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熠坤
【摘 要】小说《飘》和《小妇人》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两部优秀作品,均由女性作者所著,并且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另外,这两部小说也应该作为高中生的课外读物。由于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各自具有独特的魅力,勇于承担家庭与生活的责任,因此,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独立人格。基于此,文中分别介绍了两位主人公,并对他们进行了比较,同时还阐述了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飘》;《小妇人》;女主人公;人物形象
小说《飘》和《小妇人》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两部小说的作者都是女性。自从小说问世以来,既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同时评论界也开始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究。同两部作品相关的评论文章不断涌现,并且研究角度也比较全面。但是,关于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却不多。由于它们在写作背景、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以及思想理念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因此,文中重点对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比较,并阐述了她们的成长历程。
一、《飘》及其女主人公斯嘉丽
小说《飘》是美国女性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的代表作。小说中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南北战争中失去至亲、饱受战乱的痛苦,然而,最后却重拾信心、重新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另外,小说中也详细描述了战争前后美国南方种植园生活从昌盛向衰退转变的整个过程。其中,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就是斯嘉丽。此外,女主人公的爱情与命运也是统领整部小说的主线。斯嘉丽的父亲是一名南方种植园主,并且她非常漂亮,因此,身边不乏追求者,但是她只喜欢阿希礼。然而,阿希礼却娶了梅兰妮为妻,最后斯嘉丽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挫败感嫁给了查尔斯。这时,南北战争正式开始,阿希礼与查尔斯均走进了战场,随后查尔斯牺牲在了战场上。南方战败之后,斯嘉丽的家园也遭到了破坏性的打击,她的母亲在疾病中死去,父亲的精神也出现了失常。基于此,斯嘉丽坚定地承担起了生活中的所有重担,决定重建自己的家园[1]。
二、《小妇人》及其女主人公乔
《小妇人》这部小说的作者是美国女性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主要描述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马奇一家姐妹的成长历程。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在马奇姐妹中排行第二。她性格外向,孝顺父母,疼爱姐妹。在某个圣诞节,乔同邻居家的男孩儿劳里偶然相遇并且成为了好朋友。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乔逐渐长大成人,始终在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就是成为一名自立自强的女性。劳里大学毕业之后向乔求婚,然而,由于乔为了照顾她的妹妹,并且不想放弃写作,因此,拒绝了劳里的求婚。最后,乔仍然一直坚持写作,并且嫁给了为其写作始终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巴尔教授。
三、比较《飘》和《小妇人》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一)社会背景对小说女主人公造成的影响
两部作品均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此场战争既使美国政府废除了奴隶制,解放了生产力,拓展了国内市场,同时也提升了美国女性的地位。内战开始前,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男性均處于主导地位。在小说《飘》中,斯嘉丽的父亲和邻居的男性均属于南方种植园经济的支柱。然而,女性却被约束在家庭琐事和传统伦理道德中。在小说《小妇人》中,从马奇先生对马奇姐妹一家的影响既可以看出乔对父亲的至高崇拜,同时也能看出男性的重要地位。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战争的爆发也转变了男权至高无上的社会现状,从客观上来看,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二)女主人公强烈的女性意识
两部小说的最大成功之处就是精彩地塑造了女主人公的形象。据研究表明,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均具有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小说《飘》中的斯嘉丽对南方社会施加给女性的束缚非常不满。战争开始后,斯嘉丽面对母亲离世、家园毁灭并未被打垮,而是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在小说《小妇人》中,女主人公乔也同样具有较强的女性独立意识。当乔处于少女时代时就不注重自身的衣着打扮。为了父亲,乔卖掉了一头秀发。乔的梦想是成就一番大事业。她毕生的理想就是自食其力。随着乔逐渐长大成人,她越来越富有责任感。她能够做到自给自足。为了实现写作梦想和照顾妹妹,乔想方设法地使自己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并且最终在写作上获得了成功。由此可见,乔的坚强和独立促使其成为了小说中典型的女性代表[2]。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将小说《飘》同《小妇人》进行比较和研究能够看出,两部作品均描写了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在历史背景相似的情况下,斯嘉丽与乔均勇敢地承担起了生活责任,成为了家庭里的支柱人物。另外,两位女主人公在自身的人生世界中分别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她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好生活。除此之外,两位女主人公均具有较强的女性主义独立意识,完全摆脱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最终取得了较多成就。因此,高中生应该积极学习斯嘉丽和乔的高贵品质,树立起自强自立的意识,富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从而为国家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英华.女性成长的史诗——小说《飘》与《小妇人》中的女主人公形象之比较[J].丝绸之路, 2014(18):59-60.
[2]安昌光.从女权主义角度看《飘》与《小妇人》中的两位女性[J].时代文学月刊,2011(4):123-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