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和创新,是推动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卫生领域越来越加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专科能力建设、加快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指导医疗机构加快临床应用转化,这让更多新方法、新思路、新药品、新器械加速涌现,“科技赋能医疗”正在从梦想照进现实。
“欢迎大家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走进瑞金医院10号楼,迎接记者的是约一人高的智能机器人,机器人面部的显示屏里,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教授正高兴地跟大家打着招呼。
数字技术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在医疗领域同样也不例外。在各家医院,智能机器人、手术机器人、3D打印技术和VR、MR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和手段的应用范畴,远不止导医这么简单。
7月底,记者在位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内的心血管医学3D打印联合实验室内看到,一颗“心脏”即将打印完成。据了解,3D打印的依据是患者的CT、MR、超声等影像数据,它要先把传统的影像检查数据构建成3D模型文件,再通过专门的3D打印机打印,形成一个立体的、直观的、完整的器官结构。记者看到,打印出来的心脏,连周边的侧枝和器官情况都能完整展现。
为什么要花数小时的时间来打印一个器官,它如何能让患者受益?“传统的检查手段,难以将器官的空间全貌传达给医生。也就是从检查影像图片里面看到的,跟我们在实际手术上看到的,是有差异的。所以,精准的诊断只能通过术中探查才能完成。”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庄建说,而用3D技术“完整复刻”器官后,医生就可以在术前应用模型进行手术规划。目前,实验室已为近300名复杂先心病患者进行功能模型的3D建模及打印,有效指导了复杂先心病的手术规划及术中导航,改善手术策略,改变了一些复杂手术的术式,缩短手术时间,大大提高了外科治疗的效果。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介绍,在我国,虚拟现实技术和3D打印技术目前已经在骨科、心外科、胸外科等领域广泛应用,使手术更加精准、安全。同时,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已经在病理的辅助诊断、影像辅助诊断等方面崭露头角,成为医务人员的重要帮手,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远程会诊系统已经广泛建立,让群众可以就近接受大医院专家的会诊,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
最近,一部《我不是药神》的电影红遍全国,讲述了一个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群体的故事。其实,曾经还有一种更为凶险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经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团队20多年的努力,已成为第一个可以被治愈的白血病。该团队从找到全反式维甲酸,到证实并阐明了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的分子机制,再到创新性的提出联合治疗方案,使该病5年存活率从10%~15%提高至目前的94%。
“这一成就成为世界首例用诱导分化理念治疗肿瘤成功的范例。”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陈赛娟介绍,近5年来,该院在国际上率先进行精准化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疗程缓解率达86.3%,领先于国际水平。该院还领衔进行了国际上最全面的淋巴瘤基因组学图谱研究,并指导临床靶向治疗,使我国淋巴瘤诊疗水平超越欧美国家。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基因、环境等因素在致病中的作用逐渐被明确,为精准化、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基础。目前,循证医学、多学科协作诊疗等新的模式广泛开展,为患者提供了个体化的诊疗和最佳的诊疗方案,基因检测、靶向药物等精准治疗技术已经在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当中广泛应用。
除了聚焦治疗方式变革的精准医疗,注重产业化的转化医学也呈现了越来越蓬勃的发展势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各专科共申请各类专利7789项,产生了一批代表我国甚至国际最高水平的优势医疗技术。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外科团队自主研发神经修复材料“神桥”,实现了中国制造,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和市场垄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主研发的心室辅助装置开展临床应用,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中长期心室辅助“无泵可用”的困难局面,填补了国内心室辅助研发领域技术空白。
科研创新和转化离不开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努力。为引导各医院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科技、科研向临床应用转化,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近年来,国家、地方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大了资金和政策投入力度。
“仅‘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就累计投入60亿元,支持了79个专业,314家医院的1231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郭燕红说,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升以医疗技术水平为核心的专科服务能力。
具体到地方。从2017年开始,上海市根据全国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出台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十三五”规划,目标是要建成与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定位相符合的一批重点学科群。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闻大翔介绍,根据规划,上海市将实施“腾飞计划”,通过遴选一批管理水平高、基础设施好、服务能力强、医疗技术先进的医院作为骨干单位,构建上海市的临床重点专科。
广东省也有类似的规划。今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在前期高水平医院建设基础上好中选优,分3年投入60亿元省级财政资金,通过整合资源、改革创新、内涵发展,集中力量重点支持若干家医院,进一步提升临床疑难复杂危重疾病诊疗水平。“未来,力争推创1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和若干个专科类国家医学中心,2个~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6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刘冠贤说。
鼓励和引导正在多家医院收到回响。据瑞金医院院长瞿介明介绍,目前该院正在建设我国首个综合性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设有300张不同于普通病房床位的转化研究床位,为新药、试剂、仪器设备的研发提供公共技术平台,让写在纸上的论文尽快变成用于临床的新治疗方法,缩短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的距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王伟表示,近几年,该院立足“科研巅峰战略”,围绕国际医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对临床研究投入上亿元,用于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和生物样本库的建设等。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李文源则表示,未来医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培的力度,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医务人员尤其是优秀中青年队伍的科研和转化能力,激发医疗机构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