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冲突·调适·认同

2018-01-16 20:13王杰文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乡村角色扮演

摘 要:为弥补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差距,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以教育中人的信息化为核心,进行自我与他我的调适,扮演好三重角色: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经营者和乡村知识分子;必须牢固树立角色意识,自觉履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乡村师生信息素养”之基本职责,主动担当“为乡村少年人生奠基,为新农村建设播洒信息化种子”之时代使命。

关键词: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差距;角色扮演;角色意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24-0070-05

角色是个体在特定社会关系中所表现的身份及与之相符的言行和形象的总和。从社会学角度看,处于社会中的人是个体人格与角色的交集,一定的人格内化或强化某种角色,某种角色也要求具有相应的人格。教师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一般要承担着多种角色,教师角色的内在比较和冲突通常最为鲜明和强烈。但是,当对教师角色要求过多、角色任务过重、超过其身心所能负荷的阈限时,教师就会感到职业的压力,从而导致教师角色扮演能力欠缺。[1]目前,各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对信息技术教师角色期望过多”现象,已构成对信息技术教师巨大的职业压力,致使他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发展问题。本文仅针对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进行了初步研究,意在抛砖引玉,引发各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广泛关注。

一、角色差距: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角色差距是指个人在扮演某种角色时,偏离了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或者与自我理想中的角色行为存在差距。角色期望往往是在个人社会化之前,或是扮演某种角色之前就被规定好了的。因此必然会出现行为与期望不一致的情况,即产生了角色差距。

理想情況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场域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往往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期望过多,要求他们既能修理电脑、维护网络和照明电路,又会制作动画、课件、微课、开发网站和摄影摄像等等,反而淡化了其学科教师角色。在乡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受重视,所以,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处境更为尴尬,他们少有机会教授《信息技术》课程,而主要教授《语文》、《数学》、《科学》等所谓的“主课”,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于是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角色差距。这种角色差距所造成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已经导致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开始怀疑《信息技术》学科存在的价值并担忧自己的职业前景。

追问冲突产生的原因。首先,由于我国的教育技术是由电化教育发展而来,基层的传统电教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容易将有教育技术专业背景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师等同于传统电教人;其次,用人学校急功近利观念盛行,目眼短浅,认识不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只关注升学率,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未来需要;第三,教师教育学校难辞其咎,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包括本科教育技术学、专科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就业率,很多学校的培养目标缺乏前瞻性,往往被动地迎合用人单位的现时需求,热衷于培养媒体技术服务人员。所以,把教学内容主要定位在掌握“末端技术”(如各种素材处理软件、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层面。由于培养者引导的方向性错误,让毕业生形成思维定势,心甘情愿地做一辈子“勤杂工”,理直气壮地做着与教育教学无关紧要的事务性工作,而忘了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2]。

事实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绘制好近五年的教育信息化蓝图,给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最基层的教育信息化人才,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勇敢地担当起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任,努力促成“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真正在广大的乡村教育场域中发生,以惠及乡村少年并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必须明确,教育信息化绝对不是简单的教育环境信息化,更主要的是教育中人的信息化。也就是说,乡村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促进乡村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上,而不能游离于教育之外仅提供媒体技术服务。

二、角色扮演:自我与他我的调适

角色定位是否准确,主要取决于能否“做出被期待的行为”。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承担多重角色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明确每一个角色的职责,厘清应为与不应为、可为与不可为,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与他我的调适。也就是说,要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自我),并用业绩来逐步影响和改变他者的期望(他我),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惟其如此,就会有所作为,才能确立自己的地位,“有为才有位”。笔者认为,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以教育中人的信息化为核心,扮演好三个角色。

1.潜心扮演“主角色”——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坚信,自己的主角色就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是引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专门人才,当前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全力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事业。

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化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就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以传授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践为主要形式的一类教育教学活动。在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未得到乡村学校普遍重视的情况下,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切不可邯郸学步式地效仿城市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行不切乡村实际之事——把精力转移到少数学生身上,大搞信息奥赛、程序设计、机器人等信息类竞赛项目训练。《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该致力于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他们可以不教授《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必须努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事业。例如,可以借主讲其他课程之机,推动和引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践。

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规划》要求应用上台阶。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为广大师生、管理者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进一步深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形成一批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创新模式。显然,《规划》非常强调教育中人的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正是培养信息人的事业,所以,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以全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事业来回应时代的召唤。endprint

