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3月以来,全国环保系统全力推动环评机构脱钩工作。2018年8月31日,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视频会议上指出“放管服”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本文以“放管服”大背景下的环评制度改革,简要阐述了“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意义,从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两个角度分析了当前环评行业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了自己对环评行业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放管服;环评资质;环评工程师
一、环评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1、环评机构与工程师自身的问题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环评机构,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环评机构出借资质证书、工程师挂靠
环评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为了再次保证环评报告的质量,环保部门甚至设置了专门的技术评估机构来组织专家评审。而法律上赋予环评报告质量保证的是环评机构和环评工程师,并不是技术评估机构的专家评审,技术评估机构和专家评审成了环评中的怪胎。
为提高环评质量而设的环评机构资质准入条件没能很好的把好第一道关口,资质的稀缺给资质出租和出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并带动了环评工程师挂靠。环评机构在环保方面难以得到建设单位的信任,不太可能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不能合理的拒绝不恰当的项目,不少环评成了项目落地的背书。近期环保部发文开展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挂靠”问题集中治理工作,整改并注销一批环评机构和工程师。但是对于环评机构出借环评资质却屡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个人完全可以和有资质单位以“合作”的形式揽项目,并且在提高了环评资质准入门槛要求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现如今的环评市场已经进入到恶性竞争,恶意压价的阶段,尤其是一些小公司不断的压缩成本导致环评报告的质量大打折扣。
1.2、项目进度掌握不够准确
对于一些新晋的环评单位,市场开发还不够深入,业务量暂时没有高出预期,所以暂时可能不会面临这个问题。但随着单位不断发展,业务量不断攀升,这一问题就会逐渐显露。而对于那些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环评单位,这一问题早已让管理者头疼不已。
如何对项目进行管理,就决定了这一问题能否完美解决。如果环评单位能在每个项目开始的时候就有记录,而后每进行一个环节就记录一个环节。最终所有的项目汇总到一处,想知道哪个项目的进度只需要根据项目名称或编号进行查找即可。如果真能如此,那项目进度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1.3、环评质量不能有效控制
近期,环评单位因报告质量而被通报的问题屡屡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加速趋势明显。自从环保部开始抽查环评报告进行技术复核以来,各省、市纷纷效仿,环评报告质量问题成为了环评单位最致命的软肋,因此,在报告编制过程中的头等大事其实是质量控制。相信每个环评单位也都制定有各自的质量控制体系,这个体系的实际执行效果如何直接决定了最终报告质量的优劣。
二、取消环评资质后对环评行业的影响
2.1、对环评公司的影响
环评资质取消前,环评资质就是环保部发给环评公司的金字招牌,业主想做环评就得找有资质的。如果最终结果出现问题,业主因为污染被抓,将一路问责到底:先问责环评公司,再问责审批单位,最后问责环保部。但是环评资质取消后,政府部门不再给任何环评公司发金字招牌,但是环评还得做,业主找人做环评,最终结果若出现问题,业主因为污染被抓,直接问责环评公司,明确了责任归属问题。强化了环评公司的危机意识与责任意识,有益于环评公司自身加强对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管理与建设单位的环保水平的提高。减少弄虚作假的可能,避免环评报告书只是一纸空文的现象发生。
这次取消环评资质,主要是简化行政流程,对于业主而言,该有的审核一个不少。取消环评资质,有利于激发环评市场的活力,利用市场机制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环评公司的业务水平,优化环评行业的资源整合与配置。同时认认真真干环评的公司得到好处,简化了行政流程,提高了环评企业及建设单位的效率,将环评市场的蛋糕做大。
2.2对环评工程师自身的影响
对于环评工程师个人来说,如果实力强可以继续留下做环评,毕竟市场更大了。不过要注意的是,环评报告审核将会更加严格。取消环评资质后对环评工程师个人的能力要求会提高,同时也使高水平的环评工程师有了很多优势:做过几个行业的项目后,对整个行业的把握会大大提高,如果要跳槽的话完全能够胜任相关企业环保顾问的角色;对生态环境部下发的文件,有最敏锐的嗅觉,对于政策深度解读信手拈来,环境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自然也是信手拈来。环评资质取消,但是环评还在,报告还得有人写,只是商业氛围变得更重了,用市场机制来优胜劣汰,有利于环评工程师群体整体素质的上升。
总结:对环评未来发展的分析
“环评机构资质”审批取消,并不是意味着取消目前已有的环评公司资质。我认为近几年内的环评形式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地方管理部门还是会认可原有资质的环评单位,以后也许会转变为一种事务所的形式存在。会加大环评单位在行业内的竞争程度,提高环评行业公司的整体水平
会加强对环评工程师个人的监管和考核力度。加大对环评工程师的责任管理,减少挂牌等的行为的发生。需要环评工程师个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学习,优胜劣汰。
近几年随着建设项目准入条件的一步步严格以及经济的整体增速放缓,环评业务整体数量一定是会减少,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生存下去,提升竞争力才是永恒的解决方法。环评行业整体处于大變革时期,只有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不惧与政策等的变化,才能在环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环评“放管服”大背景下,有利于为新进入的环评公司创造良好的、公平的营商环境;会促进新资本的流入,加快环评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减少了各项审批程序,不仅方便了环评单位,也是一个便民利民的有效举措,激发市场的活力,促进就业,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环评行业应该继续加强监管,明确责任的归属问题,尤其是加强对环评工程师的监管,净化市场环境。同时优化政府服务,加快环评方便的网上办事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马辉.环保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挑战及建议[J].环境与发展,2018,30(09):14-15.
[2]祝兴祥,苏艺,陈宣颖.环境影响评价行业2017年发展综述[J].中国环保产业,2018(05):21-25.
[3]包存宽,许艺嘉,王珏.关于新时期环境影响评价“放管服”改革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8,46(09):7-11.
[4]姜楠.环评,谁说了算?——国务院环评改革大家谈[J].中国皮革,2017,46(11):59-64.
[5]韩刚.我国环评审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6].环境影响评价行业2015年发展报告[A]..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15年)[C].: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2016:9.
作者简介:薛东玮(1995—)男,山西省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2017届(环境经济学院)环境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