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道德推脱与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关系研究

2018-01-17 01:44杨继平
关键词:道德行为体育运动维度

马 虹, 杨继平

(1. 太原师范学院 教育系, 山西 晋中 030619; 2. 山西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0 引 言

中国现代社会、 经济的飞速发展, 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但与此同时, 人们似乎忽略了传统的道德观念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和新的冲击。 许多不道德行为的出现不禁使人们开始思考,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

近年来, 学者们在不断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 道德推脱, 作为人的一种内在认知倾向, 在解释人们实施了不道德行为后却没有明显愧疚感的原因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道德推脱(Moral disengagement), 也称道德脱离, 是Bandura等人[1]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提出的概念。 它是一套互相联系的认知机制, 包括三个层次八种策略, 分别是“道德辩护” “委婉标签” “有利比较”; “责任分散” “责任转移” “结果扭曲”; “非人化”和“责备归因”。 这三个层次的策略分别旨在通过行为重建、 掩盖或扭曲不良后果和降低对受害者的认同来分离个体的行为与内在价值观, 以使他们在实施了不道德行为后减少良心上的自我制裁。[2]Boardley和Kavussanu[3]首次将道德推脱研究引入了体育领域, 他们将“道德辩护”和“委婉标签”合并成了“行为重构”维度, 将“责任转移”和“责任分散”合并成了“免责任化”维度, 形成了一个测量运动道德推脱的六维度模型。

在崇尚健康全民健身的当下, 体育领域层出不穷的伤害性丑闻却一直让人们困扰。 于是, 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在运动中表现出的行为。 国外的研究者基于社会认知理论, 将个体在运动中产生的故意伤害他人或使他人不利的自发性行为定义为运动反社会行为。[4]然而, 这一概念在表达个体的行为动机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鉴于体育运动中常常出现的诸如虚报年龄、 故意伤害对手等现象本质上属于一种非道德行为, 本研究参考国内学者关莉和梁殿乙的观点[5], 将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界定为个体在运动中为了自身或球队的利益, 做出的违背社会道德规范, 违背竞赛规则规定, 对自身、 他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行为的总称。

在运动道德推脱的研究领域, 国外的研究大多发现运动中的道德推脱会对运动反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6-8]在国内, 运动道德推脱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9], 测量工具也大多沿用国外的范式。 例如: 祝大鹏和李爱玲的研究[10]发现, 运动员的运动道德推脱对他们在比赛中的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且这一过程受到道德认同的调节。 王栋和陈作松[9]以国外的研究为基础, 编制了我国运动员的运动道德推脱量表, 并发现运动道德推脱能够显著预测我国运动员的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以专业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程度不高。 此外, 目前的研究大多采用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定义, 未能完全涵盖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 基于此, 本研究将以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为被试, 探讨运动道德推脱与体育运动中非道德行为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山西省内选取了六所设有体育学院的高校, 以366名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问卷366份, 回收有效问卷309份, 样本有效率为84.43%。 其中, 男生200人, 女生109人; 大一学生132人, 大二学生93人, 大三学生74人, 大四学生10人。

1.2 研究工具

1.2.1 运动道德推脱量表

本研究采用Boadley和Kavussanu编制的32条目的《运动道德推脱量表》(MDSS)为研究工具。[3]该量表共有32个题项, 分为六个维度, 分别是“行为重构” “有利比较” “免责任化” “结果曲解” “非人化”和“责备归因”。 量表采用李克特七点评分法, “1”~“7”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道德推脱水平越高。 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927。

1.2.2 体育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问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体育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问卷, 考察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实施非道德行为的情况。 问卷编制初期, 随机选取了50名体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 采用访谈法调查他们眼中最常见的体育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 得出了13条目的非道德行为问卷。 之后, 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 并邀请三位体育专业教授采用专家评定法对问卷进行内容效度检验。 最后删除三个不符合要求的条目, 形成了十条目的非道德行为问卷。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法, “1”~“5”分别表示“没有” “很少” “偶尔” “经常”和“总是”, 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越多。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6。

