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石长
【摘要】兴趣教育模式下的小学歌唱教学,提倡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活泼有趣的歌唱学习中掌握歌唱技能,提高歌曲的表现能力,获得音乐的美感。本文就兴趣教学模式下小学音乐教学中歌唱技能展开讨论,并重点研究教学策略。
【关键词】兴趣教学 小学音乐 歌唱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197-01
新时期的唱歌教学,倡导在兴趣教学模式下,让兴趣成为学生的老师,激发其学习歌唱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掌握良好的歌唱技巧,表达心中最美的音乐情感。
一、歌唱技能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小学歌唱教学中主要涉及到的歌唱技能有呼吸、发声、吐字、音准、音色等。呼吸和发声需要将发声部位自然张开,通过良好的呼吸,根据音乐要求控制“轻、重、缓、急”。吐字,要求做到清晰自然准确。音准,受发声方法和听辨能力所影响。音色,是表达歌曲情感和内容的重要手段,与不同孩子的嗓音条件和后期培养及歌曲要求紧密相关。小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要做到音色甜美、自然,拒绝“成人化”式的高难度纯技能的训练。
研究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歌唱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掌握好歌唱技能,就能够在美育背景下,用优美动听的富有技巧的歌唱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真正在“情”“技”“趣”交融的歌唱体验中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
二、歌唱技能的教學特点和要求
《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在改革教学过程中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
小学生活泼好动、善思考、想象力丰富;在理解感受方面往往以形象生动的内容为佳;在思辨等方面还不成熟,对于歌唱的具体技能技巧而言,要具体地做到身体技能的歌唱要求非常困难,在教学中也容易陷入机械、枯燥的练习中,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歌唱能力是不利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歌唱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把知识和技能巧妙地融入到充满趣味的教学活动中,并加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示范引导,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歌唱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歌唱的技能,提高歌唱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歌唱技能的思考与实践
(一)器乐辅助,夯实基础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运用器乐学习的形式辅助歌唱教学,把器乐学习中的音乐体验价值迁移到歌唱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多显而易见的效果。
在歌唱学习中,最好的辅助乐器是吹管类乐器,而由于乐器构造和难易程度的差异,个人推荐九孔葫芦丝。葫芦丝音色甜美、接近人声、操作简便,特别是九孔葫芦丝通过不同调性和指法的组合,基本上可以在原调上吹奏出小学阶段的歌曲。通过实践发现,歌唱时的呼吸要求和吹奏葫芦丝的要求基本一致,在歌唱口型和打开喉咙发声以及发声时的用力和放松等要求上也可以通过吹奏的基本要求进行合理的迁移。因此,通过葫芦丝辅助歌唱,可以解决歌唱中如呼吸、发声、音量控制等诸多要求,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识谱和多声部音响的听辨能力,在歌唱的音色上也可以通过引导模仿乐器的音色得到很好的启发。器乐辅助歌唱,由于有乐器这个实物载体,学生有了具体参考的对象,对于歌唱中的技能技巧掌握的更加自如,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吹奏和歌唱的和谐互动以及综合表演,使歌唱学习变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学生们也乐在其中、悠然自得。
(二)以情带声,学会表达
上海市二期课改倡导歌唱教学中,要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运用音乐表现手段表达歌曲的情感,做到“以情带声、以声抒情、声情并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歌唱教学中创设和歌曲情绪与风格相一致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融入其中,在感受和体验的歌唱练习活动中理解歌曲内容,掌握歌唱技能技巧,表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从而达到愉悦身心、丰富情感体验的歌唱教学目的。
创设歌唱教学情境,有歌曲角色扮演、模仿动物叫声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较强,就具体歌唱要求而言教师单纯的讲解和示范还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感悟,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启发学生思考有一定帮助,但由于距离和画面所限,特别是多媒体更多的作用在学生视觉上,有时候由于学生更多地关注画面本身反而对其思考和领悟活动产生了一定的阻碍。结合以上思考以及在歌唱教学中的实践,我发现:教师在创设的歌唱情境中进行科学示范以及语言的准确描述和引导,是最能够帮助学生达到声情并茂演唱歌曲要求的途径之一。在这一途径中,关键要素是“情境创设”“科学示范”“准确描述”,三者缺一不可。“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进入到歌曲的内容中去,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涵;“科学示范”和“准确描述”有利于帮助学生近距离观察老师的真实歌唱状态和表演,并结合老师的语言提示,采用模仿和探究的方式想象歌唱声音和位置,从而调动歌唱器官和状态,达到声情并茂表达歌曲的要求。
例如在一次教授四年级《叶儿船》时,学生的最后一句“梦里飞出歌声甜”唱的不理想。我及时调整教学安排,让一部分学生按照“S”形蹲下模仿小溪,一部分学生在“小溪”边做向远处探望的姿势,然后我描述着说“叶儿船随着水流飘向了远方,带去了我们浓浓的想见识山外面更广阔世界的梦想,虽然船儿不见了,但我们的梦想却越飘越远”,接着我示范演唱,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了歌曲意境。接下来他们深吸一口气,带着浓浓的期盼之情打开口腔,采用有气息支持的渐慢渐弱的声音深情歌唱,很好地表现了结束句的歌曲意境。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自身的声乐基础和良好的语言组织非常关键。要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歌唱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歌唱中,没有一定歌唱技巧的辅助是很难表现学生心中最美的歌声的,而过多地强调歌唱技巧又会让音乐的审美失去光泽,如何在两者中寻找最佳平衡点和最佳交汇点是我们需要一直持续研究下去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月萍主编.情歌流韵皆育人:上海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实施研究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