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本涛,徐 凤
社区教育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21世纪以来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不断强化建设与管理措施,使得社区教育的影响与日俱增。[1]历经了多年的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的成就有目共睹,政府和社会对社区教育的寄望也愈加厚重。然而,目前社区教育的发展瓶颈也非常明显。如何使社区教育在自上而下的推行当中,相应地引发社会层面自下而上的进入并真正成为主体;如何使社区教育在作为一种政策目标提出并确立之后,逐渐变成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众自主需求与实践,将是我国社区教育推行过程中的最大考验。
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指出,统筹区域内各类学习资源,推进学习资源的社会化。培育多元社区教育主体,支持社区居民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进一步激发城乡社区教育活力。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增进社会组织活力,鼓励发展民间学习共同体。[2]许多学者和实践者倡导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应汲取国际成功经验,着力于将自上而下的路向加以转型,走两种路向相结合的模式,即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与社会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的第三条道路。[3]一方面,政府应该在立法和政策上多有作为,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法律法规,不断推出适应中国国情的政策措施,为社区教育活动划定激励框架,同时也履行监督的行政职能;另一方面,社区成员、社区民间社团组织需要承担起发展主体的应有角色,形成乐学向上的社区文化,推动草根式教育学习活动的增长,最终形成社区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活跃格局。如何培育民间学习团队,发掘并满足民众自发的学习需求,激活民间团队力量,提升社区教育品质,成为社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523故事会”由一群热爱读书的父母先期发起。在奉贤区“奉贤部落”的网络平台上有一个妈妈群,群主沈丽和大多数的家长一样,希望给孩子从小就养成爱学习爱读书的好习惯。她发现,一对一讲故事的效果不是很好,孩子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通过交流,她发现很多妈妈都有同样的想法。于是,群里的妈妈们最后达成了一个约定:每个月集中一天,开展形式各样的家庭Party,而讲故事则采取轮流的方式进行。妈妈群的故事聚会演变成了一种时间固定、队伍固定的亲子聚会。
随着规模的壮大,聚会迫切需要找一个能容纳众多家长和孩子的场所。通过沟通,图书馆对这支由妈妈和孩子组成的特殊团队表示支持,特意在奉贤区少儿图书馆底楼大厅辟出一块地方,固定为妈妈群的故事会活动场所。由于活动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一传十十传百,故事会被越来越多市民所认可。2009年12月,奉贤区图书馆在少儿图书馆正式成立之际,顺应市民需求,整合社会资源,成立了“523故事会”这个集少儿读书推广、亲子教育实践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并于2010年3月首次向全社会开放。所谓“523”,取义谐音我爱书,其中“5”指5 个工作日,“2”即2 个休息日,“3”就是3口之家。故事会得到了奉贤区图书馆和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逐步壮大,成为一个在奉贤区小有名气的民间社区学习组织。这不仅成为奉贤社区教育传承“贤文化”的一个特色,而且是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社会教育重要载体,适切了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之需要。“523 故事会”由自发成为自觉。
故事会的活动全部由志愿者组织完成,他们自身也是活动的参与者。从构点到设点,故事会历经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过程。故事会积极吸收热衷参与的成员,成立志愿者群,在群里共享各种活动计划与注意事项;吸收教师、文艺骨干等有特长的家长讲故事;吸收爱好摄影、摄像,擅长财会的家长,做好故事会的图文收集和技术支持工作。
志愿者几乎都是业余的绘本讲读人,他们精心准备、集体研讨,在小朋友们面前,讲述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一起思考,一起游戏,一起互动,将快乐带给孩子们。会后,总结回顾每期活动,互相交流讨论,使下一场故事会更加精彩。
故事会由1名图书馆专职人员、20—30名志愿者组成,每2周日活动一次,目前建有2个QQ群, 300多名家长参与, 每次活动固定为有50—60人参加的“1+1模式”(1位家长带1个孩子)。在宣传推广方面,为了让更多的家庭参与进来,并且及时掌握团队活动资讯,增强互动,志愿者建立了“523故事会”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为大家及时发布、分享各类适合孩子们的活动预告、故事会回顾、亲子教育文章,在策划每个线上活动的过程中,吸引了很多关注亲子阅读的父母们。
2014年3月,在奉贤区文化馆的支持下,建立了“523工作室”,由此,凝聚了一批志愿者。志愿者队伍分为四个组别:(1)故事组:负责故事会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讲故事、亲子游戏、现场组织等;(2)后勤保障组:负责活动照片、视频拍摄,照片收集传递,活动协助等;(3)网络宣传组:负责微博、博客、微信、QQ群等网络宣传渠道的维护和管理;(4)华理志愿者:华东理工大学故事会志愿者,负责每月1期活动。
自2014年6月起,奉贤区社区学院着手对故事会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故事会的志愿者人员流动性大,故事形式较单一,故事内容以志愿者擅长的内容为主,局限性较大,整体队伍的水平有待提高。基于此,社区学院将故事会的志愿者队伍纳入奉贤区社区教育志愿者教师工作室,为志愿者搭建平台,规范运行机制,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培训,同时拓展故事形式,丰富故事内涵。通过培训,故事会的内涵更丰富,故事与生活的联系更紧密,志愿者队伍延伸到社区教育的各个网络,在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并影响和带动一批民间团队的发展。如在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中,通过配送资源、组织活动、会议交流等形式培育志愿者团队,树立典型,以点带面,进一步扩大社区传统文化学习的规模,增强传统文化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
