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辉
摘 要 新时代,新征程,新思路,新教学。创新是新时代的必需品,是一种精神,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 创新;创意;创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3-0186-01
如今,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情境导入,要创新
在情境导入环节中我们要注重创新,可以采用故事引趣、游戏入境、新旧结合等形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就在于教师的作用把一个数学性强,知识枯燥的内容以一个生动的形式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这部分的知识就水到渠成了。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或进行一些别出心裁的小竞赛,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二、且思且疑,敢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总爱提很多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三、探索新知,善创新
在导入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因为一个好的导入往往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的整个积极性和效率,而在有一个好的导入后,进入整堂课的中心环节时教师就该有主角变成配角,以学生为主。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把整个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挖掘,把他们自己独特的创新思想发挥到学习中来,尽管学生在过程中会跑题,教师不应指责,而该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一)创新课堂
给学生一个独立而非独立的环境。什么叫独立而又非独立呢?独立是给学生一个独立自主的环境,让他的思想有想的自由。可以自主的带一些操作的工具,自己动手去发现规律。而这种自由的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这种好动、好想、好发现的天性融进课堂内就可以更好的以一种兴趣去学习知识。
交流是一种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生成的主动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新理念,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交流,要依据数学学科的特性,顾及学生的知识经验、教学的重点及课堂特定的环境而灵活运用。在模式的创新过程以合作交流为例进行以下创新:
1.人员分配,独立为主
在安排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之前,要有一个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因为学生首先是以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从人性的角度看,人又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并存和统一。依赖性是人性的一种客观存在,而学习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心智的活动过程,是个体的一种探索行为。在学习上的依赖性将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学生的身上,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时,教师不要忽视了作为人的本性的“依赖性”的存在。
2.把握时机,放手交流
问题是小组讨论交流的核心。学生讨论的问题应该是经过教师梳理的那些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对无意义、无价值的问题千万不走讨论交流的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针对知识的特点,抓住其内存的联系,提出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
3.教师参与,分析讨论
在确定了讨论的问题后,教师要精心启发、诱导、适时点拨。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最后达到解惑的目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讨论的基本形式是小组合作的形式,要鼓励人人发表见解,使讨论有实效、有质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或争论。在应得出一致意见的问题上力求得出一致意见,在允许有不同意见的问题上千万不要强求意见的一致性。要鼓励学生说出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和创新。
(二)创新思维
教师再给出问题的时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有思考的时间,发挥自己的思想,不被往常的教学解题方法给禁锢住。尤其是在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中,给他们更宽广的方向去思考。“简单“却又”不简单”,看似一个常见容易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接受能力。
总之,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各种手段也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投身到学习中去。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那就能更好的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快乐的学,高效率的学,让学习变得更有动力,更有味道!
参考文献:
[1]林武梅.“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