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的问题及对策

2018-01-14 03:20张轶喆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1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实际工作经验,对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管理模式进行深刻反思,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和评估监管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分析,发现不足,提出改进策略,为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  管理模式

【基金项目】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科研资助项目“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研究——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18JZ007),主持人:张轶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229-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发展迅猛。在目前这个高水平示范性发展的新阶段,质量建设成为鲜明主题。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加强英语语言能力训练,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熟悉国际惯例、通晓国际规则,具有较强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能够在一线岗位群,从事相关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于2010年开启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目前已开展与马来西亚和美国的合作办学项目,与新西兰的合作项目也在积极筹备中。此外,我校还与英国、美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开展了短期出国培训、游学等多种形式的友好合作,积累了一定的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的经验,但由于发展历史较短,仍有巨大的完善和创新空间。本文结合作者实际工作经验,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对管理模式进行总结反思,做出新的尝试,并提出做好管理工作的若干改进策略。

一、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课程的设置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中外双方的对接工作存在弊端。由于地理、经费、部门分工、语言障碍等因素的影响,合作项目中课程的设置并非是由专业课教师之间进行直接沟通的结果,而是中外双方院校的外事部门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和工作接洽。双方院校只能通过对方提供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描述粗略地定义对方课程,进行学分的评估和学分转换方案的制定。由于双方从事专业教学的人员之间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沟通,导致课程设置趋同,重复现象严重,从而增加了学生的时间成本,使他们选择该项目或继续深造的愿望降低。

(二)外方师资质量得不到保证

由于中外合作双方未制定共同认可的教师任用及考核制度,外籍教师不适应国内的教育环境或者国内学校不满意外籍教师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外籍教师个人情况不同,并非所有教师都有意愿承担跨国出差的工作,同时气候差异和高密度高强度的课程安排等原因也使得外籍教师的稳定性难以得到保证。频繁轮换的工作制度甚至导致部分外籍教师工作懈怠,对教学和学生不负责任。

(三)生源质量恶性循环

随着用人单位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学历的认可程度降低,部分院校为保障生源降低录取分数,这种现象会直接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无法吸收正常教学进度的内容,自信心受到打击,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二是许多学生并非看中合作项目本身,而是迫于分数压力选择报考分数较低的中外合作项目,并没有做好学习双语课程的准备,语言问题成为外方课程的巨大障碍。学生能力不足,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差,又会影响办学质量与口碑,生源更加无法得到保障,形成恶性循环。

(四)教学评估及监督体系不完善

第一,中外合作办项目通常由各校独立的国际学院负责管理,然而,国际学院往往缺少专业的评估人员和培训人员。对课程进行监督指导以及评估需要具备专业课知识、外语能力且了解外国文化的专业人员。非中外合作项目的督导人员或者普通英语教师难以完全胜任这一职务。第二,学校通常只收集学生的反馈,而不重视教师对于合作办学的意见和想法。教师既接触管理又直接参与课堂,既了解学生又擅长教学,教师对于教学体系的意见和建议极具参考价值,不容忽视。

二、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的改进策略

(一)前期充分沟通,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的前期应当安排双方专业课的教师进行沟通,如条件不允许会面,可以通过视频聊天等方式进行,并配有翻译人员协助。此外,还须邮寄上课的视频资料、学生反馈、督导建议等等更为详细的课程资料,使得双方教师更加了解对方课程,不至于设置重复或极为相近的课程,给学生带来过多的学习负担。前期的充分沟通可以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让后面的教学实践事半功倍,同时也能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促进合作办学健康发展。

(二)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首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双方应协商达成一致的教师任用标准,这既包括外方认可的中方教师任用标准,也包括中方认可的外方教师引进标准。如此,外方能够认可中方教师授课的成果,而派到中方的外籍教师也可以满足中方的期待和要求。其次,为了不断提高我国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教学能力,选派优秀专业课教师到外方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加强对国外教育理念和授课方式的深入理解。第三,聘请外资企业的相关人员定期授课或专题讲座,建立一支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第四,课程时间安排应优先考虑学生的课程连贯性、接受程度等问题,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同时尽量兼顾到教师的具体情况。

(三)创新工作方式,保障生源质量

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指标,二者相辅相成,并非对立关系。高质量的生源才能保证招生数量和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源质量,须创新工作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1.科学合理地制定招生标准

招生时要对外语考试成绩做出一定的要求或单独增加外语考试,以保证语言不会成为学生今后上课的最大障碍;对与核心专业课相關的考试科目做出适当的分数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录取比例,不以牺牲生源质量为代价换取学生数量,要考虑合作办学项目的长足发展。

2.加大关于留学生和交换生的工作力度

通过加大合作办学项目的宣传力度,加强出国语言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冬令营、夏令营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走出去,也让外国学生走进来,促进交流互访,增加留学生和交换生数量,真正将合作办学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同时完善学生出国奖励政策,以奖学金等方式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出国学习。

(四)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估与监管制度

1.培养专业评估人员

聘用或培养专业的评估人员,要求他们具备专业课知识,精通外语,同时具备教学或管理经验。对教师的考核不能凭主观喜好,要有据可循,做到公平公正。因此,要注重教学过程管理,要求教师平时留下自己的教学记录和痕迹,如教案、讲义、试卷、课外活动资料等以便核查 。

专业的评估人员既可作为中外教师的监督考核人员又可作为专业的培训人员。对于外籍教师,应对其进行岗前培训,介绍中方学校的规章制度,中国的法律法规,并提前告知一些文化差异,帮助外籍教师事先理解中外双方教育理念与方式的不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学生和课堂,避免教育制度和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隔阂;对于中国教师,应介绍合作方的文化背景、教育体系、教学特色,以便中方教师理解和借鉴。

2.重视教师想法,及时解决问题

在管理过程中,教师的想法和诉求极易被忽视。教师在教材选择、作业量多少、课程安排、学生评价等方面都起着导向作用,管理人员应该尊重教师的话语权,了解他们的看法和需求,而不应仅仅片面关注学生反馈,只以学生的主观意见作为评判教师的标准。在得到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后,要及时跟进并解决问题,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方兴未艾,过程中不免出现诸多问题,从管理的角度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须结合国际化教育模式,拾遗补缺,努力创建优势互补的课程结构。在合作中,双方共同严把学生和教师质量关,建立健全的评估及监督机制,同时,积极引进国外院校先进的教育资源,加强中外教师的实质性合作,合力打造并培养社会亟需的“双语+专业”国际化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刘梦今.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基本要素及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4,(5):62-66.

[2]张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67-69.

[3]钱峰.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1):227.

作者简介:

张轶喆(1989-),女,吉林長春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