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气指数:中小企业领域一项开拓性基础研究
——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综述(2011—2017)

2018-07-13 06:55,,
关键词:景气研究企业

, ,

(1.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浙江 杭州310023;2.浙江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中心,浙江 杭州310023;3.浙江省技术创新与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310023)

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是衡量中小企业动态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文科实验室(数据库)景气指数研究课题组,发挥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及浙江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中心等依托部门的专业平台和专家团队优势,立足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丰富实践,密切关注全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动态,自2010年起率先开展有关中小企业景气监测、景气指数开发及编制的前沿基础研究工作,2011年以来连续七年公开发布、出版《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产生了较大影响。笔者简要梳理国内外企业景气指数理论与方法前沿,回顾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工作的编制流程及评价方法,概括介绍相关指数评价的主要内容,分析总结该项研究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并展望今后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的研究方向。

一、国内外企业景气指数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前沿

(一)国外相关研究

“景气”一般用于对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描述,是说明经济繁荣和兴旺发展活跃程度的概念(王恩德,1997;戚少成,2000;胡萌,2008;池仁勇等,2011)。景气指数作为测量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工具,早期研究应用于欧美各国的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分析(董文泉等,1998;龚盈盈,2005;池仁勇等,2011)。典型的有法国的经济波动图(1888年)、英国的“国家波动图”(1903年)、美国的巴布森经济活动指数(1909年)和哈佛指数(1917年)等[1]。企业景气指数(Business Climate Index)作为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及发展走势的一种指标,自1949年德国伊弗(IFO)研究所正式编制发布以来,在世界发达经济体已有半个世纪以上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德国伊弗研究所发布的企业景气指数是基于对制造业、建筑业及零售业等各产业部门的7 000余家企业进行月度调查,依据企业评估现状处境、短期计划及对未来判断等而编制的指数。该评价方法很快被法国、意大利及欧共体(EEC)等采用,并受到包括日本、韩国及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的重视。日本是世界上中小企业景气调查机制最为健全完善的国家之一,1957年以后实行了两种调查,即17项判断调查和定量调查。日本的权威性企业景气动向调查主要有日本银行的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5 500家样本企业)、经济企划厅的企业经营者观点调查和中小企业厅的中小企业景况调查。美国独立企业联合会(NFIB)自1986年开始面向全美47万家小企业每月编制发布小企业乐观程度指数(The Index of Small Business Optimism)。

(二)国内相关研究

在中国,吉林大学董文泉(1987)的研究团队与国家经委合作首次开展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工作,编制了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率周期波动的扩散指数(DI)和合成指数(CI)。1998年,国家统计局正式将企业景气调查纳入国家统计制度。在企业运行监测方面,2004年起农业部建立了全国乡镇企业信息直报系统,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了全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监测平台。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方面,2010年浙江省工商局基于抽样调查数据编制发布了全国首个民营企业景气指数。近些年来,相关机构的研究团队相继尝试开发编制了“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中小企业实力指数”“中国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指数”“中小企业成长指数”“中国上市公司景气指数”“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浙商发展指数”,以及基于网络大数据的“阿里指数”“百度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中小企业景气研究数据的一些不足。

(三)研究评述

中国中小企业景气监测研究相对起步较晚,这与中国长期以来“抓大放小”及中小企业管理 “五龙治水”有关。工信部、商务部、农业部、工商及统计部门的中小企业数据不共享,统计口径不统一,数据缺失问题突出。基于这种数据状况开展的企业景气研究,既不能客观反映景气波动现状,也难以用来做科学预测预警。大多数研究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模型。中国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缺乏科学的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本研究报告正是基于国内外企业景气监测预警理论前沿,弥补相关研究短板,尝试构建和完善中国中小微企业景气指数与预警评价体系,并开展相关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的编制过程与评价方法

为了更好地为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以及企业自身提供决策依据,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景气指数研究课题组从2010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有关中小企业景气监测、景气指数开发及编制的前沿基础研究工作。2011年8月课题组推出了中国首部《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空白。2012年在研究中国省际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的基础上,追加研究中国主要城市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并基于上市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运用扩散指数法编制中小板及创业板景气指数。2013年开始,基于浙江省重点监测数据,开展浙江11市景气指数和小微企业发展指数编制工作,参加《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报告》《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报告》等有关中小微企业动态数据分析及相关专题研究。2014年开始,在上市企业景气分析中加入了新三板企业,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的方法与内容,使该指数研究更加科学化。该景气指数的编制流程主要包括确定评价对象、构建指标体系、数据收集及预处理、景气指数计算与结果分析等步骤。

