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颂宁
【摘要】本文论述前置性自主学习的概念及设置前置性学习任务单的目的,通过引导学生课前思考,课中教师分析学生学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提出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前置性 自主学习 任务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A-0041-03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从2016年开始,笔者有幸参加本校承担的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B类课题“小学数学前置性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与应用的研究”的研究。该课题的目的是为帮助一线教师从根本上解决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矛盾:课堂时间短与学生充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矛盾;课堂时间短与学生深度思考的矛盾;“潜力生”与尖子生课堂思考差异的矛盾等,从而使得学生的课堂思考、学习和交流更加深入与宽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前置性学习任务单的目的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思考,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再根据学生已有的思考和基础展开教学。目前该课题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如:探索了小学数学前置性学习任务单设计的原则和基本形式,并完成了小学各个年段部分课题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单。现笔者以《年、月、日》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课前思考
1.关于前置性自主学习
前置性自主学习也叫前置性研究或前置性探索学习,是教学新课之前,教师通过设定前置性学习目标和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单,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独立尝试构建新知。前置作业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独立自主思考将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前期的准备是为了让每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投入到班级的讨论中,并激发、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度思考所产生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和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进而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关于教材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时、分、秒”的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是典型的常识性内容,知识点多,而且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教材十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有意识地精选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探究、发现其中的知识。教材首先从学生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然后利用年历和月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年、月、日和平年、闰年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材还介绍了拳头点数法和记忆大月的秧歌,目的是通过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月和日的相关知识。
3.关于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对“年、月、日”已经很熟悉,关于“年”“月”“日”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这些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是比较零乱、模糊、肤浅的,也是有差异的。三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活动。因此,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及心理特征,我们认为本单元的教材内容适合学生进行前置性自主探索学习。
那么,如何利用自主学习任务单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比较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呢?如何设计和使用好前置性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主尝试构建新知呢?如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课堂中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呢?这些都是笔者在设计本课教学环节时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前置性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基于课前的思考,笔者设计了五道学习任务单(题)。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外阅读和教材阅读设计的。第一题“你知道这些有意义的节日吗?”以填空和主观问答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调动已有的关于年、月、日的生活经验独立完成,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大题以主观题呈现,让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了什么,既可以了解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情况,也可以暴露学生的真实起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第三大题和第四大题基于過程体验设计“任务单”,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想”,分别以“药够不够吃一个月”“药够不够吃一年”的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将数学信息隐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或选择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查找相关资料,自主完成对“一个月有多少天”和“一年有多少天”等这些数学知识的学习,促使解决问题和知识学习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大题是基于问题反思设计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问”。教师以“关于年、月、日,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暴露了学生的“迷失经验”,同时激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情况分析
本次学习任务单是要求学生对教材进行自主预习,并结合2013年至2017年的年历表完成的。我们选择了三年级350名学生结合学习任务单进行了课前自主学习探究,以下是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单情况的数据统计:
第一题:
一、你知道这些有意义的节日吗?
1.(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 )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
3.( )月( )日是建军节。
4.你还知道哪些节日?