1.3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道德推脱与非道德行为的描述统计

通过对道德推脱和非道德行为进行描述统计(详见表 1)可知, 在运动道德推脱的得分上, 性别的主效应(F=4.93,p<0.05)显著, 年级的主效应以及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具体而言, 男生的道德推脱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的(M男=3.51,SD男=1.01,M女=2.92,SD女=0.99,t=4.93,p<0.001)。 此外,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 道德推脱六个维度的得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3.32,p<0.01); 事后检验的结果表明, “行为重构” “非人化” “责备归因”和“免责任化”是大学生在运动道德推脱中采用较多的策略, 而“有利比较”和“结果曲解”则较少采用。

表 1 运动道德推脱与体育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的描述统计

在非道德行为的得分上, 年级的主效应(F=2.95,p<0.05)以及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F=2.67,p<0.05)显著, 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 具体而言, 男生的非道德行为得分在四个年级间没有显著差异(F=0.89,p=0.45), 而大三年级女生的非道德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年级(F=4.17,p<0.01)的。 进一步分析可知(详见图 1), 在大一(t=3.23,p<0.01)和大二(t=3.81,p<0.001)年级, 男生的非道德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的; 而在大三(t=-0.15,p=0.88)和大四(t=-1.12,p=0.30)年级, 非道德行为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图 1 不同性别、 年级的大学生非道德行为得分情况

2.2 道德推脱与非道德行为的关系

2.2.1 道德推脱与非道德行为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道德推脱及其各维度与非道德行为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详见表 2)可知, 道德推脱及其各维度与非道德行为之间的相关均显著, 表明道德推脱和非道德行为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2.2.2 道德推脱对非道德行为的回归分析

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 道德推脱与非道德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49,p<0.01), 因此采用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关系。 首先, 以性别和年级为控制变量, 并对其进行虚无编码。 其次, 以道德推脱的总分为预测变量, 对非道德行为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道德推脱对非道德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45,t=8.76,p<0.001)。

为了进一步考察运动道德推脱与非道德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分别以道德推脱的各维度作为预测变量, 采用层次回归对各变量间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详见表 3)显示, 控制变量对模型的解释率总共为6.5%, 运动道德推脱的“免责任化” “结果曲解”和“有利比较”维度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 它们对模型的总体解释率达到(0.258-0.065)×100%=19.3%。

表 2 运动道德推脱及其各维度与体育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的相关矩阵

表 3 运动道德推脱各维度对体育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的分层回归

3 分析与讨论

3.1 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道德推脱的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 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运动道德推脱的得分上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男生的运动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这与已有研究的结果一致。[6,11-12]有研究者指出, 在足球和手球运动中, 男性运动员会比女性运动员更多地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这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男子就应当具有阳刚之气这种观点的强化, 而道德推脱能够帮助他们适度摆脱攻击性行为带来的消极情绪反应, 久而久之, 男性运动员就会发展出更高的道德推脱倾向。[13]此外, 一些强调男性在运动中可以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人们在产生不道德行为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进行道德推脱并对这种行为加以模仿, 这也可能导致男性运动员比女性运动员表现出更高的道德推脱水平。

当然, 不仅仅是道德推脱, 我国学者贺亮锋[14]通过研究发现, 在体育情境中, 女生的道德推理和道德行为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的。 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社会发展和文化对不同性别角色的要求不同。 进化心理学的观点认为, 男性祖先由于承担着狩猎养家的重任, 必须善于蹲守、 观察, 以便猎到食物。 久而久之, 他们形成了独特的男性气质, 即不爱说话、 聚焦于问题解决、 具有攻击性等。[15]因此, 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内疚等消极情绪的折磨, 男性需要发展出比女性更高的道德推脱水平。 研究者还指出, 男性可能更容易在运动情境中表现出“合理的倒退”, 即一种对运动情境中暗含的道德协议的复杂理解。[14]可见, 道德推脱可以作为一种合理倒退的策略, 帮助个体减少消极情绪体验, 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讲, 运动道德推脱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保持较为稳定和积极的情绪状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作用。

