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类言外构式的转喻操作

2018-01-17 01:17李秀娟
关键词:规约听者构式

李秀娟, 董 艳

(太原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自20世纪问世以来就引起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语言的间接性体现为句子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非直接关系。 Searle将间接言语行为下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如“Can you + VP?” “Will you + VP?”等句式规约性地表达指令意图)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在日常交际中, 听话人是如何领会说话人的间接意图的呢?语用学家们尝试运用习语论[1]125-127、 推理论[2]59-82、 语用级差[3]123-127或者语用行为[4]206-235来解释间接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 但这些理论均未给出满意的解释。

近年来, 也有不少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言语行为。 Thornberg & Panther 提出运用场景理论来研究言语行为, 认为“转喻场景中的任何一个成分都可以转喻地代替整个转喻场景或转喻场景的核心成分”[5]205-219。 转喻场景理论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理解间接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 然而, 它并未对不同类型间接言语行为的规约性程度为何不同给予解释, 而且未谈及转喻推理也受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鉴于此, 转喻场景必须加以细化, 将各类不同转喻场景拓展为言外ICM, 进而拥有更强的解释力。[6]

本研究尝试运用言外ICM理论来解释如下内容: ①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与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 而是呈连续统分布, 有原型性特征; ②间接言语行为的生成和理解依赖转喻机制, 并受社会文化等语用因素的影响。

1 言外ICM理论

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是一种认知模型的集合, 是“特定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 统一的、 理想化的理解”, 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 整合的完形结构”[7]68。 言外ICM理论[8]根植于ICM理念, 发展了场景理论, 将言语行为视为各种语义和语用参数的集合, 这些参数通过相互协作, 实现转喻操作, 进而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 该理论主张无论何种言语行为类型均包含本体和结构两部分。 本体即实施某种言语行为所包含的语义和语用因素, 而结构则为本体内各个属性的互动特征以及社会交际中的语用原则。 言外ICM理论属于高层情景转喻模型, 是由许多低层情景转喻所共有的概念而获得的高层类理想化认知模型。[9]

1.1 本体

言外ICM理论本体中包含实施某种言语行为的语用参数: ①实施类型: 句中谓词所指向的实施某种言语行为的主体; ②行为时间: 句中谓词所指示的动作发生在过去、 现在或者将来; ③听话者的能力: 听话者有无能力去实施某种动作或者行为; ④听话者的意愿: 听话者实施谓词所指示动作的意愿程度; ⑤说话者的意愿: 说话者希望谓词所指示行为发生的意愿程度; ⑥损/益: 谓词所指示的动作对听话人或者说话人利益的损或惠程度如何; ⑦选择性: 听话人是否会选择实施某行为动作; ⑧缓和程度: 说话人所涉及行为的强加程度; ⑨权力: 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相对权利; ⑩社会距离: 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社会距离的大小。[6]

以上十种语用参数构成言外ICM理论的本体部分(如图 1 所示)。 在不同语境中, 语用参数不同的激活程度则决定不同的言语行为类型。 例如: 请求与建议类言语行为共享实施类型、 说话者的意愿、 行为时间、 听话人的能力等语用参数, 但这两类言语行为类型的本质区别在于损益程度的不同激活, 即请求类言语行为惠及说者而损及听者; 而建议类言语行为则重点表现为惠及听者而损及言者。

图 1 言外ICM理论的本体与结构[10]139

再者, 该理论也可以解决习语论所无法解释的问题, 即为什么“Can you VP?”除了可以理解为间接请求, 也可以做字面意义来理解, 表示提出询问某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 例如:“Can you play the piano?”在不考虑语境的条件下, 其激活言外ICM理论语用参数中的实施类型和听话者能力这两个语用参数, 无法区分其为间接请求或者询问。 如果“Can you play the piano for me?”除激活间接请求和询问共享的语用参数外, 损/益这个指示间接请求的核心参数也被激活, 这些语用参数便共同转喻请求类言语行为。

1.2 结构

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 并不仅仅局限于言外ICM理论本体中的这些语用参数, 还应考虑不同参数之间的互动以及社会文化等规约对这些参数的影响。 所以, 言外ICM理论中的结构是对参数互动规则以及社会规约的进一步阐释, 含内部规约、 线索性外部规约以及非线索性外部规约(如图 1 所示)。

