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8-01-13 16:08
关键词:四位一体国际化理念

 

(浙江工业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浙江 杭州 31001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以及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的兴起,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拦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1月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坚持扩大开放,做强中国教育,推进人文交流,不断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些战略性的文件将国际化人才培养摆到了高校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也应该是当前高校应对全球化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作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和高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国际化人才培养也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一、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涵、使命与要素

教育国际化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土壤,当前学术界对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界定众说纷纭,出现了“结果论”和“过程论”,以及“宏观论”和“微观论”等观点,但都有一个共同指向——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本地区的高等教育进行跨国跨地区的交流合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本地区包括模式及理念在内的众多高等教育因素应受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认可和接受,并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产生实际交流的活动[1],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人才。

(一)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意涵

经济全球化以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源动力。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人才培养理念国际化。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从学校管理者到普通教师,都应重视和树立起国际化教育的理念,这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二是人才培养环境国际化。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选用国际先进教材,开设双语课程,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国际化的办学条件,提供信息化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平台。三是人才培养方式国际化。要不断改进培养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想法,将说教式和演说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化为让学生思考和参与居多的互动式的国际化培养方式。四是人才交流合作国际化。要不断增加各类、各层面人员的国际交流机会,扩展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形式,搭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交流和合作平台。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使命

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都将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教育战略,并肩负着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使命。从政府层面来看,世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将国际化确立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1945年,英国政府发表的《帕西报告》将大学的国际化视作解决当时英国高等教育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1946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富布莱特法案》,该法案要求将美国在海外的剩余财产用作美国学者和教授在国外讲学或研究的基金,并专门邀请发展中国家的人文、社会科学专家赴美留学[2]。200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留学生30万人计划”,旨在“战略性地获取更多国际型优秀人才”,加快培养“世界中的日本人”。从大学层面来看,世界一流大学都以关怀人类发展和增进知识为使命,纷纷确立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13—2014年评选出的全球排名前50位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使命描述(Mission Statement)中,有25所大学在使命描述中明确提到了国际化,累计达38次[3]。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全球各国各行业的卓越企业领导人,生动地诠释了哈佛大学国际化办学的理念。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以培养“全球社会的思想领袖”为使命,倡导“以科技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美国耶鲁大学以“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为使命。英国牛津大学提出 “通过科研成果和毕业生的技能造福于国际社会、国家和地方”。

(三)高校国际化人才应培养的能力要素

国际化人才应该是具有国际化的意识和胸怀,拥有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达到国际化水准的视野和能力,并能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高校国际化人才对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两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在专业素质方面,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保持与国际前沿知识和最新资讯的同步;其次必须能够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能够较好地从事专业领域的沟通;再次要具备坚持创新、敢于创新的意识,并且具有创新所需的各项能力和思维。在综合能力方面,首先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或者视角,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观察思考问题;其次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在国际化交流沟通过程中有效学习和超越;再次是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经受得住多元文化的冲击,能够用良好的心态包容万物。

二、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透视

当前,在我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化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国家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4]。高校作为当前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品格、高眼界的优秀国际化人才以适应现代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虽然近年来高校的交流访学、出国深造热持续升温,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深刻影响,当今国内高等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国际名校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5]。

(一)高校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视不够

目前,由于办学条件、办学理念等局限性,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视不够,理解也比较片面,往往只是把国际化教育作为面向极少数优秀学生进行的精英教育,或者仅仅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辅助手段,没有将国际化人才培养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也没有引起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即使在有限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很多也只是应付“填表格”“数字化”的规定工作,这就从源头上延缓了高校整体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进程。这需要高校能紧扣时代发展,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充分理解国际化教育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其中不仅要求学校的领导要具有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同时也要求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要有国际化竞争的意识和准备。

(二)高校国际化教育资源投入和供给不足

近年来,很多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成本不断提高,相应的硬件设施、教职工的生活保障以及办学环境都有一定压力,从而使很多高校都疲于应付常规的人才培养和学校日常发展需要。此外,不同类型高校的教育经费的分配投入也不太均匀,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的经费仅靠地方政府的支持,有些因为地理位置和当地经济的制约,办学经费和学校的教育设施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对于需要更多资源投入、需要更高成本付出的国际化教育,对有些高校来说有时就成了一种奢望,或者被理解成是一种比较“烧钱”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校本身的资源投入或供给不足也就成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种阻力。

(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不够清晰

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所承担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使命是不同的,在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规格、培养方式等方面也是有差异的。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办学方式相对都比较相似和单一,特别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国际合作办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完全定型,因此各种联合培养机制还不能用制度规定固化下来,从而导致国际化人才培养缺乏制度化的质量监督标准体系[6],很多高校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够清晰,陷入了过于追求“特色”的同质化发展困境中。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等各方一起努力,不断完善机制,明确定位,最终形成特色。

(四)高校师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师资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普遍缺乏国际交流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大部分教师教学墨守陈规,缺乏国际化眼光。部分声望高、能力又强的教师却是身兼数职,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也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怎样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等问题,这往往导致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的缺失。部分高校教育经费不足也制约了教师队伍的发展,减少了教师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无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得教师的观念不能及时和国际接轨,国际化教育也不能引起高校教师的重视,这更进一步阻碍了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步伐。

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四位一体”模式的建构

结合我国高校目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借鉴参考国外高校的先进做法,我们认为,要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的国际化优秀人才,高校可以构建基于科学的目标定位、立体的培养方式、有力的保障机制、有效的评价体系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

