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琴
(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方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211151)
有数据显示,我国于1999年全面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到2010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所占比例高达13.25%[1]。在该形势影响下,老年群体的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提升,这与老年人身体素质显著下降、多器官出现退行性变化有关。老年慢性疾病的临床特点为治疗费用高、病程较长、严重影响基本生活等[2]。有学者提出,为该病患者实施科学护理,可显著纠正其病情发展。本文旨在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全科护理对该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详细如下。
表1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1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注:*表示与B组相比,P>0.05;*表示与护理前相比,P<0.05;m表示与B组相比,P<0.05。
分组 例数 时间 躯体疼痛 精力 情感职能 生理职能 健康自评 生理功能 心理健康 社会功能A组 20 护理前 13.21±4.01# 11.34±3.21# 6.34±1.92# 9.54±1.69# 21.41±4.06# 23.79±7.02# 8.54±3.06# 13.51±5.06#护理后 33.67±9.51*m 23.45±4.61*m 14.26±6.81*m 16.67±1.60*m 34.81±8.22*m 33.58±9.21*m 19.68±8.22*m 21.69±6.55*m B组 20 护理前 13.64±2.72 12.11±4.03 6.25±2.06 9.59±1.70 22.10±4.11 24.16±8.21 8.84±2.33 14.35±3.11护理后 20.54±6.34* 17.46±4.06* 10.29±2.76* 12.58±1.90* 28.79±7.95* 29.91±9.26* 14.35±2.81* 16.42±4.22*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40例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为研究主体。划分为A组和B组,均是20例。A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范围是61~77岁,平均(65.14±2.06)岁;病程范围是3~10年,平均(6.51±0.52)年;其中,骨质疏松2例,高血压7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5例,其他1例。B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范围是62~79岁,平均(65.91±2.15)岁;病程范围是4~11年,平均(6.19±0.43)年;其中,骨质疏松1例,高血压6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4例,其他3例。对比以上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B组实施一般护理,即健康宣教、用药监督、定期检查、饮食指导和定期回访等。A组实施全科护理,由看护人员、患者、心理医师、护理人员、专科医师以及社会工作者组成全科护理小组。专科医师与护理人员负责老年患者疾病知识和医疗保健的整体管理,包括病情发展的全程监督,疾病知识的全程普及、不良习惯的及时纠正和个人健康的全程管理等。每位患者均需要有特定的护理人员和医师负责,以实现病程的个体化指导。心理医师负责心理层面的问题管理,监测、总结和评价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根据不同患者的性格特点给予针对性心理指导。同时分析护理期间可能存在的心理危险因素,并给予提前干预,使患者保持积极心态,并主动配合相关治疗工作。看护人员、社会工作者等则负责老年患者健康的实时监测和评估。看护人员应定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做好相关记录,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专科医师。社会工作者可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通过对患者的陪伴、谈心等方式,增强其治疗信心。此外,应借助社区资源或是相关技术对患者进行全面性、个体化的健康管理,及时发现慢性疾病患者的卫生问题,并给予解决措施。
1.3 观察指标:利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包括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生理职能、健康自评、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等8个维度,共36个条目。分数高者,其生活质量高。利用自拟表格评估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81分以上属满意;59~81分属基本满意;59分以下属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通过SPSS16.0软件加以处理,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用(±s)表示,经t检验,护理满意度用(%)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1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护理前,两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有所提升,且A组显著高于B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对比:A组中,满意15例,基本满意4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是95.00%(19/20)。B组中,满意6例,基本满意5例,不满意9例,护理满意度是55.00%(11/20)。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全科护理在基层医疗服务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服务载体是全科医师、护理人员等。社区服务属于医疗服务的组成部分,其服务内容是预防疾病、普及保健知识、康复训练指导、计划生育落实和慢性疾病预防等[3]。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实施全科护理的重要载体。
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数量较多,且病情复杂、多样,无法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全面的疾病管理。而全科护理能够调动社会工作者、看护人员等社区群体,实现全科医学管理[4]。经过该护理模式的整体干预后,老年患者能够严格遵照医嘱进行用药,并能在相关工作者的监测与看护下实现长期治疗。专科医师的责任分配能够及时发现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异常情况,并能立即解决。而专科医师与护理人员的长期服务能够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使其治疗信心增强[5]。看护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的心理支持能够提高患者的心情愉悦性,并能提高疾病管理的规范化和细节化,使患者获得极好的护理感受。该项护理模式将社区作为护理范围,患者作为护理中心,强调患者健康的长期维护和治疗方案的科学性[6]。其是一种动态的护理模式,能够依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并能充分利用社区各种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高度合理性。更为重要的是,该项护理模式可以弥补临床治疗中慢性疾病管理模式的缺陷,进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8]。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有所提升,且A组显著高于B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A组的护理满意度(95.00%)明显高于B组(55.00%),对比有差异(P<0.05)。可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实施全科护理可提高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健康管理实现全面性和科学性,并能取得极佳的护理满意度,可推广。
[1] 蔡坤.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9):249-251.
[2] 公衍翠,董云,公丽萍,等.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下联动开展老年综合评估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24):31-32.
[3] 彭小红.预防性干预对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压疮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3):92-94.
[4] 黄灿合.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区护理服务模式中家庭访视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7):162-163.
[5] 毛瑞英,王建辉,常文红,等.社区多元化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9):1149-1150.
[6] 蒲亨萍,汪晓媛,黄家容,等.社区护理服务对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的意义[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6,30(7):291.
[7] 朱宝香,孔雪萍.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5,5(23):285-286.
[8] 胡倩.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生活质量和肺功能的影响探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9):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