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敏宁
摘 要: 对广西壮族民歌的研究多从民俗学、文学、音乐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鲜少涉及民歌中的语言问题,尤其是民歌中普遍存在的修辞现象。实际上,广西壮族民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达到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修辞效果,有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多种辞格。这些修辞格的使用,创造性地丰富了壮族民歌的表现力,形成了独具壮族民族特色的修辞艺术,体现出了独特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 广西壮族 民歌 修辞手法 文化底蕴
引言
广西壮族民歌是集文学、音乐、语言和表演于一身的民间文学作品,是广西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壮族民歌是历代壮族人民劳动、斗争的日常生活缩影,是壮族人民语言艺术的精华,是用特定的节奏韵律从各个角度反映壮乡人民的生活情况、压迫斗争、思想感情、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的文学样式[1]65。壮族民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强烈的民族生活气息,其深刻反映出壮族社会的历史发展和风土人情,表现了壮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是壮族文学艺术发展史中珍贵的纪录。在民歌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技巧,对形成壮族独有的艺术特色和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壮族民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以期窥探出壮族民歌的修辞效果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一、壮族民歌的修辞表现
(一)比喻
比喻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与文学作品一样,比喻也是民族歌谣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壮族人民在创作民歌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人们以歌为乐,信手拈来,即兴编词,比喻又分为明喻、借喻和暗喻。
1.明喻
明喻指比喻的和被比喻的这两个分明的事物一同出现,喻体和本体之间用明显的喻词连接,表明喻体和本体之间相类似的关系[2]86。壮族民歌的创作者都是淳朴的壮乡人民,很多人都没有接受过教育,在对歌的时候往往选用通俗易懂的、直接简单的喻词,不使用像“宛如、仿佛、犹如”等书面语的喻词。如:
例1:天像锅头罩,田垌象墓窿,哥站田野上,望妹脸朝东。
例2:你走路好比雷公打天鼓,你眼睛好比北斗夜里明,你的嘴巴会流蜜,你的歌声会迷人。
例3:妹的脸蛋白嫩嫩,好像荔枝正模红;妹妹活似江中鱼,无网空恨鱼游深。
2.借喻
借喻是用比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的比喻,其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不用喻词,如:
例4:哥呀莫要急,箩耳配箩绳;哥呀莫要忙,银线跟花针;哥呀莫要慌,星星伴月明;月落西山星跟下,妹妹跟哥永不分。
例5:可惜伸脚钩花花离远,可惜伸手摘枝不拢边,伸手摘花花凋谢,缩手花开红艳艳,隔衣隔布如隔海,望洋哀叹恨手短。
上述例4中借“箩耳配箩绳”、“银线跟花针”、“星星伴月明”等比喻一对恋人永不分离的感情,箩耳、银线、星星代表男子,借箩绳、花针、月明代表女子,每两种事物都是不能分开的,表现女子对男子的忠贞之心,对男子的爱永不变,安慰男子不要担心。例5中借“花”来比喻美艳的女子,男子想要追求爱慕的女子,却不能如愿以偿,借“望洋、手段”比喻追求心仪女子的困难,表现男子的无助之情。
3.暗喻
暗喻,直接将比喻当成或等同于实有其事来描述的比喻,不需要喻词,如:
例6:妹命是羊命,为张树叶山过山,油星一滴未见过,吃一餐来哭十餐。
例7:嫁得一个老丈夫。胡须红过红花草,胡须长过羊树须,头发挂得织布的大箩子,耳毛捆得河中的水流木。
上述例6中把女子的命比喻成羊的命,吃不饱穿不暖,为了寻找食物还要攀山越岭,终日食不果腹,表现了女子生活的艰辛。例7中把老男子的头发比喻成大籮子、耳毛比喻成水流木,生动地体现了男子头发和耳毛的多而杂乱,表现了男子的样貌之丑。
在壮族民歌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歌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及事物的特征进行渲染,或化繁为简,或化抽象为具体,使其更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让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委婉含蓄地表现了歌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
(二)排比
排比是指将三个或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语句排列起来,加强语气,增加感情的修辞手法[3]609。如:
例8:假如你要忘恩负义,先去天上问雷公,先去水中问龙王。假如雷公龙王不同意,我俩还要把当初的誓言歌唱,我俩誓要养得公鸡会下蛋,我俩誓要养得母鸡会啼喊,我俩誓要栽种石头会生根,我俩誓要栽种椿棍会生叶,我俩誓要栽种竹梯会开花,到那时你才能忘恩负义把我忘!
