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建设全面发展美丽乡村

2018-01-15 00:54吕甜甜张亚卿
时代经贸 2017年34期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美丽乡村全面发展

吕甜甜+张亚卿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发展领域的又一理论成果,它从全方位的视角总结并指引发展的基本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通过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部署,也是关键部署,没有农村地区的全面小康,也就无法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因此,从五大理念入手,结合乡村发展的各领域,为我们呈现的一幅全面发展的美丽乡村图景: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内驱动力;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生态诉求;以开放发展理念为时代呼声;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必然归宿。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发展;美丽乡村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费孝通先生在其经典著作《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署中不容忽视。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很多新概念、新论断、新举措。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是对习总书记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具体部署,符合国家总体构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农业农村实际,符合广大民众期盼,意义重大。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部署,美丽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更加明晰,全面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逐渐生成。

一、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全面发展美丽乡村的内驱动力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内驱动力。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建设全面发展美丽乡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要求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村发展的产业转型定位。农业是农村发展的第一产业,也是支柱产业、起家产业,它决定全国人民的口粮保障。因之,现代化农业需要不断推进机械化,通过种植大户集中化经营,创新种业技术和农业技术集成,给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提高农业产能。工业发展,特别是乡镇地区工业发展,是农村发展的第二产业,也是发家产业。农村地区的工业发展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村集体收入,推进农村地区就地城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农村地区服务业发展是目前的新兴产业,如农家乐、乡村旅游产业等,它通过因地制宜的资源利用及产业化运作,提高百姓收入,延续乡村的文化传统。三大产业的发展布局及产业转型不仅仅在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在农村建设中也不容忽视,打好农业基础,强化工业,做好服务业,这样的美丽乡村在产业发展布局中才是健康持续的。

二、协调发展理念——建设全面发展美丽乡村的内在要求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动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旨在补齐短板和薄弱环节,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曾多次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不同区域乡村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乡村发展各领域仍需协调推进,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乡村发展中农业、工业、服务业既要有所侧重,又要彼此协调,不能单条腿走路。只发展农业地区,经济收入提升,富民问题比较突出;只发展工业地区,农民口粮以及其对于土地的依赖、归属感比较突出;只发展服务业地区,农民增收又会较为乏力。因之,乡村产业发展间的协调促进是建设全面发展美丽乡村的良性互动。乡村发展过程的协调理念还体现在乡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协调促进上。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增多,农村地区的道德状况整体在不断提升和进步,也不乏乡村道德问题的出现。“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上生长起来的崭新道德,以及不断发展的群众性道德建设活动,又反过来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营造了良好的精神道德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2]与此同时,乡村不断推进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中,从传统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所带来的道德评价次序变化、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所带来的信任基础和权威基础的变化、价值单一到价值多元的转型带来乡村道德冲突等,乡村道德问题的出现以及背后的经济原因、道德与经济的协调并进在乡村地区都需要给予关注。 [3]

三、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全面发展美丽乡村的生态诉求

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告别简单以GDP论英雄的传统政绩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突出位置,坚决守住生态底线,让乡村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全面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应积极保護农村自然人文环境,尽量减少农业、工业污染源,积极利用绿色产业,发掘新兴产业。首先,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使用的农药要尽量减少。1962年在美国问世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以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书中描述人类可能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强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广大社会民众。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的这本里程碑式的警示之作开启了人类的环保事业,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违规、过度使用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人们盲目提高生产产量的同时需要注意将农药对农村土地资源的永续性伤害摆在突出警醒的位置,不能以环境的代价谋取短视的眼前利益。其次,农村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承担不少发达地区在落后产能的产业转移,要尽量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的重工业项目在农村的选址,并且通过绿色净化系统减少对外界环境的伤害。最后,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绿色环境优势,将环境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如生态循环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业、乡村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园建设、农村淘宝村等。

四、开放发展理念——建设全面发展美丽乡村的时代呼声

开放发展是中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共同繁荣的应然选择。上个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开启我国农村地区的改革大幕,极大激活乡村地区的发展,时代发展变迁下的农村地区仍需进一步增强开放理念、激发改革活力。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18日》一文中指出,小农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言的,他们是小块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分散性、保守性和落后性。“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简单相加而形成的,就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一个个马铃薯汇集而成的那样。”[4]在马克思看来,“小农之‘小,不仅仅在于其耕种的土地面积之‘小,更在于其缺少市场交换的生产方式之‘小和缺乏人际交往的生活世界之‘小。”[5]因此,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发展,农民的“小农”发展理念需要逐渐打破,让市场经济理念、开放型经济理念渗透“三农”发展的方方面面,扩大农村的市场交换和人际交往模式。农村地区发展过程逐渐向城市开放、外省开放、甚至外国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打破原先封闭发展的固有意识,克服交往的闭塞性。通过乡村地区的人员、资源、产业的沟通、交流,将市场经济的开放发展理念,融入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发展。

五、共享發展理念——建设全面发展美丽乡村的必然归宿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表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表现。中国乡村社会是基于乡村熟人社会信任基础上建立的,血缘关系是传统乡村人际关系的基础,“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属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6]。因此,农村地区通过经济发展,在分配领域实现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较之城市地区具有更加深厚的血缘与地缘、传统与社会的基础。在农村生活实践中,“行政村”不仅是一种行政划分,也是村民进行生产、发展、交往、分配的基本单位,如在苏南的“华西村”、“大华西”等。以村庄、村集体为起点的农业生产,分配结果正体现着共享发展成果,也恰恰是通过每个村庄的“共享”最终实现区域范围的“共享”,最终实现村民共享,人人共享。

(1.宿迁学院法政学院思政部;2.宿迁市同创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江苏 宿迁223800)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2]秋实:《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求是》,2012年第1期.

[3]参见王露璐:《新乡土伦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村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193页-194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

[5]王露璐:《新乡土伦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村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8页.

[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页.

作者简介:

吕甜甜(1984—),硕士,讲师,研究专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张亚卿(1985—),宿迁市同创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学士,中级经济师,研究专长:产业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五大发展理念美丽乡村全面发展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