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秀 王永前 尹宁北
【提要】 齿槽嵴裂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自体骨移植修复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齿槽嵴裂缺损体积测量对于齿槽嵴裂修复的术前精确规划、术后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影像学、计算机技术、3D打印技术的发展,齿槽嵴裂体积测量从最初的人为评估,到后来的二维影像、三维影像,直至目前采用的3D模型,其测量结果更加精准、快速和实体模型化,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齿槽嵴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可单独出现或合并其他的先天性疾病,约75%的唇腭裂患者伴有齿槽嵴裂[1]。自体骨移植修复是齿槽嵴裂治疗的金标准,也是唇腭裂畸形序列治疗中的重要步骤之一。术前、术后齿槽嵴裂缺损体积的测量对术前精确规划、术后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其缺损体积的测量从最早的人为估计到目前的3D打印模型,不断地变得更精确、更快速。本文就齿槽嵴裂缺损的体积测量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齿槽嵴裂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①齿槽嵴骨质缺损、牙弓不连续;②裂隙处牙异位萌出、牙阻萌、牙颌功能紊乱;③口鼻瘘;④鼻基底塌陷。齿槽嵴裂主要分为单侧裂和双侧裂,前者更为常见。按照裂隙程度,齿槽嵴裂又可以分为完全性、不完全性和隐性齿槽嵴裂。
1972年,Boyne等[2]首次报道自体骨移植修复齿槽嵴裂,目前该方法仍是临床治疗的主流方法,也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重要步骤之一。最佳手术时间为9~11岁[3],患者上颌尖牙尚未萌出,尖牙牙根已形成1/2~2/3。齿槽植骨有利于裂隙周围牙齿萌出及颅面部正常发育。错过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患者也可行相同的手术治疗。
骨移植材料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及人工骨等,以自体骨移植的应用最为广泛。常见供区部位为髂骨、胫骨、下颌骨、肋骨及颅骨。供区选择需考虑可采取骨量、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操作习惯、住院时间、手术费及手术时间等[4]。 目前,自体髂骨移植的使用最为广泛(87%)[5]。自体髂骨移植具有以下优势:①取骨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②取骨量大;③髂骨松质骨富含成骨细胞,可促进移植区域成骨;④术后疼痛程度轻、恢复快。近年来,各种细胞因子也被联合应用于植骨手术中,如重组人骨形成蛋白(BMP)[6]、富血小板血浆(PRP)[7]及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8]等,效果较好。自体骨移植修复齿槽嵴裂具有重要意义:①恢复上颌牙弓的连续性,增加上颌骨稳定性;②为裂隙处尖牙萌出、正畸移动及义齿种植提供骨性基础;③消除口鼻瘘和鼻腔反流,改善发音,促进口腔卫生及牙周健康;④抬高鼻基底,改善外形,为鼻唇继发畸形的修复提供支持;⑤减少对生长发育的干扰。
修复前必须对骨缺损的形状和体积进行评估,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及治疗成本。尤其是对骨缺损体积的准确评估十分重要,取骨过多可导致术区疼痛、供区骨及神经损伤、切口过长等问题,取骨过少则导致修复效果欠佳[9]。
移植后的效果评价,尤其是移植后的成骨量,是后续的正畸治疗等的必要基础。术前、术后测量的体积差,可以反映成骨情况、吸收率等,是评价植骨成骨的重要标准。齿槽嵴裂缺损体积测量的方法,从最初的人为估计直至目前的3D模型,随着影像采集设备的不断发展,测量结果日趋精确,为临床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当体积测量从最初的人为评估进步为二维影像评估时,通过采用X线片(根尖周片、咬合片和曲面断层片等),可对牙槽嵴裂骨质缺损体积进行评估。其中,Bergland等[3]提出的“牙槽突裂植骨术效果的分级标准”使用最为广泛,目前仍有采用此方法作为术后效果评价手段的,该标准将牙槽骨高度分为Ⅰ级(约正常高度)、Ⅱ级(至少达正常高度的3/4)、Ⅲ级(小于正常高度的3/4)以及Ⅳ级(失败)。此标准的局限性在于尖牙必须萌发,混合牙列期则无法评估,骨厚度方面也不能评估。Witherow等[10]提出的Chelsea score分析标准,将齿槽植骨量及位置相结合,更全面地反映了植骨区成骨情况,并在尖牙萌出前也可应用,弥补了Bergland分级标准的不足。
然而,二维X线片在评估齿槽嵴裂时存在许多局限,包括图像的放大和畸变、相邻结构的重叠、可识别标志少及位置难以识别等。例如,裂隙旁的骨质与牙根的唇、腭侧牙槽骨重叠,导致无法准确判断骨质缺损边界,使得体积测量不准确。与CT相比,X线片评估齿槽嵴裂填充程度存在17%~25%的高估[11-13],二维评估结果无法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
CT图像解剖结构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并可重建立体三维图像。目前,CT已逐渐代替X线平片而用于评估齿槽裂骨缺损体积及手术效果,但存在成本及暴露辐射增加等问题。
本世纪初,锥形束 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被用于口腔颌面部图像采集,CBVT比CT辐射量低、花费少,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中心用于齿槽嵴裂缺损的体积测量。Katsumata等[14]认为,CBCT的主要问题是对比度低,灰度值和Hounsfield单位易失真,骨与非骨结构界限不清。因此,在比较不同研究的CBCT测量结果时,要注意结果可能因以下参数的不同而有差异[15]:①图像采集参数(如CBCT设备、KV和mA设置、曝光时间等);②图像重建参数、视野、定义区间、定义阈值及切割方法(切片厚度及层数等)。但也有报道认为CT与CBCT都是齿槽嵴裂体积测量准确有效的手段。
