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

2018-01-16 07:19:51万遂如
养猪 2018年6期
关键词:毒株猪只猪群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 长春 130122)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猪呼吸道疾病,目前在养猪生产中已成为常见多发病。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气温变化异常,猪群中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也日趋增多,造成猪群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死淘率升高,严重地影响到养猪生产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养猪场应高度重视做好本病的防控工作,本文就相关的防控技术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 目前养猪场发生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状况与特点

1.1 季节与环境因素对本病的影响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发生多见于寒冷、天气多变的秋冬与早春季节,病的发生与季节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在发病多的季节呈地方性流行。许多研究报告认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发生与气温突变、寒冷潮湿的环境、猪舍温度偏低、空气严重污染、饲养管理不当、饲养密度过大、营养缺乏、猪只瘦弱与免疫抑制等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因为猪的呼吸道与外界直接相通,呼吸时,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包括通气与换气两个环节,当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因子(致病因素)侵入肺内,通过影响通气与换气使其产生严重障碍,从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1.2 病原体呈现多元化

目前在临床上引发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肺炎支原体及寄生虫等。原发性病原主要是猪流感病毒,目前引起我国猪群发病的除了H1N1和H3N2亚型之外,还检出了北美洲大流行的新型H1N1流感病毒,其危害性亦增大。发病时混合感染的病毒常见有蓝耳病病毒(PRRSV)、圆环病毒 2型(PCV2)、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瘟病毒(CSFV)与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于学祥、孙琪等(2017)报道,在PRDC样品检测中PRRSV检出率为75%、PCV2检出率为62.5%、PRV检出率为10%。目前我国猪群中流行的PRRSV毒株有经典蓝耳病病毒株、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株、欧洲1型毒株和新流行的NADC30毒株等。由于蓝耳病病毒株变异不断加快,新流行毒株NADC30检出率逐年上升,一个猪场同时存在多种变异重组毒株混合感染,致使PRRSV毒株多元化,临床症状复杂化,给疫病的诊断与防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猪群中感染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的猪只广泛存在,通过引种及出售猪只等流通环节传播病原的危害性增大;新分离的PRV变异毒株均属于强毒株,对各个阶段的猪只引发感染均可出现临床症状,目前使用的疫苗对变异毒株感染不能完全保护,已成为当前防控猪伪狂犬病病毒混合感染所面临的难题。PCV2相关疾病在养猪场是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流行毒株PCV2b检出率不断升高,已成为当前防控猪疫病中混合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同时又可造成猪群产生严重的免疫抑制,其危害性甚大。病原体除了多种病毒混合感染之外,常见伴有许多细菌继发或并发感染,参与致病,如链球菌(SS)、副猪嗜血杆菌(HPS)、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巴氏杆菌(PM)、猪肺炎支原体(MPS)、波氏杆菌(Bb)等。于学祥、孙琪等(2017)报道,从PRDC样品中SS检出率为87.5%、HPS检出率为25%、PM检出率为75%、Bb检出率为25%。目前我国猪群中流行的链球菌血清型主要为2型、7型和9型;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主要为4型、5型及13型;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型主要为1型、2型、3型和7型;巴氏杆菌血清型主要为A、B、D 3型,没有E型;Bb有3个菌属,其中1相菌致病力最强,常与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源菌株荚膜血清型A型和D型联合感染而引发猪只发病。此外,还有寄生虫性病原,如猪蛔虫、猪后圆线虫、弓形虫、附红细胞体等也参与致病。目前在兽医临床上猪群中发生PRDC主要表现为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病原体呈现多元化,由单一病原体引发的病例几乎没有。

1.3 发病特点与临床特征

本病的发生与传播比较快,发病率为30%~80%,急性病例死亡率在20%~90%,慢性病例死亡率约5%左右。主要危害断奶后的仔猪,因为仔猪断奶后失去了母源抗体的保护,加之自身免疫系统机能不健全,当受到断奶应激、营养应激、环境应激,特别是温度应激时易诱发疾病,并多见与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共感染,导致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发病时病猪表现出长期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轻微发热、食欲不振、行走无力、眼分泌物增多、结膜水肿发炎,耳、鼻及四肢下端皮肤发绀。急性病例体温升高与呼吸道病症状明显,死亡率很高。由急性病例转为慢性时可在保育舍形成地方性流行,病猪长期干咳、食欲不振、消瘦、生长缓慢、僵猪增多、饲料报酬下降、死亡率增高。肥育猪与生产母猪也可感染发病,但症状轻微,病死率低,有时也可见妊娠母猪发病造成流产或产弱仔等,影响母猪繁殖。

2 防控技术措施

2.1 养猪场要做好“三管”工作

养猪生产是七分管三分养,管重于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科学管理,综合防控,这样才能保障养猪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1.1 管理好饲养人员 养猪场要以人为本,关心职工生活与福利;组织他们学习养猪技术,定期进行培训,以不断地提高职工技能,这是做好养猪生产的基础性工作。饲养人员与生产管理人员进出生产区要经淋浴,更换工作服、鞋、帽等才能进入猪舍。人员要定向流动,不准串舍、不准随意带入非生产物品及未经消毒的物品进入猪舍,搞好猪群的饲养、猪舍的卫生、观察猪群的动态并做好记录,出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并配合技术人员做好猪舍的消毒、灭鼠、杀虫、免疫接种与保健等工作。

