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阳
【摘要】现代学徒制度是职业教育的方式之一,是一种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以培养学生技能、实现技术人才与相关产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国家正在试点推行的重要职业学校教育方式。铁道供电技术专业实行现代学徒制度,是紧跟国家发展改革步伐的一项举措,也是未来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把现代学徒制度更好地融入到铁道供电技术专业当中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点。
【关键词】铁道供电技术专业 现代学徒制度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246-02
引言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产需要对接职业技术人才,特点在于其“社会性”“职业性”和“实用性”。铁道供电技术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种类之一,理所应当的根据社会需求着力培养同时掌握理论技术和操作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然而目前的一部分职业学校仅仅专注于理论知识教育,学生缺乏基本的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人才与需求的对接,是铁道供电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度的核心目的。
一、现代学徒制度的特点
(一)身份双重性
在现代学徒制度中,老师、学生都具有双重身份[1]。老师既是“教师”又是“师傅”,负担着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双重任务。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学徒”,同样承受着学习与试工的双重任务。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普通大学的短期流水线关系,一个老师对应几百个学生,而是趋向于一种长期的、更加稳定、亲密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道德感有利于促进双方身份认同,师傅手把手传授手艺、培养徒弟,学生传承手艺并发扬光大。
(二)培养主体的多元性
在传统的职业学校教育中,培育学生的主体是学校,课程安排、技能学习也是由学校主导。而现代学徒制度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校企结合,企业与学校签订合约,直接参与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工作岗位,学校为企业提供对口人才。学生考核也有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这种无间隙的人才对接和人才定制模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由于单元人才培养脱节而造成的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问题,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二、在铁道供电技术专业实行现代学徒制度的探究
(一)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进行重组
现代学徒制度区别于传统学徒制度在于其“高端性”,即要求学生既要会操作,又要掌握供电路基础、电工电子等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而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一般的高等教育又在于其“职业性”,即学生有着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导向,因此不能太过拘泥于理论知识,要“学工结合”。然而目大部分高等职校都面临着“高端性”与“职业性”失衡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职校的课程体系依旧沿用以理论的系统性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体系,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职业性”。因此,当我们将电力企业一同纳入培育主体的范围时,就需要学校和电企共同商讨、研制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编排教学计划、安排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争取实现课程体系与时俱进、与需对接。同时,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双重导师制度”,协调好本校老师与企业师傅之间的教学关系,打破原有教师编制,为企业师傅提供兼职教师岗位,做到理论与技术两手抓两手硬。与课程重组相对应,教学场所也应该延展化,即从教学教室走向电企工作地点,从校内走向校外,让学生“学工结合”,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需求。
(二)与企业签订行之有效的契约关系
校企结合是现代学徒制度中的重点,同样也是难点。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关系,同时保障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面权益,是在实践学徒制度之时要重点考量的。现代学徒制度能够长久运行,必须要明确以下几点:第一,企业提供专业师傅给学生高质量地进行技能授课,也要提供工作场地给学生进行实习训练。第二,学校结合企业需求实施人才培训。第三,双方共同建立监督机构,防止出现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未来人才外流、企业培训成本得不到回报等等问题。铁道共建技术专业有很强的专业对口性,学生未来职业方向基本明确,因此如果学校和企业能够达成一致,那么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就有了一定保障,企业也将节省其培训时间,提高效益。
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继续,国家在培养一批知识型人才的同时,有意识的扶植大批技术型人才,消除社会上的职业歧视。现代学徒制度是未来职校一个发展方向,出色的技术型人才将无间隙对接岗位。铁道供电技术专业实践性强、专业对口性强、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窄,更应该在改革大潮中抢占先机,探索出适合的现代学徒制度,提前与企业签订合约,探寻本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楊正洪.对我校铁道供电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7(2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