第一,“523故事会”短短几年成长和壮大起来,根本原因在于这种社区教育新样式较好满足了当地社会家长高质量亲子教育的需求,解决了社会教育供给不足的突出矛盾。“523故事会”建立了一支自发参与的队伍。活动由志愿者组织,以家长、孩子共同讲故事为主。每逢节假日,则因地制宜地安排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比如“六一”游园会、中秋灯谜会、圣诞唱歌会、元旦诗词赏析会,等等。这样的“大手牵小手”亲子教育模式,切合了儿童发展之需要,在区域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在故事会的微博和微信交流平台上,爸爸妈妈们对活动的组织抱以极大的热情,并以参加故事会为荣。这样的团队学习和团队建设体现了社区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的活力。
第二,可以管窥出由志愿者参与民间团队发展的天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社区教育民间学习团队的组织多依赖于志愿者。奉贤区早年在区社区学院成立了社区教育志愿者工作室,开展社区教育活动。“523故事会”同样以志愿者为主,志愿者队伍来自参与活动的各个家庭,从活动召集、内容策划、道具准备到现场活动的组织和服务都由志愿者承担。志愿者队伍从借力到接力,从小家讲故事,到大家听故事,听者也是故事会主讲者,志愿者从一开始的听众最终成为组织者。志愿者队伍吸收、组织积极参与的成员,建章立制,在群里共享了各种活动计划与注意事项,并充分发挥成员所长。在此基础上,开展志愿者培训与评比,大大激励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但是,以志愿者为主体的团队组织依然面临挑战。由于孩子升学,渐渐出现了志愿者队伍骨干人员流失的现象。志愿者都是凭着各自的一腔热情,在工作之余,研读绘本,选择课题,讨论备课,他们缺乏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的指导。在材料选择上,由于缺乏充裕的选择范围和专业的辅导,故事内容多以外国优秀儿童故事绘本为主,缺乏本土特征和区域特色,故听众单一,多为3—7岁幼童。志愿者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欠缺经验,整体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
第三,社区民间团队及其活动的深入开展离不开政府机构的大力引导、支持和鼓励。 “523故事会” 的建设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以图书馆现有的资源为依托,组织社会公益力量,开展亲子阅读推广、亲子教育实践、志愿者服务,是“523故事会”的亮点。与此同时,区社区学院结合发展社区教育的本质功能,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建设,以学习型家庭为细胞,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着力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社区学院把“523故事会”的志愿者队伍纳入奉贤区社区教育志愿者教师工作室,规范其运行机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培训,同时拓展其故事形式,不断丰富故事会内涵,故事与生活的联系更紧密。志愿者队伍延伸到社区教育的各个网络,在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并影响和带动一批民间团队的发展。通过教育、文化、宣传部门的支持,以专题活动的方式培育团队发展成为一种思路,如在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中,通过配送资源、组织活动、会议交流等形式,培育“523”志愿者团队,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扩大社区传统文化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增强传统文化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
第四,激发社区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523故事会”类民间团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思考和探索空间。随着“523故事会”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开展,志愿者、经费、场地等诸多因素制约也相继出现。志愿者队伍骨干人员的流失、组织大型活动相关经费的不足,以及场地问题导致很多希望参加活动的家庭望而却步。这些问题都是类似民间团队发展中可能碰到的困惑,关于“523故事会”的实践讨论对于如何解决民间社区学习团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反思如何更好激发民间团队的活力具有一定价值。
如果“523故事会”没有得到区图书馆和社区学院的支持,是否会导致整个团队发展停滞甚至消失?如果团队创始人没有坚持参与,志愿者队伍如果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持是否会使得团队停摆?如何对团队成员的团队学习进行有效的衡量和评估?等等,这些思考都是我们的宝贵经验和资源。
“523故事会”的发展表明,民间团队的发展源于民众的需求,社区在培育民间学习团队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民众的需求,为市民团队发展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1)关注社区动态,了解居民需求。现代社区的人口多,密度大,来源复杂,再加上治安问题,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漠,所以许多人尽管身处都市,仍感到孤独[4]。但人是需要交流的,于是以兴趣为目的的团队应运而生。近几年流行的广场舞就以其强大的规模、众多的人数而备受关注。如果说跳广场舞以老年群体为主,那么其他群体有哪些兴趣?这就需要对广大居民的生活进行关注和调查,广泛了解民间各类群体的需求。通过关注和调查,或许可以发现有喜欢摄影的人士,有喜欢养生保健的人群,也有喜欢手工编织的群体,等等。这些人群的存在是形成民间团队的良好基础。
