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思想及其当代践行探究

2018-01-13 10:14韩秀兰
关键词:民族思想

韩秀兰, 董 卿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1 经典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和合”思想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和”原指声音与声音之间的相互响应, 而“合”则指上下唇之间的合拢; 之后, “和”又演化出和谐、 和平的意思, “合”又作结合、 联合等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 “和”“合”开始联用, 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的著作《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 以保于百姓者也”中。 这里的“和合”主要指母慈、 夫义、 子孝、 兄友、 弟恭这五种道德伦常的和谐存在。 《易传》中的“和合”思想是先秦“和合”思想的代表[1], 其核心是阴阳的对立与统一。 “天人合一”、 人与天地合德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 道家、 佛家等各种思想流派不断交融碰撞。 “和合”思想成为儒家、 道家以及佛教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各有千秋, 各有侧重。 儒家思想中的“和合”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论语》以“德”为基础, 内在核心为“仁”, 外在表现为“和”, 和谐理念贯穿儒家思想。 “仁”字是儒学的核心, 其出现次数最多, “仁者, 人也”, “仁”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仁者爱人”也正是人与人之间相信相爱的基础, 是构建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石。 “礼之用, 和为贵”, 其中“和”是和谐, 是各种制度在实际运用中最为重要的准则。

道家的“和合”思想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追溯, 是道家的核心思想, 即“宇宙意识”。 其包括阴阳二气, 万物是在阴阳二气的“中和”状态下产生的。 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又有“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和“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将万物生命的根源归于自然, 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思想中的“和合”则强调人内心的和谐。 佛教提出的“六和敬”和《大般涅槃经》的“欢悦和谐”[2]着重强调了人内心的和谐, “放得下, 看得破”, 教导世人通过实现其内心的和谐从而达到世界的和谐。 “人心和, 则世界和”, 内心和谐的重点在于净化心灵、 调整心态, 以益人之心、 宽爱之心、 慈悲之心对待他人以及世间万物, 致使天下太平, 万物和谐。

2 “和合”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践行

2.1 “和合”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对内践行

2.1.1 “和合”思想与中国协商民主制

中国的民主是实际的、 真正的民主, 国家出台的各重大方针以及法律法规都广泛征求各个阶层人民群众和各个民主党派人士的不同意见, 经由不同形式和渠道的献策建言、 协商对话获得更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制定出最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 中国的协商民主, 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通过国家政权机关、 政协组织、 党派团体等渠道来开展, 但领导绝不是控制和主宰; 不是“官本位”, 不是为民作主, 而是“民本位”, 是让民作主。 新中国建立以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中国民主政治实现了真正的、 现实的、 多形式、 多渠道的协商, 经过广泛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以及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以及接受各民主渠道的监督和批评, 最终达成了人民利益最大化的一致共识和决策。 为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和人民利益始终第一的原则, 国家积极拓宽和畅通人民诉求渠道, 加快发现并改正错误机制, 使人民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同时, 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 参与管理国家和治理国家机制的形成; 力求凝聚全社会主义智慧和力量, 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进程。

“和合”思想强调不走极端, 通过对话、 协作来化解矛盾, 用辩证的思维看待每个个体间的差异, 相互尊重、 相互理解、 取长补短、 相互包容, 最终达成整体性的和谐状态。 在中国的协商民主中, 以协商为指导而不是对抗, 正是“和合”文化中“以和为贵” “求同存异”等优秀文化思想的体现。

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是不同党派、 不同民族、 不同阶层、 不同宗教信仰等代表们之间进行多元主体平等互动的结果。 在一定时期内, 代表们通过彼此提供信息, 充分交流其意见, 多次的商讨、 吸收不同意见或者是进行互相退让妥协, 最终和谐地达成协商结果一致, 这也充分体现了“和合”思想中所倡导的人与人双方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对方的个体差异, 彼此之间需要相互理解、 相互交流、 相互宽容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思想。

2.1.2 “和合”思想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民族差异、 风俗特色、 宗教问题等一系列民族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家之大计, 是各个民族团结一致、 经济繁荣的根本保证, 是整个社会安定团结、 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 中国一直以来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处理民族问题, 即在中共中央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和制度。 在统一的、 多民族的大家庭里,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各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 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了重要指导性讲话, 将中国民族工作当下面临的国际国内严峻形势进行全面分析, 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解决特色民族问题的重要方针。 坚持国家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相结合、 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 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不断促进各民族自治区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 同时提出要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 扶贫开发、 城镇化和生态建设, 重点推进民族地区基础公共服务的均衡化, 使民生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在教育、 医疗、 福利、 住房、 养老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上, 继续取得新成绩, 争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 坚持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 提高经济总量, 为民生问题的进一步改善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的倾斜度, 推进新疆、 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设施标准化的建设, 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落实办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 努力搞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 将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以及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 这一系列措施的提出, 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团结一致、 互帮互助。 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的民族关系, 不仅契合了“以和为贵、 和而不同”的“和合”理念, 更深层次凸显了“天人合一、 阴阳和合”的思想, 并将之内化在整个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上。

