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阈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2018-01-15 13:45周立宇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生态视阈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指基于文本特质进行文本类型的选择,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学细节有所创新,实现科学有效的教学构建。文本特质决定了围绕该文本应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有整体聚焦的意识,依据学情对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教学细节的创新也是构建教学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关键词】生态视阈;语文阅读教学;《我的母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1-0028-02

【作者简介】周立宇,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江苏宿迁,223600)国粹教育研究室专职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宿遷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辞海》中对“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当下,“生态”成了高频词,人们习惯把健康的、美好的及和谐的事物称为“生态的或原生态的”。把生态学的理论借鉴到语文教学研究上,省内有不少先行者。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正进行“构建初中生态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包括生态教学、生态德育和生态管理),在进行生态教学子课题即“语文生态教学”的研究时,我们认为生态视阈观照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基于文本特质进行文本类型的选择,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教学细节要有所创新,实现科学有效的教学构建。笔者以生态理念执教的《我的母亲》一课获得2016年江苏省“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一等奖,下面就以此获奖课例来谈一谈生态视阈下的一堂语文阅读课的几个环节。

一、生态选择:基于文本特质的文本类型选择

文本就像一个有个性的人,每个文本都有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标志性属性,这就是文本特质。文本特质决定了围绕该文本应采取的独有的教学策略。

特级教师王君把文本界定为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诵读型文本、写作型文本和思辨型文本五种类型,并按此提出了不同的教学对策。对照上述分类,笔者对《我的母亲》一文进行分析:显然,《我的母亲》文本通俗易懂,母爱的主题挖掘没有难度,也无需多角度解读,因此,此文不宜确定为主题型文本;也不是有缺陷商榷的思辨型文本;如果处理成诵读型文本,进行美读吟诵,叙事类的散文与写景类的《春》《济南的冬天》相比也没有优势。该文本兼具写作型文本的写作示范功能,因此最后笔者把《我的母亲》定位为语用型文本,即“语言运用训练型文本”,学生对该类型文本主题思想理解无障碍,与语言有关的积累和训练活动开发空间大。其实苏教版教材中大部分文本都应该属于这一类。

二、生态取舍:基于整体聚焦意识的教学内容的集中

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虽然语用型文本具有无限开发的空间,语言训练点很多,但也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优化、集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有整体聚焦的意识,必须依据学情对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将其聚焦为一个点或一条线,并确认哪些内容应该在这个点线之上,哪些内容属于旁逸斜出,则必须果断删除,以保持主干的脉络清晰。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笔者前后修减增删了六七次,围绕文本主题作者精心截取了四个典型事件,让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蕴内涵,为凸显真挚深沉的母爱这条主线,笔者先后删除了若干内容,有些内容甚至可以为教学出彩,但是也要忍痛割爱。

比如,“我”背不出《孟子见梁惠王》挨父亲责打,分析完母亲既希望“我”上进又心疼“我”挨打的矛盾心理后,笔者原先设计是抛出一个自鸣得意的问题:对于“我”不用功读书,你怎么看?(结合原文删节和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相关内容和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感受来谈。)

这个问题不仅进行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还锻炼了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这对表现“母爱”这一主题却无任何裨益,最终只好删除。

但是有些貌似旁逸的探究是不能删的。比如关于长期以来教参对“妹仔”身份误读的问题,教学中必须予以澄清。

三、生态微点:基于语言重构的教学细节的创新

王尚文先生说:“文学作品的教学主要就是通过‘教来让学生‘能够体验,并且体验得真切、深刻。”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体验、加强语言训练,笔者在文本语言品读时进行了语言重构的尝试,把散文语言进行了诗歌化重构。比如在赏析完“背书挨打,陪我落泪”片段后:

师:请同学来听老师改编的诗(背景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起。)

母亲/我不知道你的名字/清算功课的阴霾/紧跟年的脚步/悄然而至/两指阔的竹板/瘦小的手掌/呜咽地碰撞/说着“打得好”/你已是泪如泉涌/打在儿身/痛在母心/催我上进/母亲/我想你了/母亲/我想你了

师:我请个同学读。(一女生配乐读诗,竟然流下了热泪。)

师:孩子,你为什么哭了?

生:我想起了我奶奶,小时候她很爱我,后来……(哽咽)

师:你坐下来平静一下,多么知道感恩的孩子。

师:我们酝酿一下情感,大家齐读。

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为此,笔者对本段文字进行了诗歌化的改编,一咏三叹,来表达母子深沉的爱。在学生读诗环节,一名女生读得热泪盈眶,几度哽咽。

教师的示范效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最近发展区”,学生自己纷纷模仿尝试着进行了改编,下面是学生对文本中“元宵巡阅”和“灯下做鞋”进行的诗化表达:

母亲/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两三岁的我/蒙眬中睁开眼睛/瞥见年轻的你/微笑着把我抱起/在客厅“巡阅”/观看花灯/我伏在你的背上/睡眼惺忪/我感受到了/你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母亲/我想你了/母亲/我想你了

母亲/我不知道你的名字/记得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梦中醒来/望见你独自一人/在灯下为我做鞋/你额上的汗珠/一直流淌/万籁俱寂/滴答的钟声/微闻你的呼吸/我只能默默地陪伴/满肚子的歉疚/不敢表达/母亲/我想你了/母亲/我想你了

江苏省特级教师张五芳对这节课的诗歌化创新重构给予了肯定,她点评说:“教者对散文进行诗歌化重构较为成功,大家看到了那个孩子的泪,听到她深情地诉说,我认为这节课是有效的,是艺术化的。我们引进资源的时候,就要把资源的功能最大化……”

就这一课而言,诸如新课切入点的选择,背景的择机呈现,板书的优化简化等教学创新举措对本课生态目标的达成也有很有助益。“生态语文”领衔人特级教师蔡明说:“理想的语文学习是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生态场中发生的,语文学习是学习场中各因子互为主体的浸润过程。语文学习,要多一些实践和活动等‘非纸上得来的学习形式,以获得语文素养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君.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2(08).

[2]蔡明.生态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7(05).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钩沉
聋校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用好“留白”,扎实语言实践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省时高效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