(2)提供必要支持,助推团队发展。一个团队在形成之初,需要社区给以相应的支持。“523故事会”的发展源于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它们不仅提供图书和活动场所,而且在一些活动上提供人员和资金的支持。这些支持的力度有时尽管还比较微弱,但是,能够确保参与者放心地去组织和筹划活动。志愿者是民间团队发展的重要保证,案例中奉贤区社区学院的志愿者教师工作室,为“523故事会”志愿者队伍提供了相应的支持,提高了整体队伍水平。通过现有的社区资源,成立“523故事会”志愿者沙龙活动,对现有的故事会骨干志愿者进行针对性系统培训。通过奉贤终身学习网平台,扩大宣传,吸收更多热爱志愿服务的人群参与,做到志愿者队伍稳定、资源共享、区域联动,推动社区教育活动更好更快的发展。
(3)创设展示平台,彰显团队成果。优秀的作品需要有人来欣赏,优秀的技艺需要有人来传承。“523故事会”的志愿者们,来来去去,不断更迭,不变的是更多孩子的参与。一次次的主题活动,一次次的节目记录,是对志愿者工作的宣传,展示的是健康的主题。大家因为参与而快乐,团队因为得到宣传而使更多的人获益。“523故事会”俨然成为一个亲子教育的优秀平台,得到更多人的关注。目前,故事会的活动已经延伸到基础教育的低年级,志愿者与学校方面进行联系,促成在民办鸿翔学校和华亭学校开展讲故事活动。今后还需要以团队工作室为主体组织相关的活动,打开局面,提高社会知名度,使更多的社区居民受益。
(4)培育团队志愿者骨干,融入社会治理。通过对这样的志愿者队伍的培育,探索管理民间团队志愿者队伍的运行模式及机制,打造优秀的社区教育系统志愿者队伍。搭建平台,让团队在社区教育的广大舞台上实现自我价值;举行优秀志愿者评选和表彰活动,激励广大志愿者更好地服务广大市民和家庭。通过对 “523故事会”志愿者队伍的研究和培育,发现规律,促进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发挥其民间团队的中坚力量,在区域内发挥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提高民间团队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的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动民间团队的发展。
民间团队通过组织社区居民,有效地动员了各种社会资源,倡导了健康的生活,宣扬了优秀的文化,为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
(1)提供政策支持,保障参与人数。在民间团队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机构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做好支持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服务引导功能。如在各社区成立学习团队,号召广大党员参与,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促使各行业人群不断思考和创新,逐渐树立志愿服务的思想观念,感染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为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居民整体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2)解决经费问题,开辟活动场所。许多民间团队的活动离不开场地和经费的支持,政府机构在这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比如夏季的纳凉晚会的演出需要服装和道具,需要开阔的场地;群众的健身运动需要有一定的健身器材和健身场所等。图书馆、博物馆、中小学校等设施在固定时间向居民开放的措施,为团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大可能性。当良好的团队活动开展时,政府应积极进行沟通,支持协作共赢。未来团队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政府机构提供更多这些方面的支持。
(3)培养专业人员,加强团队管理。许多社区民间团队虽然参与的人很多,但因为所涉及的领域有很强的专业性,对组织者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有一定要求,而许多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素质,这制约了团队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团队建设,招募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协调,选拔行业专职人员,为活动提供支持,或帮助培训志愿者队伍,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通过定期的指导和培训,促使广大社会工作者树立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的理念,以强烈的责任感去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帮助人们解决生活疑难,协助广大居民增强生活能力,提高生活水平。
(4)发挥品牌效应,推动团队发展。在各种民间团队不断涌现的现状下,政府应积极培养、扶持和宣传一些品牌民间团队,引领民间团队的健康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挖掘社区资源,组织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公益服务,满足广大群众的切实需要。“523故事会”是奉贤区图书馆的品牌项目、与“宅基课堂”是南桥镇的品牌项目一样[5],政府的扶持鼓舞了更多人的参与,推动了团队更好的发展。品牌是团队的生命力,它能在社区居民中深深扎根,而政府该如何引导,则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1] 朱鸿章.社区教育政策与公民学习权保障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 教育部.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EB/OL].[2017-06-20].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40916/t20140916_1175898_1.shtml.
[3] 孙玫璐.论社区教育发展的两种路向[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5):15-17,25.
[4] 何彪,吴晓萍.西方城市社区建设历程及其启示[J].城市问题,2002(3):72-74,79.
[5] 陈爱萍.关于奉贤区宅基课堂运行现状的思考[J].当代继续教育,2013(6):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