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视角下产学研合作知识转化机理解析

2018-01-16 23:45胡亚会张成华徐红梅张同建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产学研层面解析

胡亚会, 张成华, 徐红梅, 张同建

(1.乐山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2.江苏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0 产学研合作知识转化的解析价值

产学研合作是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基于一定的条件和环境而实施的一种科技开发合作机制,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旨在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优势来实现科技产品的市场化。前总书记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时指出:“现代的中国需要积极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必要的体制创新和及时的政策引导,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来促进各方的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的科研攻关项目,努力在关键科技领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产学研合作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联盟,由大量的知识行为所组成,合作过程就是知识的扩展、创造和膨胀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形式,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而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资本的主要载体,与企业的合作过程就是知识转移、知识转化、知识共享的过程。本世纪以来,知识管理理论日臻成熟,与产学研理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知识管理中,知识转化是核心,是其它知识行为的基础,理应成为产学研知识管理研究的重心。1995年,日本学者Nonaka[1]提出了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将知识转化分为知识社会化、知识外显化、知识内隐化、知识组合化四个螺旋式上升的流程,从而奠定了知识理论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法国哲学家Polany[2]将人类的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认为显性知识是可以明确表达、传输、交流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且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的主体,占据知识总量的80%以上。在Nonaka[3]的SECI模型中,知识社会化是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外显化是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知识内隐化是指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组合化是指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Nonaka指出,正是在这种知识转化过程中,知识资本的质量得以改进,数量得以扩充,功能得以实现,企业的核心能力得以形成。

对于产学研合作而言,也正是由于知识转化的存在,才推动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三方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的发生和实现,从而推动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效率。如果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转化未能成功实施,则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将成为僵化的、机械的、呆板的知识活动,对产学研合作的推动也力不从心。近年来,产学研合作知识管理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也为产学研知识转移研究的深化提供了理论支持。曾德明、何银芳、彭盾[4]基于超循环理论解析了产学研系统中的知识转移障碍,认为产学研知识转移包含企业、高等院校、政府、中介机构等主体之间的知识转移,构建了产学研知识转移的反应循环系统、催化循环系统和超循环系统,并提出了促进产学研知识转移的具体策略。王玉梅[5]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了产学研联盟运行和发展的机理,分析了各要素在产学研联盟中的动力关系,构建了知识产品生产子系统、知识资源子系统、社会支撑子系统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而整合成产学研联盟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为产学研联盟竞争力的改进提供了理论参考。朱向梅[6]研究了产学研知识创新网络组织结构,分为知识、认知、关系、结构四个维度,认为知识维度的作用是创造有价值的知识,认知维度的作用是保持一致性的认知水平,关系维度的作用是维持高度的信任水平,而结构维度的作用是组建网络组织结构。孙新波、范美丽、刘博等[7]实证性地分析了产学研知识联盟中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结构,将知识员工的需求分为显性需求、隐性需求和活性需求三个方面,提出了通过员工需求的改进而强化产学研知识联盟的策略。吴悦、顾新[8]解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从协同意愿、环境因素、知识差异和产学研合作模式四个方面探讨了知识协同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模型,分为准备阶段、运行阶段和终止阶段三个阶段,对应于知识协同需求、知识资源、知识共享与交互、知识创新等知识行为。肖玲诺、史建锋、孙玉忠等[9]研究了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的知识链运作的风险控制机制,认为产学研知识联盟运行中潜藏着知识共享不足、知识转移失败、知识升级疲乏等风险,并提出了完善知识链、规避风险的方法。

对于产学研知识管理研究而言,现有的研究包含了如下内容:1)构建了产学研知识联盟,解析了知识联盟的知识运行机理,明确了合作各方的知识功能;2)阐释了产学研知识联盟的风险,以及产学研知识联盟成长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产学研知识联盟的完善策略;3)解析了产学研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机制,分析了各类知识转移流程的特征及在产学研联盟中的作用;4)解析了产学研联盟中的知识共享机制,分析了知识共享的生成过程;5)构建了产学研联盟的知识价值链,分析了产学研联盟的知识创造或知识创新过程;6)研究了产学研联盟中的知识溢出及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7)对产学研知识联盟中隐性知识行为给予了过多的关注,特别分析了隐性知识转移和共享行为;8)研究了产学研联盟中各合作方的知识耦合机理,分析了知识耦合的方法,提出了知识耦合的改进策略。