例9:因为哥哥爱妹多,穿衣忘记绑衣带,穿鞋忘记扣鞋扣,夹菜忘记拿双筷!
歌者一连用了6个结构相似的句子,公鸡下蛋,母鸡啼叫,石头生根,椿棍长叶,竹梯开花等都是非正常的现象,是不会发生的,歌者用这一连串的排比句,加强语气,感情逐层增加,表达了女子提醒男子不要忘恩负义,违背彼此当初的誓言。又如例9用了三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忘记绑衣带、扣鞋扣和拿筷子,幽默活泼地表现了情哥对情妹的爱之深,脑子里、心里全都是情妹,连最简单、最习以为常的穿衣绑衣带、穿鞋扣鞋扣和吃饭拿筷子的本能都忘记了。上述例子中的排比句,字数相同,形式整齐,结构紧凑,接连排列,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紧密结合,加强了语气,加深了感情,强化了修辞表达效果,自然而然地抒发了壮乡人民真实的内心情感。
(三)反复
反复是指“为了突出某个事物,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同一语句的修辞手法”[3]616,反复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重复。如:
例10:今年什么年,泉水发蚂蟥,井水铺萍草,水泡象滚汤。今年什么年,满天鱼鳞霞,河里鱼仔翻大船,田垌爬满穿山甲。
例11:哥走大路妹走弯,眼前就是分水滩,说妹莫再绕路送,分水容易分情难!哥走大路妹走弯,哥跟同队妹孤单,分水滩头难分情,何不转马回旧栏!endprint
第一首反复了“今年什么年”这一句,中间描述发蚂蟥,长萍草,水滚烫,河里鱼跳出,田垌满是穿山甲等异常现象,歌者反复问今年是什么年进行强调,突出表现今年所有出现的不祥征兆,人们的担忧害怕之情。后一首反复出现了“分水滩”这个词及“分情难,难分情”这一语义,强调了男子和女子将要分离,一个走大路,一个走弯道,情感步步加深,深刻揭示了青年男女即将分别时的难舍难分、痛苦之情。人们在遇到某种印象深刻的事物或产生某种强烈感触时,往往会在脑海中反复出现,这时人们需要反复用语言表达出来。淳朴的壮乡人民喜怒哀乐都尽显眼前,并不会刻意修饰、隐藏感情,他们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其心中的喜悦、痛苦、担忧或烦恼,每一首歌的感情逐层递增,表现了强烈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又增加了语言的回环反复美和旋律美。
(四)夸张
夸张指言过其实,是为了加深情感的抒发,而使用言过其实的表达对客观的人或物进行夸大式或缩小式描写的一种修辞方式,如:
例12:礼猪三斤二,进笼还逃脱,送来给亲家,奴思太丢脸。
例13:妹有一张虎脚凳,妈妈拿到房里收得紧,妈放篮里吊柱上,这张板凳要坐万不能!坐上这张板凳人要死,哥坐死了谁承担?
例12中礼猪只有三斤二,在笼子的缝口也能逃出来,如此小只。先不说是成年猪,就连一只正常的、刚出生的小猪也不只三斤多的重量,何况是作为聘礼的猪,壮族人民凡在喜庆的日子,如寿宴、婚嫁都要用猪来祭祀,猪也是聘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猪越大越重,则越能表明男方的诚意,这里歌者用了缩小式夸张的手法,表明自家的聘礼不够厚重,无法表达自己迎娶女子的诚意,为谦逊之词,希望女方家人能够理解。又像例13是男方问女方要老虎凳时,女方的回答,《要坐老虎凳》是一首定情歌,壮族习俗中,男女双方看对眼后就会互送对方一件定情的物品,男方问女方索要东西,女方同意赠予便表示亲事定下来了,这首歌里男方问女方要老虎凳,女方并没有一开始就同意,而是说坐上此板凳的人会死,坐在板凳上怎么会死人呢?难道板凳上都是钉子?或者一坐上去就会摔下来?其实这里是用了夸张的手法试探男方的心意,看男方是否可以为了自己连命也不要,是否值得托付终身,对自己是否真心。歌者故意使用夸张的手法,使得语气幽默诙谐,把现实生活的事物和人们的思想感情通过特殊的“扩音器”传达出来,生动有趣,使听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五)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注意,先提出问题,继而给出解答,或者问而不答的一种修辞手法。如:
例14:妹妹呀,你说怎么办?水深过头又过耳,石头滑滑怎样近花前?
