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校风对高校贫困生学业的促进意义

2018-01-13 07:39胡颖珺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校风学业成绩

胡颖珺

摘 要: 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长期匮乏的文化资本使其在学业成绩竞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在经济文化资本与学业成绩二者之间,研究发现校风可以发挥调节作用,降低家庭背景对贫困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帮助其提高学业成绩,从而帮助其参与教育竞争,促进其学业成绩。因此,培养良好的校风对高校贫困生而言意义重大。

关键词: 校风 高校贫困生 学业成绩

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公平性的问题一直是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大量研究与改革应运而生,尤其是关于社会家庭经济背景与学业成就的相关性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达到了增长高峰(Berliner,2006)。研究表明,家庭经济背景是决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在假设其他条件均等的情况下,高校贫困生较富裕家庭子女更难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Sirin, 2005)。校风在这二者相关性之间是否发挥作用?Brand和Felner等(2003)声称“积极的校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大于低社会经济背景对其学业产生的负面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经济文化条件的不足”。同样的,不良校风将对学生学业成绩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在那些环境较差、安全性不足、人际关系疏离的学校中,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处境将更艰难。

我国对于校风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侧重点多为领导作风、教师教风与学生学风等,带有浓厚的理论色彩。对于“校风与学生学业成就关联性”的理论研究并不多,却又非常注意“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层次与学业成绩差异问题”。那么,校风究竟对学生学业成就产生何种影响,是否作用或受作用于学生本身的家庭经济文化背景条件?积极的校风可否帮助社会贫困学生填补经济文化背景的沟渠,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一、校风的定义与作用

1.定义

关于校风(school climate)的定义并不清晰,数十年来研究者各有侧重。早期研究校风的美国学者Halpin和Croft(1963)将其描述为“学校风格特色(personality of the school)”,主要指教师在学校日常习惯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思维模式、行为态度。在健康的学校风气中,所有教职工、学生群体都能够良好沟通、团结协作(Hoy & Hannum, 1997)。而Simon和Crump(2003)则以学生角度为出发点,将良好的校风描述为“相互尊重的交往,教师帮助支持和清楚规范的学校管理”。Cohen(2009)结合先前文献研究,对校风的定义做出了描述:校风,即为学校的特点,基于学生与教职工的个人体验、生活方式,并能反映出其学习/教学理念、目标、人际交往、教学实践、生活质量、组织管理结构等。Bear,Yang和Mantz(2014)等综合了学生与教师的角度,将校风的评估基于学校的社交结构及社交因素之上,并引入了关于校园欺凌行为(Bullying)的描述。

美国教育部学习环境安全中心依据四个测量因素:安全、教学、交流、环境,将积极的校风定义为:学校重视校园安全,支持学术发展,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教师鼓励、支持、尊重学生,并能形成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信赖、相互关怀的人际关系(NSCC,2014)。

我国学者倾向于把校风看成教风、学风、作风三者的结合(侯怀银,2007)。教风,即为教师的教学特点与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科学研究工作中所体现出的职业道德与学术风范,包括其教学目的、教学态度、行为特点等。学风则是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和学习兴趣等的综合表现(范丰慧,2003)。作风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与领导层面,实施主体包括学校领导层、行政职能部门与系部管理人员等。综上可见,校风的定义较为抽象,界定角度倾向多元化,且很难具体测评出一所学校校风的质量好坏,而是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精神文化、精神资源。

2.作用

对于校风的作用,侯懷银(2007)将其归纳为“陶冶、调节、凝聚、激励、教化”,能够约束师生的行为,借助群体成员价值认同与人际关系协调从而形成和谐信任的群体关系,从而提高教学、科研效率。在良好的校园风气中,教师对学生怀有高度期望,积极对待学生,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活动,学校学术风气浓厚,家长同样关注学生成绩并积极配合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学业成就。

积极的校风对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参与校园生活的个体却始终存在差异。即使是在同样的校风影响之下,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作用也会各不相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业成就与其家庭经济背景(SES)具有密切关系,而在“学业成就差异”与“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差异”之间,校风能够发挥“补偿作用(compensatory contribution)”,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经济文化背景造成的沟渠,提高贫困生的学业成绩,促进教育公平(Ruth, 2016)。

二、学生分层与学业成绩差异

2017年,我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义务教育阶段结束之后,对学生而言,能否获取更高一层教育机会主要取决于学业成绩的高低,家庭文化资本的优势持续转化为学业成绩的优势(方长春,2008)。

