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琴
【摘要】本文论述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让学生感悟词语、标点、句式、材料组织、篇章结构的效果,揣摩不同的写法,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开阔、敏捷、深刻,进而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比较阅读 语言 写法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A-0042-02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寿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叶圣陶也认为“比较”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他曾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可见,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体会词语、标点、句式、材料组织、篇章结构的效果,揣摩写法的不同,就能促使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形成扎实的语文素养。
一、善用比较,感悟语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辨析文章中典型的语言现象,让学生透过这些典型的语言现象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不同字、词、句式中不同语言特点的妙处,对语言文字逐步产生敏感性,揣摩到文字背后隐含的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一)词语替换
在同一个语言环境中,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有可能会不一样,要想让学生体会近义词、同义词在同一个语言环境中不一样的表达效果,我们可以通过词语代换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词语的含义。例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鲜花伴着骨灰”中“伴”字的表达效果。学生通过比较“伴”和“拌”,体会到虽然只是一字不同,但“伴”字更准确地表达了人们因邓小平的离去而悲痛不已的心情。
又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多次出现了法布尔给昆虫起的昵称。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再找出文中含有昆虫昵称的句子: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发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对此,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句子中的“歌唱家”和“小宝贝”分别指什么昆虫,并探究如果把“歌唱家”和“小宝贝”换成纺织娘和小甲虫,会有什么感觉,从而体会这些带着爱意的称呼在文中的作用。有些词语孤立地看是平淡无奇的,但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下子变得别有情味。我们引导学生留意这个词,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它不仅是法布尔对昆虫的珍爱之情,更是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
(二)增减比较
阅读教学要从語言文字的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对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才能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例如,《人类的“老师”》一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鲸类一种。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该句中的“充当”一词是否可以去掉。在比较中,学生发现作者用词很精准,这些生物“老师”需要人类探究才能发现,所以,它们只能充当人类的“老师”而已。
又如,标点符号是学生很容易忽略的无声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标点符号,从而体会语言的节奏感,增强语感。如教学《诺贝尔》时,出示文中的句子: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引导学生讨论:把“他”后面的逗号去掉,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思考之后茅塞顿开,课文在“他”后加上逗号,更加突出了诺贝尔为了科学事业而献身的可贵精神。
二、善用比较,揣摩写法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学生就很容易忽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或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文段的描写手法、表达作用等,在提升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的同时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在比较中领会段式特点
在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同一课文的典型段落进行比较阅读,领会段式的特点。《莫高窟》一文在描写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时,采用了“总—分—总”的段式结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体会这两段在概括介绍时都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用“有……有……还有……”的句式列举彩塑种类之多和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之后都详细介绍其中的一种,注意了点与面的结合;写彩塑时,详写了一尊卧佛的姿态,而介绍壁画时详细描写了飞天的情态。通过学习,学生在比较中领会了这两段的段式特点。
又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进行比较阅读,感悟作者选择典型,按照迎客、陪客和送客的待客顺序来介绍三大名松,同时又注意到详略的处理,将黄山松的代表——迎客松作为重点介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在比较中领悟典型写法
在教学时,我们还要注意抓住课文中的典型写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领悟写法的独特之处。比如,课文《水》最细腻的描写是母亲将一勺水浇灌四兄弟时全身的感觉。一勺水从头顶浇下来,也就是那么几秒钟的时间,用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写清楚,但是,作者用了一大段的描述让人感觉到一勺水浇下来,时间是那么漫长。引导学生将原文与这句话进行比较,学生通过细细品读,不难发现原来作者将一勺水浇下来的过程写“长”了,写了这一勺水流过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每个毛孔,每条血管甚至每寸皮肤。正是这样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感觉到那种对水的极度渴望。而这段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在这种静静的阅读比较中悄然进入了学生的心田。
(三)在比较中感悟谋篇规律
叶圣陶先生曾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笔者认为,利用比较阅读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感悟不同文体的谋篇布局。比如,教学《谈礼貌》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和《滴水穿石的启示》进行比较,体会两篇说理文具有相同的写作结构,但引出观点的方法各有不同,前文通过古训引出自己的观点,后文是在描写自然奇观之后引出观点。同时,两篇文章举例证明的方法也各有不同,让学生注意将两文进行比较,在同中求异,进一步感悟前文是一事一议,循序渐进地说理,后文是列举事例之后发表议论,并进行对比论证。这样的比较阅读促使学生深入揣摩说理文的谋篇规律。
一般而言,同一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往往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相对的“个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利用比较阅读促进学生了解它们的异同,进而掌握文章不同的谋篇特色。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我们塑造了三位古今中外的教师形象,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悟《莫泊桑拜师》语言描写是重点,符合教师循循善诱的特点;《理想的风筝》选择三件典型事例,注意详略处理,突出人物的动作描写;《孔子游春》重点描述师生论水,塑造孔子的教学有方,同时通过春景衬托师生之情深。通过比较,三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更加鲜明,同时也为学生完成这一单元的习作《难忘的一位老师》做了较好的铺垫。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敏捷、深刻,从而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