(一)评价对象的确定

中小企业是指与所在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课题组根据数据的可获性、动态性及充分性等原则,确定三类中小企业作为景气指数评价分析的对象:(1)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2010年以前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万元及以上,2011年以后同标准提高到2 000万元及以上);(2)上市中小企业(包括中小板、创业板及新三板企业);(3)基于重点监测调查的中小微企业(含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不同行业)。

(二)构建景气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课题组基于数据的代表性、协调性及对于经济波动的敏感性原则,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中国中小企业景气评价各类指数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分类指数(表1)。

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景气指数(Climate Index of Manufacturing SMEs,ISMECI)。该指数基于统计年鉴数据,主要选取反映工业中小企业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的13项指标。

表1 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分类指标及样本数据

二是中小板、创业板及新三板上市企业景气指数(Climate Index of SMEs Board、ChiNext Board & the New Third Board,SCNBCI)。该指数基于深交所上市及NEEQ挂牌交易的中小企业数据,主要选取反映中小板、创业板及新三板上市企业发展景气状况及特征的11项指标。

三是重点监测调查的中小微企业比较景气指数(Comparison Climate Index,CCI)。该指数基于非官方和研究机构的中小微企业景气监测调查数据,主要基于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的景气调查问卷数据和大数据2项指标计算而得。根据各类数据指标的特性,基于扩散指数及合成指数的方法分别计算出分类指数,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及专家咨询法等确定各分类指数的权重,最后进行加权计算得到中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Composite Climate index of Chinese SMEs,CCSMECI)。

(三)数据的收集、选取与预处理

2011年以来,课题组持续收集了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2万余家工业中小企业数据,时间跨度为2001~2016年;收集了全国1 000余家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企业财务数据及全国约4万家重点监测调查的中小微企业运行景气监测调查数据,时间跨度为2011~2017年第一季度。 由于数据庞大,有些年份和地区的数据存在缺失。另外,不同指标的数据在数量级上的级差有时也较大。为此,课题组对收集到的年度数据分别进行了预处理,主要包括无量纲化、消除季节性因素以及剔除非常规数据等。

(四)景气指数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根据各类指数指标的特性,先基于扩散指数及合成指数的方法分别计算出各分类指数。具体计算过程中,使用时差相关分析法、K-L信息量法等并结合咨询专家意见,分别确定了各分类指数的先行指标(流动资产、资本、存货、企业数量等)、一致指标(总资产、产值、利税、费用等)和滞后指标(固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从业员人数等),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求算出先行指标组、一致指标组和滞后指标组各分类指标的权重,再确定各大类指标的权重,最后进行加权计算,合成得到中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该指数采用纯正数形式表示,取值范围在0至200之间。为了进行不同区域的横向比较,以相应年份各地区工业总产值为权重分别计算得到各年度区域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的加权平均指数,并与各地区历年平均指数进行纵向比较分析。

三、中国省际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波动趋势分析

通过确立宏观和微观、官方统计和非官方调研相结合的景气指数评价方法,选取各年度统计数据、上市中小企业财务数据及景气监测问卷调查数据等,采用合成指数法计算出各年度中国大陆31个省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并进行研究。纵观近7年来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波动趋势及不同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的景气动态,全国平均景气指数图明显呈现出波峰波谷状况(图1)。

(一)第一景气区间(2011—2013):“四贵三难”“双链风险”与中小微企业解困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向全球各地不断扩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也受到严重冲击,诸多新老问题集中爆发。2010—2011年我国中小微企业遭遇空前的“四贵三难”(用工贵、用料贵、融资贵、费用贵,订单难、转型难、生存难)问题,亏损、停产和半停产企业增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2]。特别在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因资金链、担保链“双链”风险传染及断裂引发了较大规模的中小私企老板“跑路潮”,从而影响并导致2011年全国中小企业景气低靡不振[3]。为了精准实施帮扶政策,2011年国务院及相关职能部门密集出台了《“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方案》《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及《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关乎中小企业中长期发展和应急配套的政策文件。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同时,中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同时完善金融监管。2012—2013年,通过中央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应急举措的实施,有序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国中小企业平均景气指数明显提升,并连续两年保持高位运行[4]。从第一景气区间省际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分布状况来看,区域差异较大。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等省份的指数排名靠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我国中小企业最具活力的区域。

