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彦斌
(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IgG4是存在于血液中由浆细胞分泌的IgG亚型,IgG4相关性疾病则是IgG4在血液中大量沉积并累及全身器官组织的现象,IgG4胆管炎(IAC)便是之一,但该病临床极为少见,认识较晚,且常规血液IgG4水平诊断的特异性呈不稳定趋势,且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征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虽极为相似,但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却存较大差异,且对激素治疗十分敏感[1],为此,我们自2011年8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IgG4胆管炎患者30例,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IAC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39~72岁,平均(57.35±13.64)岁,患者入院时均伴或不伴不同程度的黄疸、上腹疼痛、腹胀、体重下降、腹泻等症状。其中伴谷丙转氨酶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27例,伴血糖GCT升高27例,总胆红素(TBil)和(或)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25例,糖类抗原CA19-9升高23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经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手术病理资料等明确为IgG4相关性胆管炎[2];对照组选取健康人士;两组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胆管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重要器官恶性病变患者;2个月内有既往糖皮质类激素使用史。
1.3 检查方法 CT检查:均经32层CT扫描仪扫描,参数设置(层厚及层间距均为5 mm,FOV为350 mm×350 mm,矩阵512×512,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80 mA,螺距1.5∶1)完毕后,先腹部常规CT平扫,扫描范围包括肝脏及肾最低点。再行增强CT扫描,并获得动脉期(对比剂注射后25~30 s时扫描)及门静脉期(对比剂注射70~80 s时扫描)影像资料,本次研究使用对比剂为碘海醇,剂量为300 mgI/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动脉注射,注射速率为3.0 ml/s。MRI检查:磁共振成像仪器为Siemens Trio Tim 3.0T,信号采集方式为采用相阵控线圈,先采集横断面T2WI(TR:180 ms,TE:3.69 ms)及横断面T2WI抑脂序列(TR:2340 ms,TE:102 ms)扫描,再行冠状面T2W1(TR:2000 ms,TE:94 ms,层厚6mm)扫描,再行MPCR扫描(扫描方式为HASTE序列或FIESTATR:4000 ms,TE:80ms)以获取肝内外胆管及胆囊组织的影像学资料,并在使用二乙酸胺五乙酸钆(Gd-DTPA)作为对比剂,剂量为0.1 mmol/kg,注射速率为2.5 ml/s,并于对比剂注射后20 s、1 min、3 min、8 min时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均两由位高年资医师查阅。
1.4 观察指标 对胆管狭窄部位、增厚部位及增厚部位胆管壁信号特征、强化特征、胆管周围组织有无器官受累、有无淋巴结肿大等进行综合评价,并以统一结果作为最终诊断。
2.1 CT诊断 所有患者均未见胆腔闭塞,其中胆管管腔头段狭窄27例,肝门部胆管管腔狭窄3例,可见肝内外胆管增厚,且呈弥漫性、且其增厚部位与狭窄部位无显著相关性21例,胆总管胰头段但管壁增厚7例,肝门段胆总管壁增厚2例,见图1。
2.2 MRI诊断 30例患者均存在延迟期强化,其中合并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21例,MRI诊断显示T2W1呈低信号者19例,呈等信号者11例,见图2。
2.3 MRI动脉期扫描结果 30例患者均存在延迟期强化,其中21例合并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见图3。
2.4 MRI诊断周围组织受累情况 所有研究对象中,24例合并AIP,且合并AIP患者中8例合并肾脏病变,患者胰腺呈肿胀状,胰管无扩张,胰腺周围组织可见清晰纤维包膜;6例患者合并有IgG4相关自身免疫性肾脏病变,其肾实质内可见多个楔行病变区域,CT扫描呈低密度,MRI扫描T2W1呈低信号,且强化检查低于周围正常肾实质,除8例合并AIP患者可见胰腺周围的淋巴结组织肿大外,其余患者均未见淋巴结肿大现象,见图4。
图1:1A:胆管壁CT影像提示肝内外胆管增厚,且呈弥漫性,胆管腔,胆管腔狭窄明显,但无胆管腔未见闭塞;1B:胆管壁增厚部位未见狭窄;3C:胆总管胰头段可见节段性狭窄,仍未见闭塞。
图2:2A:MRI诊断显示T2W1呈等信号,胆管腔未见完全闭塞,且增厚部位未见狭窄,同样胆管腔狭窄部位未见增厚,增厚与狭窄部位未见显著相关性;2B:MRI诊断T2W1呈低信号;2C:增强MRI诊断胰头段仅见节段性狭窄,未见闭塞。
图3
图4