对此,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可以给出很好的解释:首先,文化资本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存在:(1)具体化文化资本,即从孩童时代培育而形成的倾向,如品位、阐释能力等;(2)客观文化资本,即书籍等文化商品的占有;(3)制度化文化资本,即被市场承认的教育文凭。学生若拥有较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则易养成合理的学习习惯,且有更多机会接触主流文化。一些学校沿用“机会均等”与“唯才是举”的考试模式,将机会与奖励分给文化资本较多的学生,淘汰、惩罚文化资本较少的学生,再通过文凭的高低将这种层次分化定义为个人能力的高低。

在三种文化资本之中,郑雅君(2015)发现,具体化文化资本对学生在校学业成绩的影响远远高于其他两类文化资本,在具体文化资本的操作化过程中,又属“师生距离”对学业预测力最佳,“学校认同感”次之。学业努力固然具有说服力,但其影响力仍不如具体文化资本。学校的考核标准、主流文化事实上是一种偏向主导文化的文化专断,使得习惯于主导文化的高阶层学生在相对适应的校园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例如,中产阶层家庭的学生在面对教师时更加自信,更倾向于表达诉求和寻求帮助,对于学业成绩也有着更高的期望。endprint

高等教育大眾化以来,普通高校文凭含金量普遍降低,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入学机会竞争愈发激烈。对高校贫困生而言,在家庭经济文化背景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学业成绩不利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贫困文化遗留。一些贫困生承受着经济压力,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不利心理,或自我期许过高,或对自身发展感到悲观。例如,王巧、左建桥(2007)对我国中部地区6所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的高校贫困生对社会持消极否定态度。

(2)人际交往边缘化。活跃在校园组织中的多为家庭经济背景优渥的学生,与其相比,贫困学生更易处于班级边缘,因为羞怯、自卑或文化不符而难以融入集体,难以获得团体归属感。

(3)师生交往的认知偏见。虽部分教师会有意识地对高校贫困生加以关注,但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依然以迎合主流观念为主。尤其是当学生同时兼顾少数民族与贫困双重身份特征时,更容易出现教师的认知偏见和负期待效应。如陈忠勇、王波(2006)对苗汉杂居地区学生学业成就分析研究显示,教师对苗族历史文化不了解、对苗族学生学业成绩不寄予厚望等原因会阻碍师生关系的发展,抑制学生学业成绩进步。

(4)校园文化具有阶层倾向性。学校所考核的文化感知力更多的是通过家庭教育习得,且校园整体消费水平提高,这样的校园氛围对贫困学生是十分不利的。

对高校贫困生而言,教育是其实现阶层流动的方式,是其摆脱不利地位的唯一途径。教育竞争主要体现在学业成绩的竞争之上,诸多高校不断完善的“奖、贷、助、补、免”助学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帮助高校贫困生降低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精神文化方面,Brand(2003)等提出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可以通过改善校园风气实现,且校风带来的正面影响大于家庭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不利影响。同时Bryk和Schneider(2002)指出:良好校风对不同阶层学生学业成绩的正面作用可能也有区别,贫困生更容易感受到校风带来的补偿(compensation)作用。

三、校风与学业成绩

1.校风相关因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在当前校风与学业成绩相关性的研究中,许多将观察角度与研究重心集中在校园安全、师生关系等因素上(Hopson, Lee & Tang,2014);其他研究则将关注点集中在学生关系、纪律问题、领导管理、学校环境、自我期待、自信感和种族差异(陈忠勇&王波,2006;Martin, Martinez-Arias,2008);有些研究只关注校风中的纪律性、师生关系和个人归属感(W. Wang, 2014);还有些研究主要用学校规模、考勤率等指标来评估校风的好坏。研究角度的差异可能使得结果具有一些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大多数研究结果都表明校风对于学校状况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并能够通过具体实践帮助改善学生学业成绩。

(表1)大多研究证明学校风气的确可以影响家庭经济背景和学业成绩相关性,如:家庭经济文化背景与学生学业成绩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受校风影响(Chen & Weikart, 2008);积极的校风将降低不利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的负面作用,反之亦然。其他研究表明,校风的某些组成因素将对其他因素带来连锁作用:例如,Liem(2011)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作用于学生课堂参与度,最终影响学业成绩,且学生课堂参与度将会影响校园犯罪率。

表1 校风与学业成绩相关性研究(部分)