CT及CBCT应用以来,齿槽嵴裂缺损体积测量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及标准,测量精度不断增加。
2007年,Feichtinger等[16]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层分法。利用高分辨率T进行扫描,平均每次检查辐射剂量为7.88 mSv。将扫描数据保存为DICOM文件,导入软件工作站进行轴向分层(层厚1.5 mm),手工描绘出每层裂隙边缘,计算每层裂隙面积。这种计算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准确性,缺点是人工描绘裂隙边界,准确性受限,计算时间较长。
2012年,Quereshy等[17]应用CBCT进行扫描,精确测量裂隙处高度、宽度及长度,并以此计算裂隙缺损量。由于齿槽嵴裂边界不规则等特点,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2013年,Nagashima等[18]首次提出应用镜像法测量齿槽嵴裂缺损体积及术后成骨量。他们将CT扫描数据储存为DICOM文件,合成镜像反转数据,形成三维可视模型。根据特定解剖位置进行重叠融合,标记出未重叠部分,即为术前齿槽嵴裂缺损体积。将术后6个月的CT数据合成模型与术前模型进行重叠融合,未重叠部分即为手术成骨量。该方法不需人工标记裂隙边缘,提高了准确性,重复性强。然而,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单侧齿槽嵴裂。此外,受限于术后患者颅骨发育程度的影响,此方法仅适用于术后1年以内的测量。
2015年,Linderup等[19]提出了一种新的层分法,明确了齿槽嵴裂边界的划定。将轴向层分后的图像按以下原则界定边缘:①颊/腭侧,对侧牙槽骨的轮廓用作模板,确定患侧牙槽骨缺损的边缘;②中央/远端,骨和裂隙之间的界限界定了中间和远端边缘;③上界/下势,即人工划分的上下层。该层分法边界标识进一步精确,人为偏移降低。2017年,Feng等[20]也提出了一种类似方法,提高齿槽嵴裂边界标识的准确性,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齿槽嵴裂体积的精确测量。
2017年,Chen等[21]提出了差减法,利用CT进行扫描,将数据保存为DICOM文件,导入Mimics软件,选取齿槽嵴裂区域进行三维重建,形成原始模型。复制原始模型形成新模型,并更换颜色以作标志,新模型进行分层,每层分别将牙槽裂断端直线相连,形成层面积,再将每层面积三维重建,形成新的填充后模型。将新的填充后模型与原始模型体积相减,可得出齿槽嵴裂缺损体积。这种方法测量齿槽嵴裂术前缺损体积较为准确,且计算时间短(平均时间60.60±11.67 min)。但是,该方法依然存在齿槽嵴裂边缘界定不准确的问题。
2017年,Janssen等[22]提出将镜像法和层分法结合起来,即将三维虚拟模型及其镜像版分别赋予不同颜色,然后进行叠加形成新的虚拟三维模型。对新模型进行层分,忽略齿槽嵴裂裂隙外多余体积,齿槽嵴裂裂隙处(颜色)不重合的部分面积即为齿槽嵴裂缺损面积,进而计算出齿槽嵴裂缺损体积。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术前、术后齿槽嵴裂成骨量。这种测量法重复性高、人为偏移缩小,进一步增加了齿槽嵴裂计算的准确性。然而,如果术前、术后CT检查的时间间隔太长,准确叠加的困难增加,因此CT检查时间差应小于1年;另外,术后迁移或萌发的牙齿会对计算结果造成影响。
近年来,3D打印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齿槽嵴裂体积测量技术也获得了新的进展。1∶1打印的颅骨模型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解剖,并在模型上进行手术模拟操作、测量齿槽嵴裂缺损体积等。
2016年,Kasaven等[23]将CT扫描得到的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获得可视化虚拟三维模型,进行分层,描绘齿槽嵴裂边界,最后将各层重建,形成齿槽嵴裂的虚拟三维模型。再导入CatalystEx 4.2构建一个可被3D打印机识别的文件。打印出1∶1齿槽嵴裂缺损模型后,用micro-CT扫描处理获得的数据,导入计算机辅助软件计算体积。将3D打印测量结果与计算机辅助软件测量结果相比较,未发现显著差异。3D软件可作为临床实践中的一个有效辅助手段。但是,3D打印费用高、耗时较长(约5 h)等缺点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2017年,Du等[24]将CT扫描数据经处理后导入3D打印机,打印出1∶1齿槽嵴裂缺损模型,利用模拟材料填充齿槽嵴裂缺损,以排水法测量齿槽嵴裂缺损体积。其结果与计算机辅助软件测量结果无显著差异,进一步证实了3D打印技术在齿槽嵴裂术前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3D打印的缺点主要是机器及打印费用昂贵、打印时间长。随着3D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费用和时间将进一步下降,而优点将更为显现。目前的3D打印设备可以一次进行7~12个患者齿槽缺损区域模型的打印,每个患者平均体积测量时间缩短为25 min,比计算机辅助测量更加高效,对临床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齿槽嵴裂缺损体积测量方法由人为评估至目前的3D模型应用,其准确性、真实性及可重复性不断提高,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及不足,进一步发展需要重视以下几点:①3D模型化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值得进一步投入与研究;②影像采集、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将使测量更加精准;③今后的研究需聚焦于降低颅面部发育、牙齿萌发、迁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