研究结果还显示, 大学生在运动道德推脱中较多采用“行为重构” “责备归因”和“免责任化”策略, 较少采用“有利比较”策略。 这与已有研究的结果一致。[16-17]本研究还发现, 体育专业大学生较常采用“非人化”策略而较少采用“结果曲解”策略, 这与已有研究是不一致的。[18]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国内外文化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

综上所述, 运动道德推脱的性别差异提示德育工作者应当做到因材施教。 尤其对男生而言, 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 培养健康的道德情绪, 这样才能避免他们在运动和生活中过度运用道德推脱的策略, 造成对身心的不利影响。

3.2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非道德行为的特点

由图 1 可知, 对男生而言, 随着年级的升高, 非道德行为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了比较稳定的变化趋势, 这可能反映出社会文化对男性角色的要求和期待作为一种观念, 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已经一起内化到了他们的价值体系中, 从而使得他们在运动中能够一贯地保持着某种较为稳定的行为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 对女生而言, 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得分在大三年级出现了显著升高。 究其原因, 则是大三年级的学生普遍面临着找工作或者考研等多种重大决策, 容易陷入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危机中, 从而出现道德判断能力的倒退。[19]可见, 相对于男生而言, 女生在外部情境压力的作用下可能更容易受到影响, 从而在运动中表现出更多的非道德行为。

关于运动中非道德行为的性别差异, 多数研究都发现, 男性在运动中会比女性展现出更多的非道德行为。[4,20]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除了社会文化的影响外, 还与个体的目标定向有关。 在运动过程中, 任务定向的个体更多关注的是任务本身和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 自我定向的个体更多关注的是压倒对手和赢得比赛。[21]研究发现, 男性运动员普遍比女性运动员具有更高的自我定向和更低的任务定向, 因此也更容易认同和效仿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22]本研究的结果部分支持了已有研究的结论, 但发现非道德行为的性别差异在大三年级开始消失, 体现出了一种融合的趋势。

综上所述,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运动中非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 提示德育工作者应当做到因时施教。 对男生而言, 德育的重要性应当在大一入学就体现出来, 这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对女生而言, 由于大三年级是体育道德发展的一个关键的时间点, 因此, 德育工作者应当尤其注意对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疏导, 必要时还可以结合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予以帮助。

3.3 运动道德推脱对体育运动中非道德行为的影响

分层回归的结果显示, 控制了性别和年级变量后, 运动道德推脱的总分对非道德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即道德推脱的水平越高, 个体越有可能在运动中做出非道德行为, 这与已有研究的结果一致。[6-8]究其原因, Bandura[23]71-129认为, 道德推脱可以使个体对道德自我控制和调节过程选择性地激活或失效, 因此, 当外部压力威胁到个体的道德标准时, 个体可以通过使自我道德控制过程选择性地失效来解决内心冲突, 进而采取更多自我服务的行为。 尽管这些行为对他人可能是有害的, 但个体采用了道德推脱的策略, 他们也不会感受到太多的内疚和自责。 基于此, Bandura[24]指出, 较高的道德推脱水平容易使人减少对伤害行为的内疚情绪, 更少地亲近社会, 也更倾向于沉溺于自己所受的委屈并伺机报复, 这些都会导致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的产生。 最近研究发现, 在道德推脱对非道德行为的影响过程中, 道德认同[25]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26]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这对揭示道德推脱对非道德行为的影响机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研究结果还发现, 运动道德推脱的“免责任化” “结果曲解”和“有利比较”维度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 Boardley和Kavussanu的研究[3]指出, 运动道德推脱的一些维度, 如“行为重构” “结果曲解”和“有利比较”, 可能对于运动中的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具有独特的预测作用, 但他们的结论仅仅是基于相关研究的猜想。 Corrion等人[18]也在研究中指出, 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最常用的道德推脱策略主要有两类: 一类旨在转移责任(如“那不是我的错”), 另一类旨在扭曲非道德行为及其结果(如“那又不严重”)。

总之, 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殊性, 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而运动道德推脱作为一个内在的认知因素, 可以较好地预测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 尤其“免责任化”和“结果曲解”可能是运动道德推脱中最重要的两种策略, 对体育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也具有更强的预测力。 这就提示德育工作者应当加强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道德推脱的监控和干预, 进一步控制和减少他们在运动中的不道德行为, 这有助于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也符合体育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4 结 论