(二)第二景气区间(2013—2015):“减税减负”“双创”与“专精特新”发展

2013—2014年,中国中小企业面临国际市场低迷、国内经济减速下行等诸多不利因素。另据课题组调查,2014年人工成本出现刚性上升,职工工资平均增长高达20%以上,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高达15%,中小企业承担的各类税费科目最多可达30多种。受多方面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中小企业发展景气总体回落,2014年全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平均指数为81.81,同比下降7.4%[5]。为此,国家进一步加大中小微企业帮扶力度,相关部委密集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0多项重要政策措施,中央财政安排了150亿元重点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缓解了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

从第二景气区间省际指数分布上看,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四省景气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指数,这些省份的工业中小企业景气及上市企业景气指数相对较高,但企业家信心恢复缓慢。随着我国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有序推进,以及国家有关“开发大西北”、建设“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以及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广大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日趋改善,景气指数稳步提升。2015年全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平均指数触底回升,达到本景气区间最高水准[6]。

2)给予研究组患者正畸治疗,在进行治疗前,牙科医生要告知患者相关的正畸治疗知识,以及其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首先对患者所有的牙齿都要进行清洁牙周清洁工作,将存在的不良修复体进行拆除,除此之外,还要对患者的颞颌关节、牙槽骨以及上下颌骨等进行检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治疗[2]。若是患者属于安氏类疾病,医生则要给予患者直丝弓矫正技术,对错颌畸形中的特殊状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调整,对于缺牙以及牙齿散在间隙的患者,要将患者的集体情况进行结合来调整牙齿的位置,解决缺牙间隙以及散在间隙的问题,保证牙齿的排列整体,保证患者牙齿的良好咀嚼功能[3]。

(三)第三景气区间(2015—2017):“三去一降一补”“互联网+”与“新常态”发展

在该景气波动区间,全国中小企业总体上经历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景气低谷期(2015—2016)及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的景气回升期(2016—2017)。2015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新阶段。国家从2016年开始大力实施以“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中小企业从数量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在此背景下,2015—2016年,宏观经济企稳信号微弱,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回落,综合景气出现较大回落。2016年全国中小企业平均景气指数从2015年的87.65回落到77.20,再次跌至近五年来最低谷[7]。

2016—2017年,基于智能制造“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加速中小企业优胜劣汰。特别是工信部发布实施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互联网+创新”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新注册中小企业数量激增。特别是中西部各省份企业数量增速较快。从行业分布看,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中西部地区基建、制造等实业快速发展[8]。各地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智能制造产业链,推动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在此背景下,2017年全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探底回升。江苏、广东、浙江三省以雄厚的中小工业先进制造实力和综合创新优势领跑全国中小实体经济的发展;山东、河南、福建、四川、天津、江西等省的中小企业景气动态总体保持平稳。河北省受雄安新区新设拉动,陕西、新疆、青海、宁夏等受“一带一路”概念股等拉动,景气排名同比均有明显上升。

四、主要研究发现

(一)理论创新

一是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的理论体系及评估方法,确立了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监测体系。课题组通过确立宏观和微观、官方统计和非官方调研相结合的景气指数评价方法,收集选取中小企业统计数据、上市企业财务数据以及企业景气监测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扩散指数法—合成指数法,每年计算出中国大陆31个省份、七大地区及16个主要城市的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系统分析了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总体发展及不同区域发展的动态趋势及特征,这些基础研究填补了我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短板[9]。二是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中小企业景气指数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实证研究显示,中小企业景气指数与GDP、税收、进出口及就业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3]。三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中小企业景气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研究发现区域经济结构通过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及所有制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与中小企业景气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10]。这些阶段性成果对于区域中小企业景气提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趋势特征