不同言语行为会激活不同的语义语用参数, 但即使激活相同的语义语用参数, 其激活程度也可能不同。 在不同的语境中, 言者会调整不同参数的等级以更好地实现其交际目的。 Pérez Hernández指出建议类言语行为的内层规约为: ①与言者的社会距离越大, 听者选择接受建议的可能性越低; ②言者的社会权利越大, 实施建议的缓和程度越高; ③听者实施行为的意愿程度越低, 为避免威胁面子, 建议的缓和程度要更高; ④听者比言者的社会权利高时, 言者提出建议的和缓程度要更高; ⑤在正式的场合或言者与听者的社会距离更远时, 建议的和缓程度要更高。[8]248

以上五种因素体现了建议类言语行为语用因素的互动。 因为建议类言语行为与其他言语行为的区别性特征是: 听者既是行为实施者, 也是行为受益者, 所以听者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不受言者的权力或礼貌原则因素影响, 听者有权利去决定自己是否实施言者所建议的行为, 并且需要自己去承担行为的后果。 除此之外, 言者实施建议类言语行为还涉及第二层规约因素, 即线索性外部规约因素, 体现了建议类言语行为的语用因素与言者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互相影响。 Ruiz de Mendoza & Baicchi发展了损益认知模型(Cost-benefit cognitive model)[11]95-128, 该模型中的各种言语行为的规约属于人们基于体验所形成的世界知识的一部分。 损益认知模型中所体现出建议类言语行为的规约为: 如果言者认为某一潜在行为对听者有益, 那么言者应该对听者明示这种行为。 基于该模型, 笔者总结出建议类言语行为线索性外层规约因素: ①如果听者处于不利情境中, 根据损益认知模型, 言者应明示能帮助听者改善不利情境的行为; ②如果听者处于不利情境中, 根据损益认知模型, 言者应明示能帮助听者改善不利情境行为的益处。 非线索性外层规约因素: ①听者根据言者所描述的行为或情境, 并结合自己的世界知识, 推断出实施某一行为的后果, 并决定是否改变或终止实施该行为; ②听者根据言者所描述的行为或情境的优点, 并结合自己的世界知识, 推断出实施某一行为的益处, 并决定是否实施该行为。

2 建议类言外构式的转喻操作

2.1 建议类言外构式

世界上语言主要包含三种句型, 即陈述句、 疑问句和祈使句。 陈述句表达陈述或阐释, 疑问句表达询问, 而祈使句表达命令或请求。 当句型与所表达的语力相匹配时, 属于直接言语行为, 反之, 则为间接言语行为。 句型与其功能的这种简单对应忽略了人际交流中表达多为间接式, 并且存在很多句子形式与实际功能无法匹配的情况。

Risselada基于LFH(Literal Force Hypothesis)提出了弱式LFH, 认为句子形式与语力间的关系为: 陈述句表达一个命题; 疑问句表达一个相对开放的命题; 祈使句则表达实现命题的内容。[11]71这样, 每一类句型结构就可以表达丰富多样的语力, 所谓的间接与非间接, 规约与非规约之间也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 建议类言语行为不仅仅只有“I advise you VP.”这样的陈述句式, 还可以用疑问句式“Why don’t you VP?”或祈使句式“Consider VP.”来表达。

Goldberg将构式定义为“任何语言构型只要在形式或功能的某个方面不能从其组成部分, 或不能从其他已存构式中严格预测出来, 就可被视为构式”[12]5。 该定义修正了Goldberg对构式“不可预测性”[13]的阐释, 也就是说, 一些表达式即使能通过形式预测出其意义和功能, 但只要使用频率够高, 也可将其称之为构式。 表达建议的结构很多, 其中“I advise you VP”这个结构中因含有“advise”这个表达建议的词, 其意义和功能一目了然, 但因其使用频率极高, 而且实施建议类的言外形为, 故将其称之为建议类言外构式。 简言之, 建议类言外构式是指从形式上由某一特定的句型结构与词汇组成, 来表达具有建议类语义和语用属性的言语行为的构式。

建议类言外构式按照句式来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陈述句式

I advise you VP.

You can VP.

You need VP.

You had better VP.

It is a good idea to VP.

If I were you, I would VP.

2.1.2 疑问句式

Why don’t you VP?

Why not VP?

How about VP?