IgG4相关性胆管炎是IgG4自身免疫性相关性疾病的一种,指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并累及胆管的现象,且其临床表现症状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极为相似[3];同时,该类患者中合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者可高达92%[4],故极易与AIP混淆,但治疗却具显著差异性,IgG4相关性胆管炎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十分敏感,多数患者经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5];且虽大多IgG4相关性胆管炎患者血清中IgG4表达呈上升趋势,但其在不同病程中的表达尚存不稳定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表明血清IgG4表达水平在IgG4病程初期并无上升趋势,因为临床IgG4相关性胆管炎的诊断往往需综合实验室与影像学资料综合评定[6]。本研究中IgG4相关性胆管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胆管狭窄及胆管壁增厚现象,但其分布位置不具明显相关性[7],且多数IgG4相关性胆管炎患者均伴AIP,CT及MRI影像均存具延迟期强化特征,经MRI检测可见T2W1呈低信号或等信号,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这与李安琪等[8]对IgG4相关性胆管炎的诊断特征相符,笔者认为,对合并胆道狭窄及增生,且伴AIP患者便可判定为IgG4相关性胆管炎,且IgG4相关性胆管炎增生部位与胆管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临床上胆管癌多累及肝门部,而IgG4则可累及肝内外单管,且胆管壁呈弥漫性增生状态,且增生部位与狭窄部位独立性较强,管腔未见闭塞,而胆管癌患者胆管壁增生部位与狭窄部位具一致性,增生部位伴狭窄甚至可见管腔闭塞现象;且胆管癌患者多伴不同程度的周围组织淋巴结转移现象[9]。同时,IgG4相关性胆管炎患者多合并有胰腺受累或其他IgG4相关性疾病,且胆管狭窄呈节段性特征,多位于肝门部,而PSC患者胆管狭窄则在肝内外单管均有显著表达,区域相对分散,其表达多呈带状、串珠状[10]。由此可见,IgG4相关性胆管炎的CT、MRI诊断中,对胆管狭窄、胆管壁增厚的影像学表现一致,虽仍无法作为判定的金标准,且与常规实验室检测IgG4水平均存同样局限性,临床诊断中还需通过胆管狭窄部位、增厚类型、合并症、周围组织受累情况等情况综合考量,并与易混淆疾病进行鉴别,如胆管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避免漏诊或过度治疗。
综上所述,IgG4相关性胆管炎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均能较为显著的表达胆管狭窄及胆管增厚现象,且具一致性,且MRI还能反应周围组织受累情况,鉴于IgG4相关性胆管炎易与胆管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混淆,笔者认为临床诊断单纯依靠影像学仍有一定局限性,还需依据IgG4水平、临床症状、合并症等综合诊断。
[1]韩英,朱疆依.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12):916-918.
[2]张文.IgG4相关性疾病[C]//2012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大会.2012.
[3]王鹏辉,何小东,曹建中,等.原发性硬化性与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临床特征比较[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6,22(5):315-319.
[4]于航,杨爱明.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12):913-915.
[5]张斌斌,张洁,靳二虎,等.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的CT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表现[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5,12(6):336-340.
[6]朱疆依,齐林篙,韩英,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IgG4相关性胆管炎的鉴别及诊治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2):154-157.
[7]Zhang F,Yu W,Hargrove JL,at al.Inhibition of TNF-alpha induced ICAM-1,VCAM-1 and E-selectin expression by selenium.[J].Atherosclerosis,2002,161(2):381-386.
[8]李安琪,王屹.IgG4相关性胆管炎CT及MRI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14(4):344-348.
[9]苏玉莹,王晨琼,董凌莉,等.IgG4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14):2713-2717.
[10]崔莉,高圆,王振刚,等.以眼眶炎性假瘤为突出表现的IgG4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2015,10(2):27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