2.用心扮演“副角色”——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经营者

有学者说,根据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正在转变,由后勤式服务向专业化服务转变,他们应该担当“专业化角色”,即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专家、教学设计专家和媒体应用指导咨询专家等[3]。这种“专业化角色”对师资雄厚的城市学校有现实需求,在乡村小学几乎无从发力。但是乡村学校规模小,学科师资不全且发展受限,所以,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充分运用数字化教育平台(如教育部主办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做好三件事:①解决“开不齐课”的问题,即借助信息技术开出、开好缺少师资的学科课程,确保乡村儿童能够接受到国家规定的知识教育;②突破“开不好课”的问题,即带头并引领其他教师开展网络教研,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主发展;③改善“学生不会学习、不好学习”的问题,即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活动。在这种意义上,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已经充当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经营者”的角色,而不只是教育装备维护管理人员。笔者认为,确立这种观念意义特别重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副角色”绝对不可停留在单纯的媒体技术服务层面,应该成为一个具有教育附加值的“副角色”,而不是一个附属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副角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树立“经营”理念,可以努力把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整合成师生教、学、研活动的综合平台,促进师生信息化。“经营”和“服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着眼于盘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施,想方设法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必须出效益(加快师生发展速度)、有效果(提升师生发展水平);而“服务”只着眼于琐碎的事务,帮助师生解决临时的技術困难。事实上,随着装备智能化程度和师生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型角色必将逐渐淡出,“经营”型角色必将更受中小学校欢迎。

乡村小学规模小,人手少,一般不独立设置教辅和后勤岗位,所以,学校的事务性工作必须由专职教师来分担,只是不少学校将所有设备使用、维护的事务性工作都压在信息技术教师身上有些不妥。应该合理分配“事务性工作”,确保所有学科教师都能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承担相关的(或本人感兴趣的)事务性工作,比如:学校的摄影摄像工作可以由美术教师承担(他们更会审美)、照明电路维护可以由科学教师承担(他们更懂用电安全)、学校的宣传活动可能由思想品德或语文教师承担(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更强)等等,各学科教师协同分担“事务性工作”,信息技术教师才有更多精力去干“正事”。

3.热心扮演“老角色”——乡村知识分子

“随着城乡差距的加大,那些拥有文化资本的知识分子加速向城市流动,乡村教师在乡村知识分子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因此,“除了专门的教书育人之外,提供应有的公共服务,也是乡村教师应有的使命。”[4]任何社会建立学校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本土社会的延续,而不是为了保证一个抽象的一般社会的延续。所以,学校的基本职能“就是要传递某一本土社会经年累月所积累起来的知识,以便使青少年一代能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成为本土社会的建设者。”[5]因此,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乡村教师的一员,必须扮演好乡村知识分子角色,努力提高自己的乡土文化素养,重视乡土文化知识的传承;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乡土文化资源,以便长久地保存和广泛地传播乡土文化知识,用技术编织起乡村少年与乡土的纽带。

20世纪80年代以前,乡村小学教师队伍以体制外的民办教师为主,虽然学历不高,但因为生于斯长于斯,却都能自觉担当乡村知识分子角色。80年代后期始,随着乡村教师非本土化和专业化,他们越来越远离了乡土和村民,逐渐放弃了乡村知识分子这个“老角色”,这是不正常的,必须尽快予以纠正。事实上,“回归乡土”,发挥乡土文化的功能和力量,已经成为当下乡村教师发展的迫切诉求[6]。也就是说,乡村教师成为乡村知识分子,不仅是培养乡村人才的需要,也是发展自身的需要。

三、角色意识:职责与使命的认同

角色意识是生物个体或团队根据自己的身份所折射出来的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通俗地讲,角色意识是指人们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自己正在承担着一定的责任,意识到社会和其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期待,并决心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表现社会的期待。因此,只有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树立起正确的角色意识,认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才可能担当起乡村教育信息化的重任。

1.自觉履行基本职责——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乡村师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围绕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来展开,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思维和核心素养为主要目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并非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一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是有效方式之一。儿童把自己生活的世界看作一个完整、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更容易接受综合性知识。近年来,小学课程整合实践如火如荼,已涌现了一批成功案例,如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小梅花课程”体系,将十几门国家课程整合为六门课程[7],还有北大附小的“生命发展课程”体系[8]、清华附小的“1+X课程”体系[9]等等。国外流行的“STEAM”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强调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与艺术(Arts)的整合。

既然传统的小学课程都在走向融合,我们就没有必要把是否教授《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身份的唯一确证了。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何不充分利用承担《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之机会,带头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践?这就是在有效地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啊!

学科融合的基础是学科的相关性(包括交叉性、关联性等)。信息是指“主体所感知的关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严格地说,应该是“同时计及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10]。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伴随着信息运动,并可以用信息运动来描述。教育教学就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具有原始关联[11]。信息科学技术和小学各学科之间的相关性可以用一棵树来描述,如图1所示。endprint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语文》(含母语、外语)、《艺术》(含音乐、舞蹈、美术)课程就是学习人类交流所需的承载信息的系统化符号及其运用。如《语文》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与表达事物信息(包括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等);“音乐”用动听的音符(旋律、节奏、节拍、音色等)来描写与舒发人类的情感,“舞蹈”用优美的形体符号(动作、节奏、表情等)来展示与诠释人类的精神世界;“美术”用丰富的图形图像符号(点、线、面、体、明暗、色彩等)来呈现与传达人类的思想感情等等。所以说,《语文》、《音乐(舞蹈)》、《美术》可以视为传授信息描述与表达的系统化符号知识的学科,《数学》则是关于信息处理方法与方法论的学科,《科学》、《品德》、《体育》等课程可视作信息处理学科。

