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龙 李德生 赵俊英
摘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水土保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文从水土保持理论发展概况、水土保持专业及课程概况、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的机遇与挑战三个方面分析了水土保持理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以天津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阐述了水土保持理论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应用情况。
关键词:水土保持理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0-0220-03
0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明确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其任务是防治水土流失,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达到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科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水土保持理论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又有更加重要的使命。
1水土保持理论发展概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水土保持科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土壤侵蚀学原理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根据外营力种类,土壤侵蚀可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冰川及冻融侵蚀、化学侵蚀以及生物侵蚀等。土壤侵蚀学主要研究土壤侵蚀类型、发生发展及防治,现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宏观的侵蚀类型分布到微观的侵蚀机理,从不同侵蚀类型的危害到对应的防治措施均有深入研究。土壤侵蚀学的发展是开展水土保持研究的基础。
1.2流域水文学原理 水土保持学研究的核心对象即为水与土,土壤是地表植被生长的根本载体,水则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因此地球上水分的来源、分布与循环研究是水土保持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水文学的基础上,流域水文学以流域尺度下的水分来源、分布、消耗等过程为主要研究内容。在水文学理论发展的推动下,流域水文学现已从简单的过程研究发展到了综合的模型研究,且各类水文模型层出不穷,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流域以及数据资料完整程度不同的流域等均开发有相应的模型。
1.3生态经济学原理 水土保持流失现象主要发生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山区,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还应考虑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学相关理论尤其是生态经济学也是水土保持理论的重要内容。所谓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学科。在水土流失治理中主要运用生态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指导水保相关措施的规划与实施,在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的前提下,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1.4恢复生态学原理 利用人工干预及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各类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在生态系统不同程度退化的地区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是恢复生态学理论在水土保持中的具体体现。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突出工程措施,以林草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为辅助,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內遏制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生态环境逐渐恢复,各类生态功能得到加强,进而将土壤侵蚀模数控制在允许土壤流失量的范围内。
1。5系统科学原理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一条成功经验。治理过程中,将大小适中,相对完整的流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以此进行山、水、林、田、路的综合规划治理,以恢复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规划设计相关措施,实现小流域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
2水土保持专业及课程体系的发展概况
2.1水土保持专业概况 1952年原北京林学院(后改名北京林业大学)开设水土保持课程,1958年在原北京林学院成立水土保持专业,1960年内蒙古林学院成立沙漠治理专业,1998年两个专业合并为现行名称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半个多世纪以来水土保持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1所大学设置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台湾中兴大学和屏东科技大学为水土保持专业),48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学位授权点,11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博士学位授权点。
2.2水土保持专业课程体系概况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多所高校开设水保专业,由于该专业本身就是交叉性学科: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差异大,专业课程体系在不同院校开设标准不同。1994年水利部水土保持教学指导组在多次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9门课程为该专业的重点课程,即土壤侵蚀学(水土保持原理)、流域水文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农学、水土保持规划学、水土保持经济植物栽培学、水土保持经济学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等。总体来说水保专业课程可分为四种类型,即林业生态类型、水利工程类型、农业生态类型和“综合”类型等。各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根据其所在地域的特色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而有所区别,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突出林业生态建设,即重视植物生态功能在水土保持与修复中的作用(生物措施),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代表,包括内蒙古农业大学(原内蒙古林学院)。第二类突出水利工程建设,即重视各类水利工程在水土保持与修复中的作用(工程措施),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代表,还包括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第三类突出农业技术建设,即重视农田规划在保持水土中的作用,以西南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为代表。
从课程性质的角度可将其分为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应用课程,水土保持专业最核心的基础理论课程即为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原理),在所有涉及本专业的高校中均开设有这门课程:其它课程均存在一定的应用性,尤其是水土保持规划学,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和水土保持监测这类课程应用型特别突出,是直接指导水土保持规划、方案编制与监测的课程。endprint
3新形势下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机遇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在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方,独立成篇,从十个方面阐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至此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入展开。水土保持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措施,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引水安全及粮食安全,在国家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水土保持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层次上以后,水土保持工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15年,由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这是我国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我国首部获批的国家级水土保持规划,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是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层面的支持为水土保持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水土保持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基础理论如水土流失规律、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系统控制理论以及水土保持工程技术都有了深入发展。近年来,随着各类生产建设项目的大力开展,各项规范标准也迅速出台,为水土保持理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我国经济现状的好转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促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水土的重要性,水土保持科普活动大力推广,水土保持在普通百姓心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这对于国家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
3.2挑战 新形势下水土保持事业发展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开展需要更多专业性人才,水土保持基础理论深入研究需要更多高素质科研人才,现阶段我国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现状不能完全满足人才需求。基础研究需要继续深入,比如不同时空尺度土壤侵蚀机制研究,水土保持植被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以及在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实施中涉及到的经济学理论等。资金投入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与新技术开发方面。民众的水土保持意识虽然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参与程度远远不够,各级政府部门与学校应当充分承担起带领全民参与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责任。
4水土保持理论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鉴于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水土保持理论不仅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主修课程,也是其它相近专业的修读课程,尤其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北京林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及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开设了水土保持理论相关课程。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中开始水土保持课程是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下的重要创新,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加全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原专业由于其交叉性太强,涉及课程繁多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面上泛而不精,在就业方面存在难题,以及其它复杂的因素,教育部于2012年将其一分为二,即“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开设时间短,同时也面临新的环境、经济及社会条件,这对于该专业来说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资源环境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关注的重点,我国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指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直至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五年计划。从国家发展战略可以看到,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城乡规划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都是重要内容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任务也正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因此培养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就目前我国各大院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计划来看,多数仍以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基础进行的改进,这样原来存在的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问题就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如何打破这个局面也是当前教学工作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引入实践性强的课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如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课程的引入,水土保持相关课程的引入等。
天津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了培养实践性更强的技术人才,在培养计划中列入了水土保持的相关课程,包括核心基础课程土壤侵蚀原理,实践性课程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监测以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同时也加入了水土保持相关的实践课程。为了避免出现课程繁杂的局面,培养计划中将水保相关课程与地理相关课程分为不同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进行学习。水土保持相关课程的引入,一方面丰富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实践性更强: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就业出口,使得学生在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在考研时也可以选择与水土保持相关的专业。
5结语
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征程中必将新来新的篇章,水土保持理论将会在我国生态环境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