同时,这些研究包含着如下研究价值:1)肯定了知识管理在产学研联盟中的作用,将产学研管理与知识管理融合于一体,既推动了产学研理论的发展,也推动了知识理论的扩展。2)探讨了产学研中知识管理的各个方向,如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知识链,为产学研知识管理的后期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初步构建了产学研知识理论体系,形成了初级性的知识管理系统。

不过,对于产学研知识转化而言,现有的研究存在着如下不足:1)未能充分认识到知识转化在产学研知识联盟中的基础性作用,缺少对知识转化的关注;2)未能将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与知识转化进行融合性研究,没有认识到知识转化是推动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的原动力;3)产学研中知识行为的分析主要局限于理论分析,缺少调查性的数据支持,也缺少必要的实证检验;4)未能将现实的知识管理行为通过知识转化而转换成合作各方可以操作的职能管理行为,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形式,与知识管理融合于一体,即产学研的过程就是知识管理的过程,包含着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转化等具体的知识行为。现有的研究过多地关注了产学研的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而忽略了知识转化的作用,阻碍了产学研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事实上,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知识转化融于一体,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如果知识转移中缺少知识转化,则知识转移变成平庸式的转移,知识创造则无从谈起,合作将停滞不前。同样,如果知识共享中缺乏知识转化,则这种共享也毫无生机[10]。可见,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充斥着知识社会化、知识外显化、知识内隐化和知识组合化,正是由于这些知识转化的存在,才推动了产学研中的知识创造或知识创新,进而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化,以致走向成功。可见,产学研合作知识转化的机理解析对于产学研机制的深入解析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

1 产学研合作知识转化机理解析

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中,合作主体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心性主体,包括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它们直接参与了产学研合作,组成了产学研合作的框架,一类是外围性主体,包括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法律机构、知识产权机构等,它们并不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但为产学研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构建了有效的平台。同时,在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性主体中,企业是最关键性的主体,承载着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工作,如产品生产、市场营销、设备配置和人员配置,以及部分的研发任务,因而决定着产学研合作的成败。可见,产学研联盟中知识管理的研究应该以企业为中心,立足于企业的视角,来解析各种知识行为的内在机理,这样才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知识管理的内在机制。

立足于企业的视角,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知识转化发生在三个层面,即企业层面、团队层面和个体层面。企业层面的知识转化是将企业作为一个统一主体所实施的知识转化,团队层面的知识转化也是如此,个体层面的知识转化就是Nonaka所阐释的知识转化。一般而言,企业层面的知识转化受到企业战略的驱动,团队层面的知识转化受到企业制度的驱动,个体层面的知识转化受到企业文化的驱动[11]。团队层面的知识转化是一种组织行为,是企业各项激励制度发生作用的结果,而个体层面的知识转化是一种个人行为,是个人敬业精神发生作用的结果。从本质上看,企业知识转化的本源性动力来源于个体,个体层面的知识转化是团队层面和企业层面知识转化的驱动力,团队层面的知识转化是企业层面知识转化的驱动力[12]。此外,企业的团队存在着多种类型,但在产学研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团队、营销团队和生产团队具有核心性的作用,因而这三类团队知识转化的研究更有现实意义。

1.1 产学研知识社会化机理解析

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的知识社会化可以从企业、团队和个体三个层面来解析。首先,从企业层来看,企业需要充分吸收高校或研究机构中隐性的团队精神、设计风格、合作方式、创意、理念、诀窍等科技文化底蕴,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科技竞争力,同时,也借助于和高校或科研机构所构建的合作平台,大力实施内部各项管理机制的修炼,以提升自身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其次,从团队层来看,技术团队需要借助于合作的平台,通过观摩、模仿、交谈等形式来获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开发思想、理念和思维模式,并通过反省、深思、感悟等方式转化为团队的开发潜力[13]。这些隐性的技术学习是不可能在合作协议或合作合同中进行明文规定的,需要企业团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采用灵活的方式,虚心请教、逐步渗透。同样,营销团队和生产团队也可以利用这种难得的机会,向合作方汲取营养。在很多场合下,高校和研究机构不仅拥有技术优势,也拥有营销潜能和生产底蕴。最后,从个体层面来看,技术人员可以利用产学研平台吸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设计思想、理念、实验技巧等隐喻性机能,转化为自己的内在能力,并通过在团队内部的相互启迪来深化这种内在能力,也可以通过个人的深度思考、自我修炼、改变心智模式来消化这种内在能力。

