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
国产电视剧,近年来争相大播古装片。2016年例外,现实题材电视剧多了,是好现象。
恰恰是古装片,成本越来越大,明星片酬越来越高。今年已突破每集500万,明年也许会突破600万。若顺其自然,3年后突破1000万绝无悬念。虽然广电总局已将电视剧的售权限制于“两星”了,但1000万劈开来卖给“两星”,每“星”的收购价却在500万。
也就是说,即使以每集1000万为上限,出品方仍可以每集2000万的成本来投入。
而绝大多数古装片,其实内容并无任何大制作的价值——往高了评价,不过是“景泰蓝馒头”而已,或曰“金鑲玉皮儿的包子”也行——此类电视剧,比“天价月饼”更离谱。
谁肯一再投入那么高的资本呢?民间经济体。
中国之民间资本,雄厚得富可敌国。也有种种基金介入——基本是高利息集资游戏,不转投就玩完。股市风险大,房地产见效慢,投资古装电视剧资金回笼快且无风险。
为什么非青睐古装片呢?因为高投入才有高回报。就那么有把握不亏吗?好比“炒楼花”,只要预先有两家电视台接盘就稳赚不亏。
电视台高价收购就不怕亏吗?古装片集数越长广告越多,成本越高广告招商价也越高。即使亏了也没什么,电视台总体上是赢利的,年底业绩结算才见英雄本色。
企业竞争那么高的广告费,划算吗?全国每年的广告费是天文数字,所谓广告费是一定要花掉的钱;你不肯花就会有别人抢在你前边花。花在古装电视剧方面,当下仍是最先考虑,甚至被认为是最佳抉择,广告成本大了,产品价格不就提高了吗?当然。
近年还有什么东西的价格是没提高的呢?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经济利益环——雄厚而又对实业投资不感兴趣的民间资本,力挺古装电视剧之策划和出品;制作方以明星为饵,将钓钩甩向电视台;电视台是中国的“追星大佬”,既无水平判断一部电视剧的艺术价值,亦无兴趣进行判断,唯明星马首是瞻而已。它们复将钓钩甩向企业广告部门或广告公司;后者埋单后,将费用摊入产品价格。再高额的广告费用摊入海量之产品后,单价的涨幅通常是毫不显眼的。
于是以上诸方在一部古装电视剧尚未开拍时,每一方都已笃定获利了——或经济的,或广告的,没有亏家。
那么,观众呢?虽然每一方事先事后都要打着“广大观众”的招牌说事,其实观众是最受轻蔑的——因为并不在那利益环上,并无发言权。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观众喜欢看什么不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还不是我们想让他们看什么他们就必然看什么。”
而中国电视观众中的绝大多数,确实处在被利益环上诸方合力操控却浑然不觉的状态。
倘收视率高,便成为加码炒作的条件;若收视率低,不公布就是。
故,不管观众看与不看,那个利益环一如既往地运作自如。好比喷水景观,有人看,在循环往复地喷;没人看,也依旧在喷。
这便是“景泰蓝馒头”或者“金镶玉皮儿的包子”始终占领电视剧主体的真相。
馒头也罢,包子也罢,若面粉是非转基因麦子磨成的,拌馅的食材也较安全,吃了总还是对人的身体有点儿益处。
但目前中国电视中播出的古装剧,包括口碑还不错的,内容除了呈现古代权力关系厚黑学的那点儿东西,几乎再无别的任何谈得上是文艺营养的元素。
此种东西看多了的下一代,就像成长时期吃多了方便快餐一样,偏说无害等于自欺欺人。
(摘自《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现代出版社 图/陈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