2.1.3 祈使句式

Consider VP.

Think about VP.

2.2 建议类言外构式的转喻操作

Thornberg & Panther提出的行为脚本理论将言语行为分为不同的阶段, 语言表达所涉及脚本的某个阶段就会转喻激活整个脚本, 从而实施脚本所承载的言语行为, 故而称之为言语行为转喻。[5]205-219言外ICM理论细化了转喻场景, 将实施言语行为相应的语义和语用因素考虑在内。 语言表达式会转喻激活ICM中不同的参数, 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间接程度和规约程度。 本文以建议类言语行为为例, 对部分建议类言外构式如何给予转喻操作进行阐释。 文中例子均选自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简称COCA)。

2.2.1 I advise you VP

例 1 Well, I advise you to call his office directly.

这是表达建议最为直接的结构, 因为在这个句子中有明显的表达建议的施为动词“advise”, 从而直接激活了建议类言语行为的属性。 使用该构式时, 表达建议的语势很强, 当与听者的社会距离较远时, 可以采用一些缓和方式, 如使用话语标记语“well”。

2.2.2 You can VP

例 2 If it is too warm, the thing you can do is to take off a piece of clothing.

该构式中“you”和“can”分别转喻激活言外ICM中实施类型、 听者的能力两个语用语义因素, 可表达请求、 建议、 命令等言语行为。 但结合具体语境, “the thing”激活ICM理论中的损益参数, 即听者为受益者。 因请求、 命令等言语行为听者并非受益者, 故而排除。 同时, 根据线索性建议外层规约去进行推理, “you can take off a piece of clothing”对于听者而言, 改善了其不利处境“too warm”, 所以该句子同时也转喻激活线索性外层规约。 间接性程度较低。

2.2.3 You need VP

例 3 I mean, well, you need to sleep a little. I’m worried you’ll end up sick.

该构式中“you”和“need”转喻激活实施类型以及听者需求这两个参数。 “need”所表达的需求是惠是损, 需根据具体语境考虑内、 外规约因素。 例3句中“sleep a little”明显惠及听者, 同时“I’m worried …”指示言者明示听者其所处不利情境的后果以及改变方法。 同时“well”所激活的内部规约因素表明指示建议的缓和程度高。

2.2.4 You had better VP

例 4 You had better finish your turkey early.

该构式中“you”和“had better”转喻激活实施类型以及损益这两个参数。 “had better”表明言者相信所提出的行为, 即“finish your turkey early”, 是能帮助听者改变不利处境的行为, 比如“the turkey will soon go bad”。 可见, “had better”转喻激活建议言语行为的核心参数——损益, 故此构式间接程度低, 属于直接建议。

2.2.5 It’s a good idea to VP

例 5 It is a good idea to occasionally remove it and expose die equipment to fresh air and sunlight.

该构式中“a good idea”转喻激活建议类言语行为的核心参数——损益, 也就是说, 言者明示“remove it”和“expose die equipment to fresh air and sunlight”这样的行为对听者有益。 该构式间接程度低, 属于直接建议。

2.2.6 If I were you, I would VP

例 6 If I were you, I would go and have a word with Saint Kentigern.

从形式上看, 该构式未能激活建议类言外ICM理论本体中的任何语用语义参数。 该结构未明示对听者的益处, 但仍然可以被理解为建议。 在这种情况下, 听者需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去推理言者所言及的行为对自己是否有益。 “If I were you”这个结构明示出言者自己愿意去做并会受益的行为, 即“go and have a word with Saint Kentigern”。 听者根据言者所述, 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理解, 认为言者是希望自己也去实施同一行为并可能会受益。 这个推理过程激活建议类言外ICM理论的非线索性外层规约。 间接程度高。

2.2.7 Why don’t you VP?/Why not VP?/How about VP?

这三个结构均属于疑问句形式。 弱式LFH认为疑问句表达开放性的命题, 这样给予听者更高程度的选择性。 该结构明示对听者有益的行为, 并询问不去实施这种行为的原因, 实际上认为没有原因不去做, 所以该结构表达的意义是在劝说听者实施某种对其有益的行为, 激活言外ICM理论的提示性外层规约, 即在听者处于不利境地时, 明示某种对其有益的行为。 间接程度较高。

2.2.8 Consider/Think about VP

例 7 If your motivation level starts to decline, consider getting a workout partner, or join a walking or running group.

