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海娟, 王雅楠
(1. 太原工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山西 太原 030008; 2.山西大学 音乐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政治价值观是主体在政治立场、 政治价值判断等方面所持有的内在尺度。[1]78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上讲, 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 政治觉悟、 文化素养。 可见, 大学生的政治觉悟、 政治价值观至关重要, 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系到高校的稳定、 祖国的未来。
自1959年以来一年一度的“两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在社会各界中备受关注。 “两会”的内容、 程序和每一个细节, 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两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 大学生对待“两会”的态度如何, 以及如何通过“两会”等重大事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课题。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问卷以单选题为主, 有少量多项选择题。 调查范围为太原工业学院和山西大学的部分大学生, 调查大学生涵盖不同的专业、 不同的年级, 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82份。
本次调查设计了“您对2017年‘两会’的关注情况”一题, 调查结果显示: 39.5%的大学生选择“非常关注”, 31.4%的大学生选择“比较关注”, 关注率达70.9%。 关于“您对‘两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窗口的认识”的调查, 44.8%的大学生选择“非常赞成”, 24.3%的大学生选择“基本赞成”, 赞成率达69.1%。 关于“您对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认识”的调查, 38.7%和26.7%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非常赞成”和“比较赞成”, 赞成率达65.4%。通过以上数据可知, 大学生对“两会”关注度较高, 大多数大学生认同“两会”制度可以有效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 有效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认同“两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大学生由课堂的理论认知到现实生活的理论认同, 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重大事件起着桥梁的作用, 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这个过程的实现说明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路线、 方针、 政策由认知上升为认同, 这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政治情感是个体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体验和感受, 表现出对政治客体的喜好或厌恶的情绪或情感。[2]政治情感是政治参与、 政治行为的基础, 是政治认同的升华。 政治主体表现为欢欣鼓舞的情感, 会对主流政治价值观产生认同、 强化, 如果产生厌恶的情感, 则不利于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在调查中, 大学生对“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代表们共商国事”表现出很大的热情, 41.4%的大学生感到“激动振奋”, 26.7%的大学生感到“自豪期待”, 持积极态度和看法的大学生达到68.1%。 关于“您对‘两会’的哪些议题更感兴趣”的调查(限选两项), 大学生对“住房” “就业”的选择分别占到被调查人数的55.7%、 70.9%, 对“民法总则”“中国经济”“环境”等一系列议题也比较关注,分别是10.9%、 16.5%、 21.7%。这说明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发展, 关心相关领域的改革, 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和信心。 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 这种情感使政治方向更加坚定。
调查关于“中国的民主制度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更民主”的问题中 ,赞同率达76.4%。 关于“中国的民主制度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的调查, 大学生的赞同率达到78.0%。 关于“您是否愿意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体参与‘两会’” 的调查中, 42.9%的大学生选择“非常愿意”, 20.4%的大学生选择“基本愿意”, 愿意参与“两会”的大学生占到总人数的63.3%。 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坚定, 政治参与趋于主动。 “两会”实质上是一个利益表达的平台, 大学生愿意通过“两会”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及观点看法, 这说明大学生对“两会”制度的认同和信赖, 反映出大学生已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而且已经成为或者准备成为民主的“参与者”。
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对“2017‘两会’的关注情况”的调查, 19.9%的大学生选择“基本不关注”, 9.2%的大学生选择“完全不关注”, “不关注”的大学生占到总人数的29.1%。 对“‘两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窗口的认识”的调查, 5.5%的大学生和2.1%的大学生分别选择“基本不赞成”和“完全不赞成”, 还有23.3%的大学生选择“没兴趣”。 关于“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认识”的调查, 2.4%的大学生和1.0%的大学生分别选择“基本不赞成”和“完全不赞成”, 还有31.2%的大学生选择“没兴趣”。 这反映出中国高校部分大学生政治认知能力薄弱, 政治意识不强, 政治态度冷漠, 不关注或不能科学地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 重大问题, 这种政治冷漠不仅会影响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适应性, 也会妨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关于对“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代表们共商国事的感受”的调查, 4.5%的大学生选择“形式主义”, 5.2%的大学生选择“说不清”, 22.3%的大学生选择“没兴趣”。 关于“对‘两会’的哪些议题更感兴趣”的调查(限选两项), 70.9%的大学生选择“就业”领域, 55.7% 的大学生选择“住房”领域, 大学生对于“医疗”“教育”“反腐”“民法”关注比例相对较低, 分别是8.9%、 5.2%、 9.9%、 10.9%。 结果显示, 大学生更关心与自身利益、 眼前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 而对其他领域、 其他方面的议题关注度较低。 一方面, 因为大学生的时间、 精力没有得到合理分配, 另一方面, 也说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仍待提高。
调查关于“中国的民主制度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更民主”的问题中, 有12.8%的大学生选择“完全不赞成”, 10.2%的大学生选择“基本不赞成”, 0.5%的大学生选择“说不清”。 关于“中国的民主制度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的调查, 14.1%的大学生选择“完全不赞成”, 1.0%的大学生选择“基本不赞成”, 6.8% 的大学生选择“说不清”。 关于“您是否愿意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体参与‘两会’” 的调查中, 6.0% 的大学生选择“基本不愿意”, 4.2%的大学生选择“完全不愿意”, 26.4%的大学生选择“没兴趣”。这表明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 渗透, 大学生的政治立场表现出多元、 多层次的态势。 尽管大多数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与社会主流思想保持一致, 但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认识不足、 缺乏信心, 对西方文化和制度产生亲近感和信赖。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的教育引导。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中各种事件、 活动等方面的认知、 判断和评价。[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政治认知、 政治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讲解中国的制度、 决策, 使大学生认知党和政府的路线、 方针、 政策, 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重大事件, 把个人成长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在课程教学与改革中, 我们应该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强重大事件的引入, 使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更形象具体; 在教学方法方面加强对重大事件的讨论、 探究、 评价, 使大学生政治认知和现实感受建立起联系, 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 方针、 政策的政治认知和认同, 为培养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良好的校园文化, 不仅可以加深大学生对重大事件的认知, 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政治情感。 高校通过网站、 微信平台、 广播、 论坛、 板报等媒介, 对重大事件进行宣传和解读, 可以使大学生及时地了解和思考重大事件的进展和影响, 从而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内涵和精神。 通过讲座、 报告、 演讲等第二课堂活动, 大学生可以了解重大事件的动态、 发表政治言论、 交流政治观点。 总之, 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方针政策、 重大决策的理解和认知, 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解度和政治认同度, 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坚定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 是公民当家作主的体现。[4]首先, 高校要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和活动, 如组织大学生干部选举, 组织大学生参与校务管理, 通过政治投票与选举、 发表政治言论等方式, 引导大学生感受并参与政治生活, 学习政治知识和各种政治行为规范, 提高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意识与能力。 其次, 要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社会面, 加强课内外的社会实践, 加强与地方单位、 部门的沟通联系, 在规定允许的范围内组织大学生旁听、 旁观单位或部门履行国家政治职能的过程, 使大学生对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产生更为直接、 深刻的认知,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计民生, 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兴趣和能力。
当今社会, 各个领域、 各类重大事件层出不穷, 它们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把重大事件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 科学分析, 合理引导, 使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1] 黄希庭.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 李忠军. 大学生政治心理与政治价值观教育[J]. 思想政治研究, 2008(3): 31-34.
[3] 涂序堂. 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1): 32-35.
[4] 李木柳, 叶莉英.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内涵及教育引导[J]. 高教论坛, 2014(5):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