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宝成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史料实证素养的主要要求: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真正明确提示历史学习的目标、途径、要求和资源,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1的相关内容为载体,探讨其对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的影响,思考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研习左图右史信息,优化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左图右史的编写思路,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优质的资源条件。所选图片类型丰富,数量庞大,大多图片附加文字说明,有助于对图片的理解。以图片为中心,设计思考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思考(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可利用教材的辅助知识:图片资料——“十九路军在上海闸北英勇抗击日军”“一·二九运动中,北平示威学生与国民党军警搏斗”“八路军战斗在长城内外”;实物资料——“天津、上海邮政工人在信封上宣传抗日”“《申报》发表国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文献史料——知识链接“华侨支援抗战”、资料卡片“中共洛川会议《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通过多种类型史料突出“伟大”(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实现全民族团结抵抗外来侵略)的主题。
思考(2):从两幅图片和《终战诏书》(节选)可以提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信息1: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抗战,最终取得近代历史上反对外来侵略者的彻底胜利。正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最终会战胜邪恶势力。
信息2:诏书部分内容,只字未提“投降”而是用“终战”一词和“减少战争伤亡,避免种族灭绝”冠冕堂皇地喻示战争结束,对于侵略行为没有丝毫反省悔过之意,对于战争失败则充满了无奈和不平。
对投降诏书的内容辨析有助于教会学生史料鉴别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二、拓展知识资料结构,内化史料实证素养的主干要求
分析主干要求: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培养学生初步思考史料价值的判断和比较;认识到文艺作品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明确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定位。
课文正文中间插入一些各种类型的阅读性文字,主要是文献资料,对正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和延伸,为正文的历史事件、历史结论提供佐证,为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研究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思考并教会学生做漫画类题目的“三步走”方法:第一步,慧眼识图,关注漫画的标题、作者、创作时间等有效信息,思考“写着‘民主的利剑与1917年的联系”;第二步,借史释图,了解创作的相关背景梳理相关史实,思考“俄皇被捅死、德皇吓得魂飞魄散的象征和寓意”;第三步,用心品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的立场与意图并合理评价,思考“中国人画了歌颂十月革命的漫画,其反映出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训练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科思维、学科意识和学科素养,进一步内化史料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
三、发挥问题引领功效,强化史料实证素养的核心要求
探究核心要求:利用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做到基于史料的逻辑推演;着眼于再现的合理想象,并且尝试通过从结论到史料的逆向思维,初步形成对该问题更客观丰富的解释。
教科书中设问类、学术类、讨论类、“阅读与思考”类辅助结构,围绕课文涉及的重大问题,编选原始证据、后人记述或当代史家的观点,问题的设计灵活开放,侧重于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这类問题集中考查学生对各种史料的认识和运用,引导学生尝试辨析真伪、分析和理解历史,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内容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高中历史教科书加强了对侧重学生学习方法和过程指导的辅助结构的编写,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从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落实史料实证素养的不同水平要求,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上的革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