儿童实际强化语用教学、整合生活资源拓展语用空间”等策略,突出语用训练,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训练 语言文字 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A-0094-02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由于长期受限于应试教育,当前教育中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新瓶装旧酒”,虽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看似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却始终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深度。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兼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语言文字运用课程。这里的“实践性”强调的是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语用训练情况。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生本化”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促使学生有效提升语用能力。

一、根据教材特点,确立语用目标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语文教材实际上只能作为范例,语文教学关键是为了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更侧重于对学生语文技能、情感、素养的培养。教学时,笔者首先根据文本特点明确语用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带着目的性进入新课学习。

(一)根据不同学段,确立语用目标

小学生的思维会随着身心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以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即使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其关注的侧重点也存在显著差异。对新课标进行深入解读后可以发现,专家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因素,所以将小学阶段明确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学段,每个学段会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及教学要求,其中既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也包括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

例如,在三个学段中针对生字词的教学,由于侧重点不同,教学目标也存在差异。第一学段的侧重点在于识字和写字,而第二学段就需要引导学生感悟字词所表达的情感,到了第三学段更多地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因此,不同学段的教学应展现不同的教学要求。实际上,生字词在这三个学段中的教学同样存在显著的关联性,既相辅相成,又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的状态。对此,教师既要明确学段目标,更要制订科学的语用目标,这样才能够确保课堂教学更高效。

(二)根据文本特征,确立语用目标

在生本课堂中,为了突显个性阅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教材进行思考、理解和感悟,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每一篇教材文本都有其独特之处,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结合文本特征,也要充分发掘其中的不同点,由此才能够促进学生生成个性化的理解。以当前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很多课文的共同特征大都集中于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及作者的精心构思等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敏锐的发现能力,自主审视、发现这些特征。

例如,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中,其关键特征在于作者用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等方式成功塑造了司马迁的人物形象,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特征,紧扣内心描写发掘人物品质。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结合文本写作特点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掌握写作技巧,为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立足儿童实际,强化语用教学

美国教育家达科沃斯认为,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儿童为对象开展研究的过程,和传统教学相比较而言,生本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所以目标的制订必须立足于学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视角,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发展,将目光聚焦于学习过程。语文教学的实际效能还需要通过学生展现,其中最有效的展现方法就是阅读指向写作,因此,教师只有结合多元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唤醒语用意识,为学生搭建更多的语用平台,创造语言运用机会,才能够为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铺平道路。在生本课堂中,应当有意识地渗透语言训练,以及具有明确目标性的书写训练,由此才可以显著提升學生的表达能力。

(一)引导品析,唤醒语用意识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对语言的高效内化及提升,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和文本语言展开有效对话,通过推敲和品析实现对语言的高效内化。在品析语言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感悟到语言的魅力,体会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从而唤醒语用意识。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并展开推敲和品析,由此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例如,教学《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用“吮吸、拼命、如饥似渴”等关键词汇引导学生品析,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语言的表现力,同时结合文本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而感受海伦学习的画面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实际上,语用训练并不存在捷径,只有靠多读、多写、多品、多积累,才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语用意识,才能够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打下扎实的根基。

(二)借助语境,搭建语用平台

语言的形成还需要结合语言环境和不断地训练而获得。对于小学生而言,汉语言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一时难以全面掌握。虽然学生在上学之前就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相对丰富的词汇量,但是存储时没有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而在心理学中存在这样一个观点:对于儿童的早期语言教学并不需要刻意地专门训练,只需要儿童具备健全的大脑以及正常的听力和发音系统。除此之外,不可以脱离语言环境,这样学生自然就能够掌握语言。

比如,即使是同一个词汇“杜鹃”,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产生两种意思:既可以指一种花,也可以指一种鸟。要想帮助学生增强语用意识,关键在于“用”,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丰富的语用平台,创设良好的运用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用机会。

三、整合生活资源,拓展语用空间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教师应该把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教学资源与文本资源相结合,以文本为主线串联起整个课堂内容,突破教材局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就当前来看,很多教师依然只凭借教材和参考书“打天下”,学生的生活资源也相对零散,从而极大地阻碍了语文教学魅力的彰显。真正的生本课堂更应侧重于学生的发展,聚焦于素养的提升,应充分整合所有的教学资源,使其成为提升学生语用能力及语文素养的重要力量。

(一)联系生活资源理解课文

在当前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经过专家的精心挑选和认证,可能不是最优美的,却是最适合学生阅读的。其中所谓的“适合”不仅包括语言内容,还包括语用方面。文本的选材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同时还包括对人生的思考,但是作者所处的年代和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果仅仅依靠文本,难以使学生和文本以及作者之间形成更深层次的对话。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尽可能搜集与文本、作者相关联的生活资源,尽量拉近学生和作者、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能够从生活的角度解读和理解文本。

(二)丰富生活体验,拓宽视野

眼界决定了境界。如果学生没有见过某个词汇,那么在表达时肯定不会运用。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阅历等限制,生活面相对狭窄,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阅历和词语积累。比如,鼓励学生在课后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或举办创编故事大会、诗词朗诵大会等。这样学生便能够将课外积累与课堂所学联系起来,并能够拓宽视野。

高效的语用教学策略还有很多,但是,需要广大一线教师注意的是,所有的语用训练必须以生为本,突出学以致用,才能够全面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这“一池春水”。

猜你喜欢
语用训练语用能力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以“语”为点 以“图”为径
层层递进,让语用训练扎实推进
微信在高职英语语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