2.2 “和合”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对外践行

当代“和合”思想对外主要体现在中国处理邻国与非邻国的关系问题上。

2.2.1 亲诚惠容与对韩国等邻国关系

在“和合”思想的影响之下, 党中央着眼于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外交原则上提出“亲诚惠容”[3]的外交新理念, 恪守“亲缘”纽带关系, 不欺不侮、 诚实守信、 互惠互利、 互利共赢、 求同存异、 和谐共存。 亲诚惠容理念的“亲”就是要与睦邻友好, 坚持诚信互利、 守望相助的原则。 在互信平等的基础上, 与邻国常见面、 多走动、 促合作, 加大相互之间政治、 经济、 文化合作力度。 例如, 在中韩合作过程中彼此外交陷入困境之时, 应有雪中送炭之精神, 做得人心、 暖人心的事, 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亲和、 友善、 互助的优秀传统, 使友谊之邦更友善、 更亲近、 更认同、 更支持, 同时增强中国的亲和力、 感召力、 影响力。 所以亲诚惠容理念中的“亲”深深地印着“和合”思想中“和睦”的烙印。

随着国力日益强大, 中国正在悄悄地崛起, 但是一些周边国家、 地区对中国的态度仍然是复杂多变的, 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肃性, 我们必须要以“诚”引领中国的外交。 “诚”即真诚、 诚实、 诚信, 就是要诚心诚意、 真心实意对待周边国家、 地区, 为合作伙伴争取更大、 更长久的经济利益, 赢得更多朋友和合作伙伴。 在外交方面, 中国历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理念, 在五项外交原则的基础之上继续将真诚付诸实际当中, 赢得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一致认同和尊重、 得到彼此相互信任和支持。 亲诚惠容理念中的“惠”则是互惠互利、 互利共赢, 同周边国家、 地区展开彼此信任和支持的真诚合作, 并不断提升合作国家的利益融合度, 使中国充分利用周边国家资源并从中获得帮助和支持, 同时中国的发展能更优质地惠及周边。 当代社会中, 中韩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正在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虽然目前在中国和韩国相互关系中小摩擦不断发生, 但坚持落实好亲诚惠容外交理念, 可以预期: 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表现。 受到传统“和合”思想的影响, 亲诚惠容理念中的“容”则体现“汇合”“融合”之意。 “容”就是倡导包容的思想, 兼容并蓄。 中国作为全亚洲发展中的大国, 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与不同国家、 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 在亲诚惠容理念“容”的依托之下, 中国将会与周边邻国共享机遇, 共迎挑战, 共创繁荣。

2.2.2 “一带一路”共建与非邻国关系

“一带一路”共建是中国发展与非邻国关系的重要途径。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沿线涵盖范围、 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原则、 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原则、 远期愿景、 推动落实的原则和途径中都包含着中国传统思想要素。[4]以弘扬“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的精神为基础, 以开放为其核心理念的“一带一路”建设, 不搞封闭同时强调对世界上所有国家进行开放, 让参与国家或地区皆可成为参与者、 过程的建设者和最终的受益者, 实现参与者多元化; 并且参与者可以采取多边、 多领域、 多层次的合作方式。 在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 只有实现真正的互惠互利、 互利共赢, 才能达成区域内的一致认可合作构思, 才能保障合作构思更加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持久的生命力。 因此, 要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调节中国和世界上的各参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 主张不搞殖民扩张、 不搞利益攫取, 本着“和合”合作、 融合的思想, 立足于各参与者之间的差异, 各国进行优势互补, 共同努力实现利益共享。 例如中国尽量避免与美国进入到“修昔底德陷阱”, 主张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这种关系既是历史的可能,也是两国现实利益的需要。[5]利益共享促使经济资源进一步的“融合”, 使中国与世界上中亚和东南亚不同国家、 地区在相互开放融合中培育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全球战略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践行。 说到底, “和合”思想是一种共存、 共荣的和谐文化, 我们坚持“欲取之, 先予之”的为人处世哲学。 中国经济要发展, 但它是建立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 我们要帮助亚洲、 非洲、 拉美等广大发展中国家,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经济。 它有别于以自我为中心、 依靠侵略和霸权发展自己的西方斗争文化。 这也正是自中国政府提出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机构以来, “一带一路”沿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毅

然决然加盟的主要原因; 同时, 英国、 德国、 法国、 意大利等西欧发达国家不顾美国的威逼利诱, 也先后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加入该组织的缘由。 2017年 4月15日在中国召开的“一带一路”峰会, 有28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论坛, 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对高峰论坛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视和支持, 同时也是对中国“和合”文化的一种高度认同和认可。 “和合”思想是距离狭隘的民族主义最远的文化, 是世界上各国人民根本利益诉求的集中体现。 它彰显了全球人民的共同的理想和愿望, 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合作的积极探索, 将指引着全球发展迈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1] 陈恩林. 论《易传》的和合思想[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1): 109-116.

[2] 洪修平, 陈红兵.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J]. 世界宗教研究, 2011(1): 13-21.

[3] 邢丽菊. 从传统文化角度解析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以“亲、 诚、 惠、 容”为中心[J]. 国际问题研究, 2014(3): 9-20.

[4] 龚婷. “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传统思想要素初探[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5(4): 20-25.

[5] 贾庆国. 秉持“只争朝夕”精神: 积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J]. 国际政治研究, 2014(1): 87-91.

猜你喜欢
民族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们的民族
党是民族的脊梁
思想与“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