例15:哪个像哥这样贱?哪个像哥这样尽悲怅?迷迷糊糊啊,像哥酒醉佬,昏昏沉沉啊,像死刚还阳,哥哥算是白长了,为人在世无家又无当。妹见可怜不可怜?妹见心伤不心伤?
歌者先提出问题,问女子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她的芳心,“花”其实是比喻的心仪的女子,男子想要过河到花的跟前,靠近花朵,也就是想要得到女子的芳心,這里设问是问而不答,是想引起女子的注意,让听者也陷入思考当中,思考如何才能帮助男子获取芳心,达到了引人遐想的修辞效果,激发听者的无限想象。又如歌者一开始就提问:“哪个象哥这样贱?哪个象哥这样尽悲怅?”瞬间引起众人的注意,接着歌者说到自己整日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状态,无家无当,人生的无意义的悲惨生活,最后再问妹妹见了可怜不、心伤不,巧妙地运用设问,把情感寄托在设问之中,通过设问抒发自己无依无靠、漂泊无依的可怜之情,想要引起女子的同情,进而诉说心中的苦。
只问不答或自问自答的设问修辞手法,能够更好地引起听者的注意,激发兴趣,引人遐想,发人深思,巧妙地设置问题,提出疑问,内容丰富,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进一步使壮族民歌生动有趣,活泼幽默,形式多样。
(六)对偶
对偶在汉语传统修辞中又称为对仗,是我国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其在形式上字数相同,对称工整,语音和谐,语义上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如:
例16:姐讲姐苦妹更苦,姐讲姐穷妹更穷,姐穷还有瓦屋住,妹穷住在苦瓜棚。
例17:高山断云雾,林中断鸟音;猴子断山果,水獭断鱼腥。天上断星斗,我俩不断情。
例16的对偶是反对,姐姐说苦、说穷,但姐姐还有瓦屋可住,妹妹是真的穷苦到只能住苦瓜棚,用瓦屋和瓜棚进行鲜明的对比,睡瓜棚的人显然要比睡瓦屋里的人生活更苦、更穷,这里用对偶的手法简洁地概括出妹妹生活的艰辛、穷苦,结构对称,对比强烈,差异明显,鲜明地揭示出姐姐的生活没有妹妹的苦这一事实。例17中前面两组对偶,属正对,后一组对偶,是反对。描述了高山和云雾,树林和鸟音;猴子和山果,水獭和鱼腥的关系,形式整齐,内容丰富,接着来了一组反对,就算天上没有了星斗,我俩的感情也不能断。借用八种事物间不可缺少的关系,以及断星斗却不断情的相反内容,表达了热恋中青年男女誓死相随、不离不弃的感情,说理明白严谨,感情鲜明。在壮族民歌中,人们多使用正对的方式揭示某一事理或抒发某一情感,结构匀称,形式整齐,给听者以视觉、听觉的匀称美之感,说理简单明了,理据有力,辩证严谨,歌曲内容和结构的统一,使人印象深刻。
(七)双关
双关“就是有意识地使用同一个词句,在上下文中,兼表达两层或以上意思”[3]418的修辞手法,有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壮族民歌中使用最多的是谐音双关,谐音双关是用两个读音相同的词而构成的双关语,如:
例18:妹相思,妹有真心哥不知;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断是真丝;嫩鸭行游塘栏上,姣娥尚细不曾知,天旱蜘蛛夜结网,想情只在暗中丝。
例19:高山打鼓远闻声,三姐唱歌久闻名;二十七钱摆三注,九文九文又九文。
“丝”和“思”谐音双关,蜘蛛吐丝结网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这里用蜘蛛在暗中吐丝表达女子只能在夜深人静时暗自默默地寄托对爱慕之人连水都无法阻挠的思念之情,希望对方也能感受到自己的这一份真情,这里的“水推不断是真丝”除了表达自己思念爱慕的坚定外,还说明了如果男女双方的感情能像水都冲不断的丝线这么坚固牢靠,那么这份感情才是能经受住时间和生活考验的真感情,女子希望自己也能得到这样的感情。“九文”和“久闻”谐音双关,用了三个九文,三九二十七,表面上说的是用于下注的二十七文钱,实际上是用三个重复的九文表达自己对三姐的久仰之情。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壮族民歌中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含蓄的情感,使得歌曲幽默有趣,寓意更深,让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endprint
二、壮族民歌修辞背后的文化底蕴
“人類总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选择,不同的居住地域、风俗习惯、审美心理都会影响到修辞活动,从而给修辞现象打上文化的烙印”[4]210。壮族民歌中,较为常见突出的修辞手法就有七种,还有一些使用频率没那么高的修辞手法未进一步加以深究,由此可见,壮族民歌歌词中的使用修辞手法的现象非常广泛,这些积极的修辞现象都肯定离不开养育了壮族人民祖祖辈辈的土壤,那就是千百年来壮族人民积淀而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发达的想象思维能力