能正确填写的学生占82.28%,大部分学生能在第4小题举例出其他一些特殊的节日,如教师节、端午节等,有小部分学生在( )月( )日是建军节上填错了,把建军节和建党节的日期混淆了,说明关于“年”“月”“日”的概念,学生是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而且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通过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些特殊的日子。但是也有少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差,没有认真按照要求去查找相关资料,自主性需要引导。
第二题:
关于年、月、日,我知道了:
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乐观,只有46.85%的学生能比较完整地将教材呈现的知识点描述出来,比如:一年有十二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0天的月份有4月、6月、9月、11月;有些年有365天,有些年有366天等。有44%的学生虽然也能正确填写,但是写得比较简单,比如我知道一个月有多少天;有9.15%的孩子就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我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说明有一部分学生能在学习单的引导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能较好地在做中学、学中思。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只是为了完成学习单,对“年、月、日”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肤浅的,同时也说明学生对教材的预习或阅读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一是学生预习了,但并不表示“已经知道了”;二是学生阅读后即使“知道了”,也不代表已经理解了。这也给我们传递这样的信息:在“学习单”中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应该要有适当的路径和方法的指导。
第三题:
三、乐乐的奶奶患有高血压病,每天都需要吃一片降压药来控制血压。一盒药有30片,够奶奶吃一个月吗?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写在方框里。
学生出现了三种答案:一是够一个月吃,因为一个月有30天,占17.71%;二是不够,因为一个月可能有30天也可能有31天,占28%;三是有些月份够,如2月、4月、6月、9月、11月,有些月份不够如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或者说大月不够,小月够),占54.29%。这些数据表明这种以“问题导向”的形式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思结合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但是我们也看到有小部分学生凭借经验答题,没有养成“想问题”思考的习惯。关于第三大题学生的答案,笔者课后也对填写前两种答案的学生进行了访谈,有57%的学生表示因为有些月份是31天,有些月份是30天,所以是不够的。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是知道有些月份够,有些月份不够的,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这说明有部分学生在用数学方式表达的能力比较欠缺,对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比较陌生的。
第四题:
学生能正确回答的占96%,大部分学生能先算出一共有360颗药,再跟一年的天数365天或366天作比较,得出不够一年吃。但是学生都是直接用到教材用的结论或者生活经验“一年有365天或者366天”来判断,并没有一个学生动手去计算一年有多少天。个别学生把每个月的天数跟每盒药的颗数作比较。说明我们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往往直接关注教材中的结论,而主动放弃动手实践的机会,忽视知识的产生过程。
第五题:关于年、月、日,我还想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的学生都能提出比较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每4年是闰年?为什么2月有时候是28天,有时候是29天?什么时候是闰年?为什么要分大月、小月?七月和八月为什么是一样的,不像一、三、五……?为什么二月份每四年就有一个29天?……说明在学习单的引导下,一部分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已经学会了一部分的知识,而且能形成一些问题。学生答题的情况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如“任务单”的设计要触及数学本质的思考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四、“后教”及教后反思
基于以上的前置性探究学情,笔者开始了《年、月、日》教学设计,并开展教学。本节课以解决问题为载体,把学生前置性学习的结果作为设计探究的切入点,以学生的展示、分享、讨论为主要形式,针对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讨论,最后将知识的运用融合到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全体参与探究,给每名学生创造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驱动学生“真”学习。
首先,本课的核心是“解决问题”,以“药够不够吃一个月”和“够不够吃一年”为切入口,学生在整个课堂都充满了强烈的表达愿望。
其次,整个教学活动都注重以学生为主體来讨论和解决问题。课堂中由于在课前已经给每名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自主预习,完成学习任务单,有了前置性学习的准备,每名学生都能投入到班级的讨论中,例如在讨论“一盒药有30片,够奶奶吃一个月吗?”通过对比学生的三种答案,明确有些月份是够的,有些月份是不够的,最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哪些月份是够的,哪些月份是不够的,为什么?”这是课堂中的第一次思维碰撞,通过分享交流,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自主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能对发生的问题形成深度的思考,同时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讨论中也能修正自己的观点,学习到了其他同伴更好的方法。最后,由于课前前置的学情了解到学生对年月的由来,为什么有些年有366天、有些年有365天等天文知识比较感兴趣,所以课堂中除了对教材知识的归纳和梳理,还适度拓展了天文、历法、宗教等相关知识的介绍,并将数学知识融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历法知识和时间单位的清晰认识,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前置性学习虽然可以解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矛盾,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自觉地完成前置性学习任务单;而且在完成任务单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读”、会“想”、会“问”;课堂中也并非所有的学生能深度探究、深度整理。因此,面对“潜力生”,面对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前置性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实施前置性学习?另外,在课堂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如何才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既要让前置性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深度学习”,又能保证前置性学习能力相对教弱的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后的前置性教学研究中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