一般地,小学低年级学生把重点放在系统化符号本身的学习上,所以,强调《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学,如识字、辨音、读图等,即完成对信息符号的语法和语义的认知;高年级应该着重系统化符号描述功能的运用,强调学生合理使用系统化符号来描述事物、表达思想、舒发感情的能力培养,即重点掌握信息符号的语用。如《语文》课程教学中强调阅读、表达与交流,《音乐》课程教学中强调音乐舞蹈欣赏、视唱与表演,《美术》课程教学中强调审美、创意与绘画等等。三年级开始开设的《科学》和《综合实践》等学科,将综合运用各类系统化符号来描述和表达相关信息,并用《数学》方法来加工处理信息,从而实现相应学科知识传播之目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信息科学技术和其他学科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这就给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提供了依据。有学者认为“在整个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其他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学习者逐渐形成的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领悟到的信息技术方法,才最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未来。”[12]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有效途径。所以,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学科教师协作,深入知识点层面,挖掘信息技術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关联性,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践。

2.主动担当时代使命——为乡村少年人生奠基,为新农村建设播洒信息化种子

教育技术工作者可以分成三类: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者、教育技术产品研发者和教育技术应用人员。第一类主体是高校教师,其职责已经很明确,不必多说;第二类主体是企业教育技术人员,其主要职责就是开展技术的教育化工作(即根据教育的需求对技术进行改进或改造,使其更适合于教育),他们在教育的外围为教育提供技术服务,主要工作是教育产品的需求分析,即把教育对技术的需求完整、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并与电子信息技术人员合作完成教育产品设计,最后交由电子信息技术人员开发。应该特别强调教育技术人员和电子信息技术人员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因为,由教育技术人员独立设计开发出来的教育产品在技术上难免粗糙,不能充分表达教育的需求;而由电子信息技术人员独立设计开发的教育产品也难免蹩脚,无法满足教育的要求。

第三类主体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其主要职责就是在教育内部致力于教育的技术化工作,即促进教育中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技术化。他们当下的主要工作是,在完成自身的信息技术化基础上,帮助其他教师和学生实现信息技术化,也就是促进信息技术的功能特性转化为师生的本质力量(切不可停留在学会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层面),以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绩效。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毫无疑问,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信息化人才也应该从娃娃开始,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担当此任。首先,必须准确把握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放到全面提升乡村少年的信息素养上来。因为,在信息时代,一个缺乏基本信息素养的人就如没有“听说读写算”能力一样,日常生活都会成为问题。请记住,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树立了科学地获取信息、合理地甄别信息、道德地使用信息的观念,并具有基本信息处理能力的人,绝非信息技术追新族或信息技术产品玩家。其次,必须担当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职责。众所周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人人有责,那么,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也应该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只是这个工作必须由信息技术教师来主导。所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必须牢记自己的身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协助其他学科教师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践,共同挖掘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

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主动担当“为乡村少年人生奠基,为新农村建设播洒信息化种子”之时代使命。还应该明确,培养和提高乡村少年信息素养只是手段和方法,育人才是目的。小学教育就是人生奠基的教育,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不辱使命,必须把培养既满怀乡土情感,又具有基本信息素养的人才作为教育教学根本目标,确保培养出来的少年能够热爱家乡、热爱乡土。今后,离开乡村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留在乡村者心态好、有自信,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能在乡村信息化建设中主动作为。

信息技术产品日新月异,积极的影响很多,但负面影响也很大,尤其是对乡村未成年的留守儿童,如何理性对待信息技术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所以说,乡村信息技术教师责任大,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全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事业,不要人云亦云、自我否定,不再等待观望、无所作为,一定要自立、自信、自强。

参考文献:

[1]吴耀武.当代教师角色转换的困境及其出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1):173-176.

[2]王杰文.中小学教育技术人的困境与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5(5):17-21.

[3]李康.使命、角色和方式:我国教育技术发展面临的转变[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4.

[4]吴桂翎.乡村教师:乡村知识分子的消解与回归[J].学术界,2016(5):145-154.

[5]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8):13-18.

[6]汪明帅,郑秋香.从“边缘人”走向“传承者”—回归乡土的乡村教师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8):13-19.

[7]黄瑞,孙曙.办好学校追求的三种境界——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小梅花课程整合改革启思[J].今日教育,2016(3):26-31

[8]尹超.从课程整合看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探索建立“生命发展课程体系”[J].中小学管理,2013(12):12-14.

[9]窦桂梅.新课改背景下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育人体系建构的案例研究[J].教育研究,2014(2):154-159.

[10]钟义信.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25,41.

[11]李艺,颜士刚等.教育技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9

[12]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10):57-61.(编辑:鲁利瑞)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村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