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琴
山西省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山西阳泉 045000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神经阻滞技术在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针对高龄患者开展下肢手术,麻醉是其中一项重要环节,由于老年人机体的因素,加上下肢骨折创伤需要长时间卧床,对麻醉耐受能力降低,增加麻醉手术的风险,特别是高龄患者的生命安全得未得到有效的保证,该次对比神经阻滞与轻比重麻醉在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麻醉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从该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接受并行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中,抽取62例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并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分组,参照组32例与实验组30例,其中参照组男患20例,女患12例,均值年龄85.7岁,骨折情况:胫骨平台骨折、下肢多处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及其他分别占有8例、15例、5例和2例。而实验组中男患24例,女患6例,均值年龄84.2岁,骨折情况:胫骨平台骨折、下肢多处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及其他分别占有10例、12例、6例和2例。实验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与参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于该次研究。
参照组(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麻醉):取健侧卧位,稳定患肢,首先,使用L3-4间隙开展硬膜外穿刺;然后,针内针腰硬与麻醉阻滞针联合使用,将麻醉液注入,拿出蛛网膜下腔麻醉针;最后,完成注药后,调整卧位为侧卧,将麻醉平面调整在T10以下,患肢往上,麻醉针的缺口朝下,将1%罗哌卡因1 mL和无菌注射用水1 mL混合后注入,保持侧卧位10 min后再调整麻醉平面。实验组(神经阻滞麻醉):腰丛:取侧卧位,确定穿刺点,使用7号8 cm长针与皮肤垂直快速交针,深度7 cm左右,感觉到异样后,将针退出2~3 cm,回抽无血,将穿刺针固定,给予1%利多卡因,接着将0.4%~0.5%罗哌卡因20 mL注入,给药5 mL回抽无血继续注入药液,直至全量使用。坐骨神经阻滞:取俯卧位,确定穿刺点,使用7号8 cm长针与皮肤垂直快速交针,深度7 cm左右,感觉到异样后,将针退出2~3 cm,回抽无血,将穿刺针固定,首先给予1%利多卡因10 mL,接着将0.4%~0.5%注入罗哌卡因20 mL,同样给药5 mL回抽无血继续注入药液,直至全量使用。
①记录两组患者注药前和注药后15、30、6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情况。②对比两组手术患者穿刺操作的时间、麻醉起效的时间、麻醉持续的时间。
与给药前相对比,给药后两组患者于15、30、60 min的SBP、DBP及心率呈现下降状态,结束手术后恢复给药前状态,但明显实验组降低状态较参照组的稳定(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情况(±s)
组别 给药时间 实验组(n=30) 参照组(n=32)SBP(mmHg)DBP(mmHg)心率(次/min)给药前给药后15 min给药后30 min给药后60 min给药前给药后15 min给药后30 min给药后60 min给药前给药后15 min给药后30 min给药后60 min 143.6±7.0 141.3±6.2 140.6±6.0 139.6±6.5 72.0±6.0 71.0±5.3 70.0±5.2 69.0±5.0 86.2±9.0 86.8±8.6 87.2±9.0 88.2±8.7 144.3±7.1 139.5±6.8 137.6±6.5 135.2±6.7 72.0±6.0 70.0±5.6 68.0±5.5 67.9±5.8 86.2±9.0 87.0±8.5 87.9±9.0 88.2±8.9
两组患者的麻醉穿刺的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手术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与麻醉维持的时间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详细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s)
注:#表示对参照组对比。
组别 麻醉穿刺时间(min)麻醉起效时间(min)麻醉维持时间(h)实验组(n=30)参照组(n=32)(10.3±1.5)#6.9±2.6(12.5±1.8)#16.5±3.9(8.1±1.9)#6.9±1.1
高龄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开展麻醉治疗具有较高的风险,因此麻醉的合理应用对于高龄患者而言很重要。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对老年患者分别应用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麻醉、神经阻滞麻醉,两组患者给药后SBP、DBP及心率呈现下降状态,结束手术后恢复给药前状态,但明显实验组降低状态较参照组的稳定(P<0.05)。高龄患者机体应激反应降低,心血管代偿能力下降,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下使得心率加快[1]。另外,实验组穿刺操作的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长于参照组,但效果优于参照组(P<0.05)。有效说明为高龄患者开展腰丛或者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可降低呼吸不畅发生率,稳定血流动力,顺利完成手术,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同时说明两种方法的阻滞效果和麻醉效果相当,能减轻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神经阻滞具有良好的肌肉疏松功能,止痛效果较好,但其平面阻滞不高,对循环呼吸有一定的降低作用[2]。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时,由于患者机体的衰变,也会导致出现麻醉失败的情况。另外神经阻滞表现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有助于患者早日接受功能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改善该侧边血运,预防血栓[3]。蛛网膜下隙阻滞在下肢手术患者中较为常见,但是该方法会给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股神经与坐骨神经阻滞结合,操作简便,且对患者全身系统影响较小。因而可知,虽然上述两种方式对老年患者进行麻醉,其麻醉效果好,麻醉时间快,麻醉用量少,容易掌控。但从维持麻醉时间和安全性角度来看,神经阻滞麻醉更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针对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治疗,相比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安全性更高,麻醉作用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马恩有.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麻醉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24):41-43.
[2]王宇,朱云章,刘刚.高龄患者髋、膝关节置换中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麻醉的镇痛效果[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3):1990-1994.
[3]朱小勇.罗哌卡因单侧腰麻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0):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