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锋
摘 要:新时期的中学生不但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必须学会怎样合理处事并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当代中学生需要在家庭与社会中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树立起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并预防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推动形成与发展健全的人格和素养。本文主要分析了培养与巩固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以教育实践为载体,探究了行为习惯对中学德育任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3-01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3.068
中学校园作为我国教书育人的主阵地,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责无旁贷。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其学习能力和水平。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基于一系列优秀的行为习惯与素质能力,帮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与家长都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深刻意识到优秀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与价值,并探索和运用有效对策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
一、中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作用与意义
(一)顺应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
当前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中学教師的期望为如今的初中生施加了无形的学习压力,造成他们对学习任务出现了抵触情绪,其原因在于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产生的厌学心理状态,牵扯到学生个体、家庭、学校与社会几个方面因素,必须依靠多方共同处理应对。
(二)培育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
核心素养是指中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培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并非简单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它不属于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而逐步习得。熟悉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难点,进而有的放矢探索合理良好的教育措施,能够为科学有效地实施提高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提供思路和对策。
二、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科学途径
(一)强化道德理论和公德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
全社会首先应当积极行动,严厉打击黄、赌、毒现象,净化游戏和娱乐等文化场所,为初中生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氛围。其次要深入了解初中生,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与心理倾向及规律等加以正确引导。教育内容需要从启迪学生思索的角度出发,引导其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正确判断与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参与教育环节,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自觉接受教育信息,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是非观。这样才可逐渐彰显出公德教育的成效来。如果可以清楚阐明某种道德规范产生的根源、社会作用以及为何需要遵循它的来龙去脉,就能够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加有目的、更为自觉。同时,教师还需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让他们自己筛选、探讨与总结可促进社会进步的道德规范,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
(二)使学生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树立正面的教导榜样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以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为他们未来的生活与学习等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始于少年儿童时期,童年成长环境的优劣决定了将来会造就杰出的青年还是社会败类。而导致这不同结果的根本因素即为学生时代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核心任务的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因而教育专家孙云晓建议着手培养孩子的十大基本习惯:诚实守信、耐心倾听、尊重他人、规范行为、时刻牢记责任、学会节俭、锻炼健康体魄、物归原处、善于表达感恩之情、必备成功计划。做到这些会有助于学生欣然迎接每一天,可以有效推动初中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积极探索与培养正向的心理品质
立足于心理发展的客观需要,初中阶段正处于中学生的青春发育期,容易产生不同种类的学习心理障碍,学校和教师必须遵循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他们良好的外在学习行为塑造成积极正面的心理品质。按照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行为强化论,学习行为的负强化会影响正强化的效果,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否定、惩罚或批评,经常给予肯定的表扬和鼓励。教育者可以加强实施心理品质相关的专题训练,重点培育其中的核心成分即学习适应性,使学生可以尽快适应初中时期的自主生活与学习。教学工作者还可强化科目渗透训练,科目教学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任课教师要在不同教学任务中渗透心理品质培养的元素,使学生在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心理品质的优化。
(四)在教学中融入勤劳勇敢精神和自强不息品格的训练
教育者应推动学生构建全新的学习观念,引导其形成自控的管理、自律的作风、自强的人格、自治的心理及自主的学习。培养他们勇敢尝试、挑战自我的精神,促进其知难而上、迎难而进,树立奋勇争先的品性,培育敢于自我创新的品质,坚持不懈,挖掘不竭的创造力。同时应更新观念,勇于大胆放手,转变教学理念。发现自主探索在学习中呈现出的相应问题,主动标记与设置课堂疑问,磨炼学生的耐心和意志,最终合理解疑,科学有效释疑,培育学生正确的学习心理。
(五)形成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合力的教育纽带
初中班主任教师应经常家访,同学生家长保持电话联系,及时向他们反馈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家长要明确教育和指导方向,关怀子女,端正严肃而真诚的态度,避免过度溺爱,防止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端庄正派,不偏爱不歧视,学会耐心教导与说服。同时教师应更加关注与爱护由于破裂的家庭关系或遭受生活不幸的学生,协助家长营造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帮助学生家庭优化子女的品德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励学生勇于参加家庭文化娱乐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与加强初中生的审美品位和情趣。
三、结语
中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力图探索新阶段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和手段,并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最大化地发挥学生个人的天性,以良好的态度、习惯和科学的方法学习,扬长避短,全面发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马翠.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1).
[2] 李君平,杨瑞祥,阮娟萍.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4(2).
[3] 余厚默.中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研究[J].今日教育,20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