分析了以上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知识社会化的主要脉络,结合对产学研知识活动的调查,就可以构建产学研知识社会化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产学研知识社会化体系

1.2 产学研知识外显化机理解析

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外显化可以从企业、团队、个体三个层面来解析。首先,从企业层面看,企业需要通过对合作对象科研潜力、合作诚意、资源配置的情况来选择和确定合作对象,并提出相应的、明确的合作要求,同时拿出详细的合作方案,构思长远的发展计划。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隐含性合作能力和意愿并不会在明文中表达,需要企业加以判断。其次,从团队层面看,技术团队需要将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获取的技术、经验、灵感进行格式化、归类化、书面化整理,以形成团队的技术资料[14]。它不仅来源于对合作方的科研行为的感悟,也来源于产品生产中所遇到问题的思索,还源于团队在产学研洗礼中的自我升华。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内部团队之间需要密切配合,相互提供必要的信息。最后,从个体层面看,产学研合作往往是企业的一项大战略,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而会对技术、营销和生产人员的敬业精神带来内在性的激励。在这个战略转变过程中,技术、营销、生产人员都可以将内心的洗礼和精神的锤炼进行梳理,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以便作为继续成长的阶梯[15]。在一个拥有优良文化和精神的企业,这种过程会在个体中自发地产生,并不断地辐射到其他个体。

分析了以上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知识外显化的主要脉络,结合对产学研知识活动的调查,就可以构建产学研知识外显化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产学研知识外显化体系

1.3 产学研知识内隐化机理解析

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内隐化可以从企业、团队和个体三个层面来解析。首先,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在合作搜寻阶段需要通过各种公开资料的阅读形成对合作对象的关于合作诚意和合作能力的稳健性判断,这是合作实施的必备性前提,同时也需要在对合作方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于对外部合作环境的认识,对合作前景给予清晰的预测。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与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联姻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声誉。其次,从团队层面看,技术团队的受益往往最大,不仅可以通过吸纳合作方的隐性技能来滋养自身的开发能力,也可以通过直接学习合作方的成文或成熟技能来磨练自身的设计能力[16]。当然,后者的实现一般由合作条文来确保,前者的实现依赖于团队的进取意识。同时,在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过程中,技术团队可以通过对生产流程的直接或间接观察以及通过对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变化的认识来改进团队的设计风格、技术偏好、合作方式。最后,从个体层面看,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生产人员的业务能力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均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锤炼。技术人员不仅可以领会合作方的隐性意图、创意和灵感,也可以通过直接学习对方的长处而使业务技能得到粹炼,还可以通过与生产人员和营销人员的交流、或者通过对生产线和营销渠道的观察和参与而使业务技能得到升华。同样,营销人员通过市场上的风吹雨打和跌打滚爬而茅塞顿开,生产人员通过生产流程的三曲五折和跌宕起伏而精益求精。

分析了以上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知识内隐化的主要脉络,结合对产学研知识活动的调查,就可以构建产学研知识内隐化体系如表3所示。

1.4 产学研知识组合化机理解析

产学研合作中知识组合化可以从企业、团队、个体三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企业层面看,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可以利用合作平台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表现在技术水平、资产规模、人员素质等方面,也表现于会计报表的诸多栏目。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重新审视,形成新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得人员配备更为合理。其次,从团队层面看,特别在研发阶段之后的生产阶段和营销阶段,技术团队、营销团队和生产团队之间需要进行大量的显性信息交流,才能确保生产和营销的顺利进行。这些交流包括指导、反馈、商讨等各种类型,每个团队都需要发挥主动性,积极地行使自身的职能[17]。生产团队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来调整生产方案,根据技术变化来调整流水线配置。营销团队根据生产进度来安排对各个商场或客户的供货。技术团队可以根据生产反馈来调整生产工艺,或者充分利用成熟的、传统的、经验性的技能改进生产方式。最后,从个体层面看,营销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的视野在产学研合作中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张,这个过程与营销团队、技术团队和生产团队的技能扩张存在着大致形似的路径,都属于显性知识扩展、匹配与组合的范畴,但所受的内在激励机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团队的知识组合化是组织行为,是显性企业制度作用的结果,而个体的知识组合化是个人行为,是隐性企业文化作用的结果[18]。

