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凤
俗话说,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德育是一所学校教育的统帅。在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道德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栋梁之才,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除了掌握顶尖的科学知识,拥有崇高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也是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小学生刚进入校园,各方面都恰似一张白纸,正是形成良好品德、树立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意识,不仅要设立专门的德育课程,举办各种德育活动,还要将德育工作渗透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德育与别的教育不同,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渗透。因为从思想层面来看,形成一种品德、建立一种人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内容,潜移默化中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品德和人格。
一、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小学的德育就是为学生一生的品格树立和人格形成打下基础的阶段。目前的社会风气整体偏急躁,人们的生活压力大,违法、不良的行为和现象增多,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让小学生接触到比以往更多的人和事,好的不好的都有。如果学校不能通过德育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很可能会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造成人格和品德的偏差。因此,小学教育一定要把德育放在关键地位。德育建设就是要从小学生起,培养学生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强调社會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通过德育建设,可以培养小学生形成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当一个人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激发一个人更深的潜能的发挥。
二、当前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小学和老师都还保持着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科本位,只注重对学生学科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的分数高低,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变化,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不少教师将“教书”与“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品德的教育。大多数小学的道德教育内容滞后,重大节而轻小德。教师往往只是进行一些“热爱祖国、关爱集体”等大的方面的道德说教,对小学生日常行为中的小细节缺乏道德教育,忽略了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互相合作、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平等互助等细节品行的培养。另外,小学生的德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全面配合,单凭学校单枪匹马效果不佳。目前,小学的德育却存在着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脱节的问题,缺乏学校和家长的沟通机制,以及学校与社会的共享机制。仅依赖学校一方面,力量弱小,小学德育的资源比较单一,对小学生品德的教育不够全面,不能帮助学生建立全面发展的品德和人格。
三、让德育之花绽放小学课堂的策略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课堂教学融入德育的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大多是将学科教学与德育分割开来,学科教学仅仅注重对学生学科知识的传授,学科教师并不认为德育是自己的教学内容,因此把重点都放在了如何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如何提高学生分数上面。要想小学的德育真正取得效果,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分数论的观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将学生的德育纳入工作重心,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树立“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理念。有了正确理念的指导,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自觉融入德育的部分,重视在日常小事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
2.深挖教材,找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教学,要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将德育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师要深入揣摩教材以及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找到可以渗透德育内容的最佳结合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露痕迹地对小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意志培养和道德规范。在课堂中融入德育并不意味着要教师不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二者需要有机融合,通过教师采用巧妙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德育和教学的统一。
3.因材施教,在教学课堂渗透德育要有针对性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基础、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内容的时候,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不同的德育内容。低年级的学生重在启蒙,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需要教师有效引导,而不能强硬灌输。教师在进行德育时,选取的德育内容要适当、贴切,不能过多过量,否则会收到相反的效果。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应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所改变,尽量使德育融入教学的过程自然,不生硬,文化性和思想性兼备,让学生乐于接受,才能收到好的德育效果,让德育之花绽放小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鄢红.浅谈小学德育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3).
[2]桑杰.浅谈小学德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2016(6).
编辑 温雪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