在壮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为农耕生活,人们日夜不停地辛勤劳作,对所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尤为熟悉。因而,在壮族民歌中会看到许多带有地方特色的事物,歌者在民歌的创作中,对身边的事物随手拈来,运用其发达的想象思维能力,对事物进行形象化的描述。例如民歌中用对偶手法表达的一些熟语、谚语或警句,“牛相牴两伤,人相斗两败”,这是用两牛相斗的现象,两败俱伤的事理劝说人们不要太过于冲动,与人起口角之色,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又如“种先成稗,种后成谷”,告诉人们插秧播种需要看准时机,时机不对,便种不出谷子,其另外一层意思是劝告提醒人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这样便会事半功倍,获得成功的事理。种种现象无不表现出壮族人民发达的形象思维,体现了壮族人民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善于利用身边的点点滴滴将抽象事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的能力,强化了壮族民歌的艺术效果。
(二)委婉含蓄的民族心理
形成壮族委婉含蓄的民族心理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由于壮族人民一直以农耕为主的生活环境,壮族的聚居地为广西一些偏僻的、不发达的乡村地区,那里山峰围绕,道路弯曲,与大自然有着最亲密的接触,传统的壮族民歌多是由当地的壮乡人民所创造的,他们不辞辛苦的劳作,形成了委婉含蓄的民族心理,这是客观原因。如比喻手法的使用,“胡须红过红花草,胡须长过羊树须,头发挂得织布的大箩子,耳毛捆得河中的水流木”,对男子丑陋样貌的生动描述,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新娘的惋惜之情,进而表现了对狠心父母的讽刺之情。由于与汉族文化的日益接触碰撞,传统宗法制度的遗留,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渗透,也是造成壮族含蓄的民族心理的主观原因,也对壮族的风俗有一定的影响,如“谁人造房屋?谁人造谷仓?谁人造花轿?请妹做新娘,结交新亲家。有巢氏造房,又安造谷仓,宋高宗造轿子,叫妹去出嫁”,这是歌者使用设问的方式,含蓄地回顾了壮族的历史,进而提醒参加婚礼仪式的人民不要忘记历史,要继承壮族的传统习俗。
(三)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
自古以来,壮族人以歌为乐,以歌择偶,民歌在壮族人心目中,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活动,通过唱歌、对歌、群歌的形式,抒发情感,沟通心灵。在壮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歌声往往超越了语言本身的意义,无论是祭祀神灵、红白两事、逢年过节、结伴求偶、田间劳作、走访亲友等,抑或是想表达喜怒哀乐、顽强抵抗、反抗压迫、冲破束缚等情感时,壮族人都要唱歌,以歌传情、以歌敬神、以歌为乐、以歌育人。所唱之歌,所填之词,所发之感,没有浮夸的修饰,没有刻意的雕琢,有的仅仅是对人们的热情,对自然的感恩,对神灵的敬仰,对祈福的虔诚,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从壮族民歌的修辞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壮乡人民淳朴自然、老实善良的风土人情。
参考文献:
[1]黄革.广西壮族民歌概略[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64-67.
[2]黄明光,蒋玲玲.《诗经》修辞手法在壮族山歌的表现及积极作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2):85-87.
[3]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主编.修辞通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616.
[4]罗昕如.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0.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民歌的修辞研究(编号:YCSW20170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