2.1.2 管理好猪群 猪场养猪生产应实行数字化管理,技术操作要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猪群一律要分群隔离饲养(分种公猪舍、后备母猪舍、配种妊娠舍、产仔舍、保育仔猪舍、肥育舍、隔离舍等),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不准混群饲养,防制疫病交叉传播。当一批猪只全部出舍后,要及时清扫猪舍,安装好饮水器与料槽,修理好损坏的门窗、猪栏、猪圈、保温箱、天棚、墙壁、地面、通道及排污沟等。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2次,干燥后反复消毒3次,空舍3天后可进入下一批猪只。

2.1.3 管理好饲养环境 每天要及时清除猪舍内外的各种污染物,杂物、粪污、污水、杂草等,建立沼气池,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猪舍每周消毒1次,发生疫情时每天消毒1次,猪舍外环境每月清扫消毒1次,生产用具、工具、医疗器械、运送饲料车辆等,随用随时消毒;同时猪场还应定期进行杀虫、灭鼠、驱虫等工作,以保持养猪场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才能保障猪群健康生长。

梅子说的是真的,李莉的心也在晃悠,不是不信任,而是恐惧。她后悔和许峰大度地分手了。两年杳无音讯,单凭分开时隐喻的两句话,怎么能当诺言用。何况即使是诺言,也不能全信。

2.2 猪舍内要保证做到“三度”、保持“两干”、坚持“一通”

2.2.1 保证“三度” 一是保证猪舍内的正常温度。猪对温度的高低非常敏感,温度在诸多环境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猪只生长发育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8~24℃,仔猪出生后为30~32℃,1周龄后为27~29℃,3周龄后为24~26℃;保育仔猪为22~24℃;肥育猪为17~22℃;后备母猪与妊娠母猪为22~25℃;分娩母猪为24~25℃;分娩后10 d为20~23℃;种公猪为20~22℃。猪的汗腺不发达,皮下脂肪厚,所以不耐热。温度高、天气炎热,热量不能散发,因此大猪怕热。温度过高易造成热应激,诱发高热综合征。小猪皮下脂肪少,大脑皮层发育不全,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对外界温度环境适应能力差,因此仔猪怕冷。寒冷季节、温度过低易造成冷应激,诱发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发生。所以,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到猪只的生长增重和饲料利用率。二是保证猪舍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以64%~75%为适宜。气温过高或过低、空气湿度高时对猪只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均会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以低气温高湿度的影响更为严重。空气相对湿度过低(如40%以下)易引起猪只皮肤与黏膜干裂,导致呼吸道和皮肤疾病增加。三是保证适宜的饲养密度。猪圈内饲养猪只的密度要根据猪圈的大小、猪只发育的不同阶段放入猪只的饲养数量。一般保育猪要求每头有0.6~0.8米2的活动空间,肥育猪要求每头有0.9~1米2的活动空间,后备种猪要求每头有1.3米2活动空间,生产母猪要求每头有1.6米2活动空间,种公猪单栏饲养。

2.2.2 保持“两干” 一是要常年保持猪舍内清洁卫生、干净;二是要保持干燥。在清洁干净与干燥的环境中病原微生物不易繁殖,有利于防止病原体的扩散与引发疫病的发生,而且有利于猪只健康生长。

2.2.3 坚持“一通” 猪舍内要常年保持自然通风,利用空气的自然流通,进行舍内外空气的交换,为猪只提供充足的新鲜空气,排出过多的水汽,使舍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与温度保持适宜。清除猪舍内空气中的尘埃、微生物、臭味与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等)的数量,有利于防止呼吸道与消化道各种疾病的传播与发生。

猪舍内还要保持充足的光照,光照可促进猪只的新陈代谢,加速骨骼生长(妊娠母猪特别需要),并有杀菌作用,诱发母猪发情等。

2.3 猪场生产区要做到4个定向流动

人员进入猪舍之前要经淋浴,更换消毒的衣、帽、鞋等,定向流动进入猪舍,不准串舍;所有进入猪舍的物品、用具、器械等要经彻底消毒后定向流动进入猪舍,不准不同猪舍串用;生产区使用的运送饲料及运猪车辆要专车专用,定向流动,每次用完后要彻底清扫消毒1次,然后再启用;猪群要定向流动,按配种妊娠舍→产房→保育舍→肥育舍(后备猪舍)→出猪台顺序进行,一旦猪只出舍后一律不准返回原猪舍,这样可避免疫病交叉相互传播及带入新的传染源。

2.4 减少各种应激,避免诱发疾病

猪只对各种应激因素最为敏感,所以在养猪生产中要尽可能减少应激的发生。如在种猪配种、母猪分娩、产仔、接产、仔猪断脐、去势、断奶、转群、免疫接种、治疗等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尽可能降低发生应激,保持猪只的自体稳定,避免由于应激而诱发呼吸道疾病和其它疾病。

