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方法:选择77例肠套叠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39例、38例,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未发生并发症,对照组发生率为 13.1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具有术中出血少、恢复时间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小儿肠套叠;传统开腹手术
【中图分类号】R7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2-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5年4月~2017年1月收治的77例肠套叠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39例、38例。观察组39例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1.41±0.72)岁,发病时间2~77h,平均(11.48±2.41)h;对照组38例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1.29±0.68)岁,发病时间2~75h,平均(11.52±2.37)h。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在右侧腹部做切口切开,对肠套叠部位进行复位,确认无坏死、穿孔等情况后,缝合,关闭腹腔。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选择脐上缘做切口,建立人工二氧化碳气腹,在患侧脐水平旁3cm做穿刺点,置入 Trocar,采用腹腔镜行腹腔探查,于腹部正中偏左和右下腹作穿刺点,采用无损伤钳对套叠位置进行复位,确认无坏死、穿孔等情况后,缝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为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39例中,一次复位成功38例,成功率为 97.44%,另1例二次复位成功;对照组38例中,1例自行复位,其余37例均手法复位成功。两组复位成功率无明显差异(=0.99,P>0.05)。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未发生并发症,对照组发生5例,发生率为 13.16%(5/38),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8,P<0.05)。
3 讨论
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可能与饮食不当、病毒感染等导致的肠系膜松弛、回盲部集合淋巴腺肿大等因素有关[1]。该病多见于两岁以下儿童,起病急,如不及时确诊治疗可导致高热、脱水甚至休克[2],危及患儿生命。
本组资料中,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率达100.00%,其中一次复位成功率为 97.44%,与文献报道相似。分析1例第1次未成功复位的原因可能与套入肠管水肿有关,经过补液处理后第二次复位成功。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腹腔镜手术创口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腹腔镜手术视野清晰,便于术者操作,同时对患儿创伤小,降低了术后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手术时间短,且患儿恢复快,手术创口小,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低。本组资料中,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率与传统开腹复位率无明显差异,提示腹腔镜下肠套叠手术具有与传统开腹相同的复位率,但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更低,患儿恢复更快,因此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因此建议对血流动力学稳 定、无腹膜炎体征、凝血功能无异常、心肺功能正常的肠套叠患儿可选择腹腔镜手术。
但腹腔镜手术对手术医生的要求较高,要求手术医生腹腔镜操作经验丰富,能感受腔镜下器械钳夹及牵拉肠管时肠管的张力变化。
操作时,可采用2把无损伤肠钳对结肠交替挤压,以促进肠套叠整复。若阻力较大时,可用钳夹套叠头部远端结肠后旋转手腕,使头部被挤压后缓慢前行。对肠套叠过紧、复位时间过长仍不成功者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复位时,如果发生肠穿孔、坏死等等情况时,也应立即中转开腹手术,以免增加患儿风险。
总之,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具有术中出血少、恢复时间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同时由于部分肠套叠在麻醉后可自行整复,采用腹腔镜探查可及时发现(本组资料中有1例),从而可避免增加对患儿的手术创伤,因此该手术具有明显優势。
参考文献
李学远,等.12例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肠套叠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16):1769-1770.
梁伟恒,李健全.微型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28例 体会[J].吉林医学,2014,35(29):6441-64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