2.对改善高校贫困生的学业困境的启示

当前高校贫困生的困难主要在于:家庭经济能力低下造成的长期文化资本匮乏,使得贫困家庭子女难以适应主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经济问题导致的精神遗留不利于贫困生的人际交往;校园文化使得贫困生难以获得校园归属感。对此,从校风角度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完善校园文化设施。文化资本长期匮乏是造成高校贫困生学业成绩不佳的重要原因,而作为测量文化资本的两大指标——高雅文化和阅读,已被证实对学业成绩存在正向影响。高雅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参观博物馆、演出、专家讲座等,而阅读水平主要可以通过增加读书量来提高。在阅读氛围良好且文化资源充足的校园中,高校贫困生可以尽可能地吸收文化资本。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文化资本的影响将不断减弱,个人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而获得更多文化资本,逐渐提高对主流文化的适应性。

(2)调整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作为校风评估中长期被关注的重要因素,教师直接作用于课堂风气与教学质量,并对学生思想理念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树立相对中立的价值理念,提倡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课堂氛围,完善学业成绩评估方式。对于社交能力相对较弱的贫困生,教师需给予更多关注,鼓励其参与课堂交流和表达个人诉求。

(3)促进平等和谐的学生人际交流。经济背景差异导致一些学生间产生文化沟渠。因此,学校需要发挥导向作用,创造平等、民主、多元氛围,增进不同学生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严厉指正校园欺凌行为,使各阶层学生均获得校园归属感。

(4)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与价值导向。学校的学业竞争实际上是将不平等的文化资本占有以绩点制度、成绩认证等模式进行制度化和合法化,使得人们在观念上认可这种不平等性。由于学校管理层不直接参与学生成绩评估,因此,可将更多的自主权交予教师,并鼓励其多角度了解学生。同时,着力培育大学精神,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树立以追求真理为导向的校园风气,避免负面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erliner, D.. Our impoverished view of education reform[J].Teacher College Record, 2006(108):949-995.

[2]Brand, S., Felner, R., Shim, M., Seitsinger, A., & Dumas, T.. Middle school improvement and reform: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hool-level assessment of climate, cultural pluralism, and school safet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95):570-588.endprint

[3]Bryk, A., & Schneider, B.. Trust in schools: A core resource for improvement[M]. New York, N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02.

[4]Cohen, J., McCabe, L., Michelli, N. M., & Pckeral, T. . School climate: Research, policy, practice, and teacher education[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2009(111):180-213.

[5]Daniela, R., Dorothy, C., & Rosemarie, F.. The assessment of school climate: review and appraisal of published student-report measures[J]. Journal of Psycho-educational Assessment, 2015,33(8):731-743.

[6]Hopson, L. M., & Lee, E. & Tang, N..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school recial composition and ecological correlates of academic success[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4(44):126-134.

[7]Hoy, W. K., & Hannum, J. W.. Middle school climat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organizational health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997(33):290-311.

[8]Liem, G. A. D., & Martin, A. J.. Peer relationships and adolescents 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outcomes: Same-sex and opposite-sex peer effects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school engagement[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1(81):183-206.

[9]Martin, E., Martinez-Arias, R., Marchesi, A., & Perez, E. M.. Variables that predict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he Spanish compulsory secondary educational system: a longitudinal, multi-level analysis[J].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8(11):400-413.

[10]Simons-Morton, B. G., & Crump, A. D.. Association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ocial competence with school adjustment and engagement among sixth graders[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3(73):121-126.

[11]Sirin, S. R..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research[J].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2005(75):417-453.

[12]Ruth, B., Hadass, M., & Ron, A. A.. A research synthesis of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inequality, school climat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7(87):425-469.

[13]Wang, W., Vaillancourt, T., Brittain, H. L., McDougall, P., & Krygsman, A.. School climate, peer victimiz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Results from a multi-informant study[J].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14(29):360-377.

[14]陳忠勇,王波.苗汉杂居地区苗族学生低学业成就的原因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6(2):70-74.

[15]范丰慧,史慧颖.校风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3(9):47-50.

[16]方长春,风笑天.家庭背景与学业成就——义务教育中的阶层差异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8(8):47-54.

[17]侯怀银,杨辉.校风解读[J].教育科学研究,2007(10):11-15.

[18]王巧,左建桥.透视大学生分层问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0):711-714.

[19]杨洋.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16(6):56-61.

[20]郑雅君.谁是90后名校优等生——文化资本与学业成就关系的个案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5):69-79.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校风学业成绩
说 校 风
杨贤江校风思想: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梳理
校风校训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进路探索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大专护生自我效能感、就业取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