一是全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保持在合理区间波动,中小企业发展基本面良好。近七年来全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平均保持在80以上,尽管绝对平均指数尚处于100以下的微弱景气水准,但考虑到宏观经济增速减缓、转型升级持续深入、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等关键影响因素,课题组评价认为,近七年全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保持在相对合理的区间波动,客观反映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总体企稳向好的态势。随着商事制度改革、大规模减税减负、强力推进“双创”及“专精特新”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实施的累积效应逐渐释放,全国各地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逐年改善,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中小上市企业持续扩容,中小企业发展基本面良好。 二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催生中小企业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中小企业参与智能制造产业链及精准营销网络,成为配套支撑大企业生产、加快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粘合剂。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创意前端和商业化后端催生众多新型业态,在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领域成为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及增值服务的“小巨人”和“隐形冠军”,其中部分中小企业成长为行业“独角兽”。三是“共享经济”盘活存量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创新创业成长机会。“共享经济”利用现代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共享金融、技术、人才、设备、生产能力及公共资源,助推中小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取成长资源和核心能力,为中小企业识别新的创业创新机会、实现持续快速成长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四是“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中小企业通过同大企业合作的方式一起走出去,借助新型国际区域合作平台的建设,以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的方式开辟新的市场,拓展了中小企业的国际成长空间。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中小企业发展进入提质增效“新常态”。随着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落地,中小企业进入从数量扩张向质量发展的“新常态”时代。依赖低廉劳动力及低价优势等要素驱动已难以实现持续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加快规模、组织、产品结构的优化,已逐渐成为中小企业内涵式发展的“新常态”。

(三)突出问题

一是市场需求不足和要素成本上升使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与利润空间“两头”受压。小型企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长期在50%荣枯线以下,小企业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长期走低,显示中小企业市场需求总体不足。同时,用地、用工、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直接挤压了中小企业利润空间。特别是金融“脱实向虚”严重影响中小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全国景气指数由东向西分层递减,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很突出。历年研究报告显示,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活跃,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尽管与五年前相比区域差异有所缓和,但2017年度全国省际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最高的江苏与最低的青海相差仍近4倍。此外,七大地区中只有华东地区超过全国平均指数,其他多数地区在平均值以下。三是中小企业提质增效任务艰巨,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人员缺乏长期有效的人才激励与培养制度,很难招留高端管理及技术创新人才,加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不利于技术积累与创新发展。大部分中小企业产品定位低端,因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产高利低、生产集中度低、结构雷同,转型升级困难重重。四是“工匠精神”普遍不足,“专精特新”企业行业分布较窄。中国中小企业“作坊式”“短期经营行为”等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低技术、欠熟练、流动性大的外来务工者成为一线主力,缺乏“工匠精神”培育和传承的企业土壤。同时,“专精特新”企业行业分布多集中在产业链高端,也阻碍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传承与提升。五是政策实施效果尚未充分显现,企业获得感不充分、不均衡。研究报告显示,不少企业反映政策名目多但企业获得的实惠少。企业仍未彻底“松绑”,仍保留有大量行政事业性、经营服务性等收费项目,阻碍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没有根本消除。

五、研究展望

一是研究金融“脱虚向实”支持民营中小实体经济做强做大。深入研究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结构优化模式及实施路径,引导金融机构把资金重点投向民营中小微企业,从根本上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及融资贵问题。进一步研究防范区域性、行业性系统风险管控机制,特别关注防范企业资金链、担保链断裂风险,切实保障促进中小实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研究通过“提质增效”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动力与能力。深入研究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经验,探索新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全面转向“提素质、控成本、拓市场”的方式步骤及路径选择。研究制订中小企业“专新特精”培育计划,培养现代中小企业家精神,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做强传统产业、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科技型服务业;通过降成本、补短板提升中小企业精益化管理水平;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中小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应用和推广,逐步实现由低端定位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三是研究分类化解产能过剩压力,推动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深入研究行业景气,强化差别化支持,促进产能过剩行业转型升级;研究“僵尸企业”的市场监管方式,防止已被淘汰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推动民营中小企业生产方式和主体经营全面升级。

四是研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增强中小微企业获得感。研究评价政策实施绩效,破解政企信息不对称难题,打掉中小实体经济振兴的“拦路虎”,助推中小企业轻装精装上阵。

五是研究健全中小微企业运行监测体系并持续展开景气预警。研究建立全国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工作机制和信息体系,及时发布中小企业景气动态、政策解读、案例分析及风险防范和预警提示等专题信息;引进中小企业诊断制度,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特别关注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持续为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决策参考。

猜你喜欢
景气研究企业
下半年黄羽鸡或迎景气周期
企业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企业
企业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2018年2月中轻景气指数为8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