例 8 If your rims are worn, think about buying ceramic rims.

两种构式均为祈使句形式, 但“consider”和“think about”两个词引出能帮助听者改善其现状的行为或动作。 两个例句中“if”句型明示听者所处的不利境地, 即“your motivation level starts to decline”, 根据言外ICM理论的提示性外层规约, 言者明示能帮助听者摆脱不利境地的行为或动作, 即“get a workout partner”和“buy ceramic rims”。 该构式激活外层规约, 间接程度较高。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 不同构式根据其激活参数以及分布的不同, 间接程度也不尽相同。 激活建议类核心参数并且分布趋向于内层, 间接性低, 反之, 间接性高。 以上构式间接程度总结如表 1 所示。

表 1 不同构式的间接程度

另外, 不同的语用语义参数的激活也会影响形式上略有差异但隶属于同一构式的规约程度。 以“Why don’t you VP?”为例, 该构式虽为疑问形式, 但多用来表示规约性建议类言语行为。

例 9 Why don’t you want to see your mother?

例 10 Why don’t you get discouraged?

例 11 Why don’t you stop it?

例 12 Why don’t you just stop it?

例 13 If it’s making you so miserable, why don’t you just stop it?

以上五个句子均属于“Why don’t you VP?”构式, 从形式上来看, 均转喻激活言外ICM理论中的实施类型。 例9句和例10句中的谓词 “want to see”和“get discouraged”均不表示能帮助听者改善消极境遇或对听者带来益处的行为, 未能激活表示建议类言语行为的核心参数, 所以不表达建议。 例11 句中谓词为“stop”, 在无语境和其他参数激活的状态下, 既可以表达疑问, 也可以表达建议。 例12句中谓词前附加缓和项“just”, 转喻激活缓和程度参数, 可以表达建议。 因未激活建议类言语行为的核心参数, 也可以表达疑问或者指令, 但其规约性程度高于例11句。 例13句在构式前添加了“If it’s making you so miserable”, 表示听者处于消极境地, 言者明示能让听者摆脱消极境地的行为, 即“stop it”。 这个句子激活了建议类言语行为的核心参数, 所以表达建议语力的规约性程度最高。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言语行为的间接程度和规约程度与某一构式所激活的参数数量以及分布有很大关系。 激活参数越多, 越接近核心区域, 间接程度低, 规约性高; 激活参数越少, 越靠近外层规约, 间接程度高, 规约性低。

3 结 语

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 探究建议类言语行为的转喻操作机制, 这样将以前言语行为研究中忽视的语用语义因素和社会文化规约因素考虑进来, 拓展了言语行为的研究思路。 言外ICM理论属于高层转喻, 目前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甚少, 汉语中的建议类言语行为的认知转喻操作有何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对实施建议类言语行为的影响如何, 都是下一步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1]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 Searle J. Indirect speech acts[G]∥In Cole &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Speech Acts. N.Y.: Academic Press, 1975.

[3]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4] Mey J L.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 Thornburg L, Panther K U. Speech act metonymies[G]∥In Liebert, W.-A., Redeker, G. & Waugh, L. (Eds.) Discourse and Perspectiv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7.

[6] 张辉. 从转喻场景到语用参数和言外ICM[J]. 外语学刊, 2007(4): 32-38.

[7]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9] 陈香兰. 高层转喻研究[J]. 外语教学, 2008(6): 14-18.

[10] Risselada R. Imperatives and Other Directives in Latin: A Study in the Pragmatics of a Death Language[M]. Amsterdam: Gieben Publisher, 1993.

[11] Ruiz de Mendoza, F.J. & Baicchi, A. Illocutionary constructions: Cognitive motivation and linguistic realization[G]∥In Kecskes, I. & Horn, L. (eds.) Explorations in Pragmatics: Linguistic, Cognitive, and Intercultural Aspects.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7.

[12] 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3] 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5.

猜你喜欢
规约听者构式
传统自然资源保护规约的民俗控制机制及其现实意义
劳工(外二首)
构式理论与韩国语“?”句式教学
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支持容错的高性能规约框架
口译语体的顺应性研究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无人值班变电站保护信号复归方式的改进
基于改进LLL规约的MIMO系统解码算法*
汉语口语常用构式哈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