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辉 许业帆 梁晨浩 赵 杰 (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201)
张圣杰 (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服务中心老港站 201302)
杨志杰 (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服务中心航头站 201316)
梨二叉蚜别名梨蚜,主要寄主为梨树和狗尾草。该虫在早春梨树上以若虫群集于芽外露白处为害,芽开展后钻入芽内为害,展叶后群集为害芽、叶、嫩梢,并分泌蜜露引发煤污病,影响梨树光合作用,严重时引起梨树早期落叶。为给防治该虫提供技术参考,笔者进行了7种杀虫剂对梨二叉蚜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本试验设在上海张磊果蔬专业合作社内进行,试验田梨树为露地栽培,均为7年生梨树,品种为“翠冠”,行株距为2.5 m×1.3 m,常规管理。防治对象为梨二叉蚜。
试验设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1%噻虫嗪悬浮剂2 500倍液(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1.5%除虫菊素水乳剂250倍液(云南光明印楝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苏州遍净植保科技有限公司)、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 000倍液[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22%螺虫·噻虫啉悬浮剂1 000倍液[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7个药剂处理,另设1个不施药空白对照,共8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每重复1株梨树,设保护行。试验于2017年5月16日施药1次,使用背负式喷雾器对梨树叶片正反面和梨树主干、主枝进行均匀喷雾。试验期间不进行针对其它虫害的化学防治。
于药前和药后3 d、6 d各调查1次。调查时,每株梨树固定5条当年生枝条,每次调查固定枝条上的全部叶片,统计叶片上的活虫数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口数-施药后虫口数)/施药前虫口数]×100;防效(%)=[(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率-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由表1可知,药后3 d,7个杀虫剂对梨二叉蚜都具有一定的防效,其中22%螺虫·噻虫啉悬浮剂1 000倍液的防效最高,为94.35%;其余药剂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21%噻虫嗪悬浮剂2 500倍液、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 000倍液、1.5%除虫菊素水乳剂250倍液、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防效分别为85.71%、75.37%、73.05%、62.48%、46.51%、43.75%。
药后6 d,22%螺虫·噻虫啉悬浮剂1 000倍液和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的防效较高,分别为97.86%和94.19%。其次是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 000倍液、21%噻虫嗪悬浮剂2 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防效良好。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250倍液的虫口减退率与空白对照间差异不显著,防效较差。
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试验药剂对梨树叶片、枝干和果实有显著影响,表明各药剂在本试验用量下对梨树生长是安全的。
试验结果表明,22%螺虫·噻虫啉悬浮剂1 000倍液对梨二叉蚜的防效在药后3 d、6 d都较高,具有速效和高效的特点;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对梨二叉蚜的防效在药后3 d并不高,但药后6 d的防效在90%以上,表现为高效;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 000倍液对梨二叉蚜的防效药后6 d远高于药后3 d,表明该药剂发挥效果较慢;21%噻虫嗪悬浮剂2 500倍液对梨二叉蚜具有较好和稳定的防效;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1.5%除虫菊素水乳剂250倍液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对梨二叉蚜的防效较差,不宜用于防治该虫。
综合考虑,在梨二叉蚜虫口数量较大时,可优先选用22%螺虫·噻虫啉悬浮剂和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虫口数量较低的日常防治中,可选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和21%噻虫嗪悬浮剂。
表1 7种杀虫剂防治梨二叉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