本研究探讨了运动道德推脱与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 得出以下结论: ①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运动道德推脱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具体表现为男生的道德推脱水平高于女生的; ②大学生在运动道德推脱中较多采用“行为重构” “非人化” “责备归因”和“免责任化”策略, 较少采用“结果曲解”和“有利比较”策略; ③非道德行为的性别差异在大三年级学生中开始消失, 趋向融合; ④运动道德推脱的“免责任化” “结果曲解”和“有利比较”维度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运动中的非道德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1] Bandura A. 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J]. Origins of Terrorism: Psychologies, Ideologies, States of Mind, 1990: 161-191.

[2] 杨继平, 王兴超, 高玲. 道德推脱的概念、 测量及相关变量[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4): 671-678.

[3] Boardley I D, Kavussanu M.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moral disengagement in sport scale[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07, 29(5): 608-628.

[4] Kavussanu M, Boardley I D. The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 sport scale[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09, 31(1): 97-117.

[5] 关莉, 梁殿乙. 对我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非体育道德行为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06, 42(1): 85-88.

[6] Boardley I D, Kavussanu M. Effects of goal orientation and perceived value of toughness on antisocial behavior in soccer: The mediating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10, 32(2): 176-192.

[7] Boardley I D, Kavussanu M.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variables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on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urs in field hockey and netball[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09, 27(8): 843-854.

[8] Hodge K, Lonsdale C.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 sport: The role of coaching style, autonomous vs. controlled motivation, and moral disengagement[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11, 33(4): 527-547.

[9] 王栋, 陈作松. 运动员运动道德推脱与运动亲反社会行为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16, 48(3): 305-317.

[10] 祝大鹏, 李爱玲. 集体项目运动员体育道德推脱与亲——反社会行为: 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7, 36(6): 513-520.

[11] Boardley I D, Kavussanu M. Moral disengagement in sport[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011, 4(2): 93-108.

[12] Stanger N, Kavussanu M, Boardley I D, et al. The influenc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negative emotion on antisocial sport behavior[J]. Sport, Exercis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y, 2013(2): 117-129.

[13] Coulomb-Cabagno G, Rascle O, Souchon N. Players’ gender and male referees’ decisions about aggression in French soccer: A preliminary study[J]. Sex Roles, 2005, 52(4): 547-553.

[14] 贺亮锋. 儿童体育道德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差异[J]. 体育学刊, 2003(2): 94-96.

[15] [日]国分康孝, 国分久子. 男性之谜[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

[16] Traclet A, Romand P, Moret O, et al. Antisocial behavior in soccer: A qualitative study of moral diseng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011, 9(2): 143-155.

[17] Bandura A, Barbaranelli C, Caprara G V, et al. 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exercise of moral agenc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1(2): 364-374.

[18] Corrion K, Long T, Smith A L, et al. “ It’ s not my fault; it’ s not serious ”: Athlete account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competitive sport[J].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009, 23(3): 388-404.

[19] 康家慧. 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4.

[20] Kavussanu M, Stamp R, Slade G, et al. Observed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s in male and female soccer players[J].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2009, 21(1): 62-76.

[21] 张璐斐, 张华光, 施小菊. 青少年运动员的目的取向和体育道德行为关系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2): 190-191.

[22] Kavussanu M, Roberts G C. Moral functioning in sport: An achievement go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01, 23(1): 37-54.

[23] Bandura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moral thought and action[G]∥In W. M. Kurtines & J. L. Gewirtz (Eds.), Handbook of Mor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Vol.1). Hillsdale, NJ: Erlbaum, 1991.

[24] Bandura A.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perpetration of inhumanitie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999, 3(3): 193-209.

[25] 王兴超, 杨继平, 刘丽, 等. 道德推脱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5): 532-538.

[26] 马德森, 刘巍. 道德推脱对运动员球场攻击行为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G]∥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 2015.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体育运动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人生三维度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