表3 产学研知识内隐化体系

分析了以上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知识组合化的主要脉络,结合对产学研知识活动的调查,就可以构建产学研知识组合化体系如表4所示。

2 结束语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联盟,在本质上是一个知识联盟,是合作各方知识的交流、融合和创造,因此,知识管理是推动产学研联盟成长的动力机制。知识管理分为两个阶段,即包含知识收集、知识存储、知识分类、知识过滤等初级知识活动的低级阶段,和包含知识转移、知识转化和知识共享的高级阶段,最终目标是实现知识创新。低级阶段是高级阶段的基础,高级阶段的知识管理不能实现从低级阶段的跨越。在产学研联盟中,合作各方均已完成了初级阶段的知识管理,而需要实施高级阶段的知识管理,即知识转移、知识转化和知识共享。产学研知识联盟是一个统一的知识体,不能割裂为不同的知识单位,需要从知识系统的视角来研究体系内部的知识活动。从知识理论的视角来看,产学研联盟的最终目标是完成知识创造或者知识创新。如果在产学研中未能实现知识创造的目标,则说明合作各方的知识总体未能成长,也就无法实现产学研合作的目标。

表4 产学研知识组合化体系

产学研创新网络是一种合作性的创新组织形式,指企业、高校和专业科研院所协商而成的,以网络形式运作的,从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活动的全面联合机构。产学研创新网络同时具有网络组织和产学研组织的优势,能够充分激活合作各方的潜力,组建起完整的创新价值链。对于后期研究而言,关于产学研知识转化的解析具有如下作用:1)构建了产学研知识转化体系,从不同的层面解析了产学研中知识转化的路径,深化了对产学研中知识转化的认识;2)充实了产学研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研究的基础,为这两种知识行为的研究提供了知识转化的平台;3)为知识转化的实证性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依此为基础进行产学研知识转化测度体系的设计;4)为产学研知识管理策略向企业职能管理策略的转换提供了平台,因为产学研合作的过程就是合作各方在组织、团队和个体三个层面进行知识转化的过程,最终产生知识创造。

[1]NONAKA I,TOYAMA R,KONNO N.SECI,ba and Leadership: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Range planning,2000,3(33):5-34.

[2]POLANYI M.The tacit dimension[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66:78-89.

[3]NONAKA,IKUJIRO.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16(1):14-24.

[4]曾德明,何银芳,彭盾.基于超循环理论的产学研系统中知识转移障碍研究[J].软科学,2009,23(7):1-5.

[5]王玉梅.产学研知识联盟运行和发展机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情报杂志,2009,28(9):135-139.

[6]朱向梅.产学研知识创新网络组织结构的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0):117-119.

[7]孙新波,范美丽,刘博,等.产学研知识联盟中知识员工需求结构的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9):1349-1352.

[8]吴悦,顾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研究[J].2012(10):17-23.

[9]肖玲诺,史建锋,孙玉忠,等.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知识链运作的风险控制机制[J].中国科技论坛,2013,29(3):115-120.

[10]WEST M A,FARR J L.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t work:psych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al stratrgies[M].Chichester:Wiley,1990.

[11]LEONARD D,SENSIPER S.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group innov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s,1998,40(3):112-121.

[12]MCELROY M W.Us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sustain innovation[J].Knowledge Management Review,2000,3(4):34-37.

[13]张同建.互惠性偏好、知识转移与核心能力培育的相关性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4):47-52,61.

[14]秦政强,魏志祥,谢振宇.核心价值观认同、心理幸福感和成功智力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知识型人才的数据检验[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7,35(5):20-29.

[15]LESTER M.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long view[J].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2001,10(3):165-176.

[16]TRANFIELD D,YOUNG M,PARTINGTOND D.Knowledge management routines for innovation projects:Developing a hierarchical process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3,7(1):27-49.

[17]MCADAM R.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novation within organization:A qualitative study[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0,7(4):233-241.

[18]曹武军,韩俊玲.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稳定性分析[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32(4):86-93.

猜你喜欢
产学研层面解析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三角函数解析式中ω的几种求法
睡梦解析仪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电竞初解析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