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麦20号”在松江区种植的适宜播种方式初探

2018-01-15 00:35贾晴晴董洋阳朱新春刘章生王雅凤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叶位存活分蘖

贾晴晴 董洋阳 朱新春 刘章生 王雅凤

(上海市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611)

上海市松江区小麦的播种方式以割后浅耕和套播免耕两种方式为主,为研究在稻草全量还田条件下这两种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特进行了相关试验,以期探明在两种播种方式下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及其产量形成规律,探寻适宜松江区小麦生产的栽培方式,从而更好地指导并服务于小麦生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设在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科技农场内进行,前茬作物为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田块土壤类型为青紫泥,地力中等偏上,pH6.68,有机质含量3.24 %,水解氮含量174.25 mg/kg,有效磷含量4.82 mg/kg,速效钾含量96.64 mg/kg。

1.2 供试品种

供试作物为春性小麦品种“扬麦20号”,该品种全生育期205 d左右,株高84 cm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穗呈纺锤形,红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适宜在上海、江苏、浙江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

1.3 试验设计

试验依据小麦播种方式设割后浅耕和套播免耕2个处理,分别安排在面积约为666.7 m2的大田里,每667 m2播种量为12.5 kg。割后浅耕处理在前茬水稻收割后(11月8日)先进行人工播种,再使用1GL-140耕翻埋茬旋耕机开沟覆土;套播免耕处理在11月7日(水稻收割前1 d)进行人工播种,11月8日水稻收割后使用1KJ-35单圆盘开沟机开沟覆土。基肥于播种前施用、分蘖肥于3叶1心期施用、腊肥于小寒节气前施用、拔节肥于叶龄余数2.5叶时施用、穗肥于叶龄余数1.5叶时施用,全生育期每667 m2共施用纯N 19.4 kg、P2O56.75 kg、K2O 6.75 kg,前后氮比例约为6∶4。其他病虫草防治等管理措施与当地小麦大田生产相同。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1 主茎叶片存活时间、各叶位分蘖标记及成穗追踪

每处理各选取长势均匀的0.11 m2麦苗进行定点,每隔5~7 d观察1次叶龄(用红色印泥标记)和分蘖(用塑料挂牌标记分蘖的叶位),并记载其发生和消亡日期;成熟后把定点内的所有单株连根拔起,按主茎、不同叶位分蘖成穗进行分类,分别考测穗粒结构。各叶位的分蘖发生率是指该叶位上分蘖的实际发生数量与观察株数的百分比,各叶位分蘖的成穗率是指该叶位上分蘖的成穗数与该蘖位上分蘖的实际发生数量的百分比。

1.4.2 成熟期理论测产与实割测产

在小麦成熟前10 d考察田间有效穗数,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取样调查穗粒结构;成熟期收获时,进行实割测产,并取样测千粒重。

1.4.3 数据计算与分析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数据处理与图表绘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主茎叶片存活时间

图1 不同播种方式条件下小麦主茎叶片存活时间

由图1可知,在两种播种方式下,小麦的主茎叶片存活时间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前5张叶片存活时间相对较长、平均在70 d左右,其后6张叶片存活时间减少、平均在60 d左右;但在两种播种方式下,小麦叶片存活时间和衰老速度不尽相同,前5张叶片存活时间表现为割后浅耕播种大于套播免耕播种,其后6张叶片表现为割后浅耕播种的叶片衰老速度加快,且叶片存活时间明显少于套播免耕播种。由于小麦的倒三叶是功能叶片,存活时间越长,籽粒灌浆越充实,对增加粒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从叶片存活时间上分析,套播免耕播种比割后浅耕播种更加有高产潜力。

2.2 小麦各叶位的分蘖发生率、成穗率和穗型

由表1可知,小麦分蘖主要发生在1、2、3叶位,两个播种方式的一级分蘖平均发生率分别为80.1%、91.0%、63.7%;4、5叶位的一级分蘖发生率大幅减少,两种播种方式的一级分蘖平均发生率仅为34.5%、5.4%;且小麦的分蘖以一级分蘖为主,二级分蘖发生率很低。分析不同播种方式的分蘖发生率,1、2叶位表现为割后浅耕播种大于套播免耕播种,3、4、5叶位表现为套播免耕播种大于割后浅耕播种,而各叶位的分蘖成穗率均表现为套播免耕播种大于割后浅耕播种。由表2可知,小麦主茎及各叶位分蘖成穗的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均表现为主茎>1叶位>2叶位>3叶位,且套播免耕播种的小麦各叶位分蘖成穗穗型明显大于割后浅耕播种。因此,小麦低位分蘖的发生率和成穗率高,且成穗穗型大、结实率高,而高位分蘖和二次分蘖极易消亡,基本不能成穗。

表1 不同播种方式下小麦各叶位的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

表2 不同播种方式下小麦主茎及各叶位分蘖成穗情况

2.3 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

由表3可知,在两种播种方式下,套播免耕播种的小麦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理产和实产均明显高于割后浅耕播种。分析原因主要是套播免耕播种的小麦根系生长较好,而割后浅耕麦田因浅耕机耕翻导致土壤疏松,不利于根系生长,越冬期间麦苗难以安全越冬,易出现逃苗现象,导致有效穗数减少;同时,割后浅耕播种的小麦根系生长不良还会影响拔节孕穗期小穗分化,导致灌浆期功能叶早衰,最终导致穗型变小、粒重减轻、产量降低。

表3 不同播种方式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

3 结论与讨论

小麦的分蘖发生和成穗主要受种子质量、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式和土肥水条件等的影响,这些影响是通过小麦的生长发育和群体结构变化来实现的;在不同播种方式下,小麦的分蘖发生和成穗数、叶面积指数变化、干物质积累及穗粒结构等指标均有很大差异,进而影响产量形成。本试验结果表明,套播免耕播种的小麦在生育中后期叶片不容易早衰,倒三功能叶存活时间长,利于籽粒灌浆充实、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小麦的分蘖主要发生在低位的1、2、3叶位且成穗率高、穗型大、结实率高,虽高位分蘖和二次分蘖发生率低且基本不能成穗,但小麦通过套播免耕播种方式更利于早苗早发,故在低位分蘖成穗上比割后浅耕播种方式更有优势;套播免耕播种的小麦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产量也均明显高于割后浅耕播种。综上所述,小麦采用套播免耕播种方式比割后浅耕播种方式更有高产潜力。

在松江区小麦实际生产中,要根据田间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一般土壤墒情适宜或太湿时,宜使用套播免耕播种方式;若土壤墒情较湿导致圆盘犁开沟泥甩不开,可用割后浅耕播种方式,并配套冬前压麦技术。

猜你喜欢
叶位存活分蘖
干旱胁迫下辣椒幼苗光合与荧光参数测定的最佳叶片
不同叶位桑叶茶的营养活性成分分析
粤桑11号不同叶位加工桑叶乌龙茶的研究
播种量对机直播水稻分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飞利浦在二战中如何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