2.5 猪场只准养猪,不要与其它动物混养

2.6 饲喂营养全价的优质饲料,严禁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

要给猪只提供营养全价,科学搭配,低氮与氨基酸平衡的饲粮。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确保猪只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发霉严重的饲料要废弃,不能用于喂猪。轻度发霉的饲料可添加脱霉剂后用于饲喂肥育猪(出栏之前1个月停止饲喂),不准用于饲喂生产母猪、种公猪、后备种猪及仔猪。

2.7 做好免疫预防,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养猪场要结合猪群的实际,根据当地动物疫病流行规律与猪场疫病发生状况、疫苗的性质与作用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实施有计划的免疫接种。不要盲目滥用疫苗,随意增加免疫次数,长期超剂量使用疫苗等,否则会造成疫苗免疫接种失败。建议:种猪群可接种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圆环病毒2型感染、病毒性腹泻三联活疫苗等疫苗;仔猪群可接种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病毒性腹泻三联活疫苗等疫苗;其它疫苗是否接种,可根据猪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而定,尽可能少用疫苗,不是疫苗接种的越多,猪群就越健康、越安全。用于猪只接种的疫苗一定要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产品,疫苗的血清型与本猪场发生疫病的血清型要相配,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免疫接种时可选用猪用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4、或者MHC-Ⅱ类分子等动物用免疫增强剂一同接种,这样可使免疫抗体产生快,抗体水平高,均匀度好,抗体持续时间长,减少免疫空白期,降低应激反应,减少免疫抑制,能明显地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2.8 保健预防,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保健预防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发生,可选用下列预防方案,于秋、冬季节和早春季节发病之前与发病期间使用,预防保健效果尚佳。

方案1: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甘草、薄荷、荆芥、桔梗、淡竹叶)1 000~1 500克、干扰素800克、猪用转移因子500克、溶菌酶4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天。

方案2:清开灵粉(黄芩、黄连、石膏、水牛角、地黄、连翘、知母、甘草、桔梗、淡竹叶、牡丹皮等)1 000~1 500克、白细胞介素-4(400克)、细菌素4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天。

方案3:双黄连粉(金银花、黄芩、连翘等)400克对水1 200升,排疫肽(5种高免球蛋白)500克、抗菌肽300克、电解质多维800克,对水1吨,连续饮用12天。

以上方案对流感病毒以及经呼吸道感染的其它病毒和细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还具有抗应激、降低免疫抑制与提高免疫力之功能,用于预防呼吸道疾病及肠道疾病都有良好的效果。天气寒冷、天气多变的季节用于预防疾病,每个月保健1次即可。特别是仔猪断奶、转群,母猪妊娠中后期,肥育猪前期阶段使用效果更为明显。

3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治疗

对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治疗,要根据其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的特点,围绕提高猪只非特异性免疫力,针对病原与病因,采用细胞因子疗法、抗病毒疗法、抗细菌疗法与对症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1 治疗方案如下

方案1:清开灵注射液,小猪每头每次10~15毫升、中猪15~20毫升、大猪20~30毫升,加免疫核糖核酸(每75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加白细胞介素-4(每3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天;同时肌注头孢噻呋钠(每千克体重5毫克)或头孢拉定注射液,每日1次,连用4天。

方案2:板蓝根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加排疫肽(5种免疫球蛋白,每5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加转移因子(每4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天;同时肌内注射易速达(长效头孢噻呋晶体,每20千克体重1毫升),注射1次15天有效。

方案3:金银花注射液(金银花、黄芪、柴胡、连翘等),每千克体重0.2毫升,加干扰素(每4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加转移因子(每4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天;同时肌注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第4代头孢类),每千克体重2毫升,每日1次,连用4天。

以上方案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止咳利喉、镇静安神的作用,以及抗多种病毒与细菌、抗应激和提高机体免疫力之功能。治疗效果尚佳,安全可靠,不易反复。

3.2 治疗中注意事项

(1)在实施上述治疗方案时,病猪与同舍猪只全部用电解质多维800克、葡萄糖粉600克、黄芪多糖粉800克、溶菌酶400克、维生素C 200克,对水1吨,连续饮用7~12天。

(2)不吃料的病猪,下午肌注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1次,每千克体重0.1毫升,每日1次,连用2天即可。

(3)重症病猪应静脉注射10%糖盐水注射液300~500毫升,加维生素C 20毫升,混合注射,每日1次,连用2天即可。

(4)气喘、咳嗽严重的病猪,可肌注冰蟾熊胆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每2日肌注1次,连用2次即可。

(5)治疗中要合理对症使用抗生素药物,但不要滥用抗生素。因为引发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细菌性病原体大多数均产生耐药性,而且是多重耐药。治疗中也可选用复方多西环素注射液或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效果尚佳。如果抗生素疗效不佳,可改用生物抗菌药物,如抗菌肽或者细菌素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疗效可佳。

猜你喜欢
毒株猪只猪群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猪业科学(2022年11期)2022-12-17 08:43:54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科学大观园(2022年2期)2022-01-23 11:05:15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 19:19:53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18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猪群亚健康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
特产研究(2014年4期)2014-04-10 12: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