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凌
跟四个朋友在家闲聊,饭点到了,聊得兴起,懒得下去,就叫了外卖。点了五份凉皮,五个肉夹馍,五瓶果啤,两盘素拼。配送费3元。不到30分钟,外卖小哥跑上了楼,流着汗带着笑。我直说:“辛苦了,谢谢,谢谢。”小哥又笑了,说有的要两大锅剪刀面、一箱啤酒,比这多多了,我都得想办法送到啊。临走,我给他10块钱小费,他愕然。我再次说“真辛苦你了”。
“沒那必要,他挣的就是那种辛苦钱。”一朋友说。
“中国不是外国,不时兴给小费,不要惯坏送外卖的。”一朋友接着说。
“张作家钱多得往外跳,也是可以效仿外国的。”一朋友调侃。
我笑了,因为很多“理所当然”完全可以是另一副模样:面无表情,甚至挂满嫌恶,而不是流着汗带着笑。这种情形处处会遇到。我工作的学校旁边,有两家紧挨的包子铺,我去了一次后再也不进东边的那家。收钱的是个中年妇女,找的零钱她从来不会递到顾客手上,而是扔到柜台上——谁能受得了,谁会舒服?
很多时候,或许我们更在乎的是物质之外的东西,比如打个招呼、一张笑脸……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抛开“理所当然”,表达一下对他人的悦纳呢?于是,那一刻,面对流着汗带着笑的外卖小哥,我发自内心地递上微薄的谢意。
(摘自《今晚报》 图/傅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