(一)制定科学的目标定位,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对何为国际化人才有比较清晰科学的定位。我们认为,国际化人才要基本具备三大要素。首先,要有国际化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一新,遍地黄金”就是这个道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不仅包括开放包容的心态、国际交流和协作意识等“思想”,还包括人才培养环境国际化、人才质量标准国际化、人才培养举措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国际化等“实践”。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面对千变万化的国际环境,高校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改变陈旧、传统的观念,熟知国际准则和运行规律,用包容的态度来接受多元的国际文化的冲击,通过国际化的视野来判断和吸收,并且勇于积极尝试先进的国际交流与协作活动。其次,要精通国际化知识。国际化知识包括工具类知识、专业类知识等。现今必须具有优秀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包括国际化交流和协作中遇到的沟通交流和专业文献阅读理解等的能力。也应该努力拓宽知识口径和范围,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使自身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视野来考察国际化社会经济。再次,是具备国际化能力。国际化能力包括思考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国际化人才需要在复杂的国际化社会中,能够灵活多变的处理问题,沉着冷静地面对挑战,适时适当地开展工作。除此之外,国际化人才还需要有敏锐的嗅觉,能较准确地预判事情的发展趋势,并且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遇到的局势,作出深远长久的计划和打算。

(二)打造立体的培养方式,构建国际化人才多样化培养渠道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国际化人才教育培养和工作体系。高校可设立专门部门和团队负责制定学生的国际化交流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国际化教育环境[7]。依托自身的办学优势,开展以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多领域交叉的国际交流合作,争取实时与国际接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课内课外同时营造国际化氛围。推动高校“第一课堂”教学课程国际化,包括建立与国外院校联合办学与联合培养、课程内容国际化、授课方式国际化、与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研发与开展国际科研项目等方式,努力提升第一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对“第二校园”经历国际化的重视,在课堂之余多鼓励学生参加“第二校园”的活动,包括国际交换生项目、短期培训项目、假期游学项目、国际实习生项目等,以此带动高校人才往国际化方向发展。此外,实习基地国际化,加强与国外或者国内外资企业的合作,拓展国际化渠道,引进国外资源,将在校学生输送到国外企业进行中长期的海外实习培训,接触世界一流的前沿科技,感受外国公司的企业文化,让学生真正置身于国际化环境中,帮助学生在进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时,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国际化的眼光选择自己的就业和人生发展路径。

其次,强化教学互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拓宽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一方面,高校引进专业教师时可明确提出以海外学习交流经历,以及国际上较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成果为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各级主管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通过增加教师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机会来提升教师团队的国际化观念和眼光,并把国际化的思想带回高校,传递给学生。只有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并且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才能为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科研学科水平提供可靠的保障,才能成功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育理念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上来,充分尊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过程由传统的垂直灌输型向现代教育理念的上下互动型转变,引导学生熟悉国际化规则、运用国际化知识、接轨国际化教育,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再次,助推一体发展,强化学业就业联动和国际化优秀人才交流。在当今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该转变教学理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将教学和实践环节相互融合。一方面,要将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结合,制定并落实学生出国留学激励机制,完善国际交流个人补助办法。可先立足于距离比较近的香港、台湾以及亚太地区国际化视野比较好的地方开展交流活动,然后逐步扩大国际化交流范围。定期召开出国出境深造学生的座谈会,推进境外交换生工作,推进境外学习互认制度,专项做好出国出境学习的指导与服务工作,积极为学生拓展多元化的教育机会,着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可加大对海外留学生的宣传力度,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及专业介绍,增加优惠政策与奖学金措施,不断提升本校对海外留学生的吸引力,建立广泛的留学生招生渠道,逐渐扩大海外留学生的引进与招收,通过各种活动和举措,加强本校生与海外留学生交流互动机会,从而促进国际文化的融合,推动校园学习环境国际化。

(三)出台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制度支撑

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支撑,从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可以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发力”,以制度创新助推国际化人才培养。一方面,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积极鼓励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发展现状,研究出台相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政策,可以定时定量地科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外籍教师和科学的教学体系。加快国内高校教师国际化进程,建立骨干教师海外交流学习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帮助高校积极创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加大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快建设较高水平的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等[8]。对办学国际化水平较高、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高校予以奖励。另一方面,高校要深入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精准确立国际标杆,积极主动地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高校要确立国际化开放式办学的思想,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教学资源、科研资源、教师资源转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资源,将国际化人才培养落到实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建立适合自身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高校也应加大国际化交流的投入,设立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项经费,为学生创建更多的国际化交流平台,提供更全面的经费支持,包括国际交换生项目、假期短期培训项目、假期游学项目、国际实习生项目等。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动态监控

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开展一项工作的“指挥棒”,可以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实时的动态监控。高校建立科学有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自上而下建立全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高校根据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进程中,突出自我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全面评价原则,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国内外专家参与教学评价和督导。政府对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要更注重指标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不能简单地以出国交流学习人次、合作协议数量等量化指标衡量,而是要更注重国际交流层次、国际交流声誉度等实质性指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或学生的国际化教育程度,也应更注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更加接轨国际前沿,以及学生是否具备国际化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学生自下而上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高校要设立学生国际化培养的信息反馈渠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督导过程,对于课堂教学状况进行实时监督和反馈。建立网络课程评价反馈平台,扩大学生参与范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主动收集学生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和意见。对于学生反馈的有助于提升学生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化视野的有效信息,学校教学科研部门要及时进行采集和验证,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推动。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国际化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聚焦港口国际化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