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特色构建及其问题

2018-01-13 05:37王洪才
终身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者体系

□ 王洪才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特色究竟应该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早就受到了中国教育学界的重视。早在十多年前,郝克明先生主持的国家十五社科重大研究项目(教育学)“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中就已经提出该命题,当时笔者作为课题组成员,专门负责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特色问题的研究。[1]494如今已经过去十余年,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其缘由就在于该问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说中国终身教育的理论思考有点超前,当时社会关注的重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如何推进和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建设,没有意识到高等教育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终身化并非遥远的事情。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40%[2],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它说明高等教育马上要进入后大众化时期[3],后大众化实质上就是高等教育终身化的开始。按照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将发生重大改变,即适龄人口的入学将出现徘徊不前的状态,高等教育新增人口将转向非传统学生。这是一个巨大变化,如果对这个趋势不加关注,很可能会错过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甚至会导致高等教育发展的错位。我们知道,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是无法逆转的,只有意识到这个变化的到来,采取恰如其分的对策,适时地引导高等教育转变,才可能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笔者看来,只有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才能真正起步,[4]当每个人感到接受高等教育是可能的,他们求学的热情才能得到释放和真正激发,这才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动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很快,据权威部门推测,即使不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也会进入普及化阶段,因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下降。这意味着,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新增生源构成将发生重大转变,即从适龄人口转向非传统学生,也即工作人口或业余学习者,这显然是终身教育的使命。在这些非传统学生中,不仅包括之前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包括那些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因为工作变化需要重新学习的人群。可以预测,在未来,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度过闲暇时间的最佳选择。

基于高等教育向普及化和终身化发展的态势,要转向更广泛的学习群体,面向大量的非传统学生需要,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应该是低重心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1]96-99所谓低重心,就是要照顾学习者的基本需求,特别要照顾那些在学习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学习者的需求。这就要求教育机会突出实用性和便捷性。发挥市场的作用,就是让学习者发表意见,发挥作用,教育投入应该以学习者的意志为转移,即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作为终身教育制度设计的出发点。相对于终身教育体系,传统教育体系由政府决定,是从顶层设计出发的。这样的顶层设计,好处是设计比较全面、系统,能够照顾未来,劣处是很难充分发挥基层的作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每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而且要让每个人都热爱学习,那么完全采取顶层设计的思路就很难实现这个目标。为此,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应该放低重心,聚焦在社区这个层面,为全体居民提供充分的而且是容易获得的教育机会。

二、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为加快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了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跨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我国国情的一个非常客观准确的判断,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同步增长,这说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不能够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不得不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本质上说是精神层面的。当人们生活水平达到基本小康之后,对于生活的需求就开始发生转变,逐渐转变为精神需求主导上来。如何满足这种需求并弥补之前的不足状态就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发展课题,建设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是解答这一问题的重要思路,即要为人们提供充分实现自身愿望的教育机会,使蕴藏在人们内心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释放,使个人价值得以充分实现,从而使人们对生活获得一种高品质的享受。

很显然,传统教育体系无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因为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是一种注重学历而不注重能力的教育,是为了满足选拔要求而不是为了促进每个人发展的教育,这与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是不一致的。教育必须回归初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教育体系从应试教育向终身教育转轨是教育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代,伴随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我们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就是要为实现这一愿望提供支撑。因为只有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才能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才能为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可以说,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进程中,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必须超越传统教育体系的桎梏,必须具有自己的新时代特色。特色构建就是为终身教育体系寻找方向和动力源,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必须突出中国符号和中国元素。

中国应该把什么样的价值符号带给世界,这是中国教育界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问题,中国教育自然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具体实践者,那么中国教育就应该把人类最美好的愿望表达出来,并付诸实践。发展终身教育无疑是人类美好愿望的一种实践形式,中国教育如何达成这一美好愿望,就需要我们在终身教育体系特色构建中体现出来。

三、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认识和把握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特色构建的命题,必须正确对待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都有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汲取,我们需要吸收它们的长处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服务。

美国是最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从而也是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上走在前列的国家之一。美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最值得称道的是其社区教育的做法,它有一个非常发达的社区教育系统,社区学院在其中发挥着中坚作用。美国社区学院的功能是多方位的,既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求学和转学需求,又能够满足居民的就业培训需求。最特别的是,它由社区主办,反映了社区自治的愿望,不仅体现了居民对教育活动的参与,而且表现出一种自助服务特色,因为它提供的服务是多样的、价格是低廉的,基本上是一种福利,如此就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学习愿望。

日本也是非常注重智力资源开发的国家,它能够迅速从二战战败的阴影中走出,成为世界强国从根本上说是依赖于教育。对智力资源的开发弥补了日本在自然资源上的不足,教育在其中居功甚伟。日本在教育发展上不遗余力,突出表现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上,其显著特点,一是企业对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参与性非常强;二是将所有的社会活动场所都变成了推进终身学习的载体,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了很浓厚的学习氛围。

欧盟在一体化建设中非常注重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其成功经验在于政府引导、自愿参与,通过法律制度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欧盟制定了一系列政府行动计划,如《波隆尼亚进程》《伊拉莫斯计划》《苏格拉底计划》,致力于构建欧盟教育一体化框架,如《欧洲教育资历框架》和《欧洲大学终身学习宪章》,这些政策文件对世界各国的终身教育体系探索无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欧盟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设计学分转换系统是一个重要创新,这对各国终身学习成效评价标准的研制起到了示范作用。

韩国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方面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学习型社会建设最关键之处在于如何促进社会成员参与终身学习,如果缺乏一个有效的制度设计就难以调动广大居民投身学习的积极性,韩国的成功经验在于构建了学分银行制度。[5]学分银行既是一种衡量学习效果的制度,也是一种激励人们终生投身学习的政策,因为它鼓励人们储蓄自己的学分,凭借学分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与认可。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促进学习的机制,也是培养社会真正注重学习的有效措施。

新加坡原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岛国,独立之后坚持把智力资源开发当成立国之基,非常注重提升国民的学习素养,为建设一个学习型国家而不遗余力。他们着力开展学习型政府建设,认为公务员素质提升对国民具有表率作用。学习型政府的核心内涵就是成为服务型政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他们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目标,从而使执政党领导国家建设始终充满活力。[6]学习型国家、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政党与学习型个人是内在一体的,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对于各国的先进经验我们不能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方式,而必须发现其中的规律性,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经验,应对和解决当前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面临的任务和问题。

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而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终身学习氛围不浓、意识不强,而且在学习态度上普遍存在一种世俗化倾向,即学习不是自我的完善和提高,而是为了获得社会和他人的承认,缺乏一颗赤诚求知之心。尽管我们老祖宗早就讲过“活到老、学到老”,告诫我们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然而很少人能够把先贤的教诲落实到行动。这一现象古已有之,孔夫子就曾嗟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说明,要提升大众的学习意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首要的目标。

与世俗化倾向相伴随的是学习的功利化,即感受到有物质上的好处才会学习,一旦看不到就终止学习,从而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这在中小学教育中非常流行,在大学教育中也大有人在。这说明,学习者往往不知道学习的意义,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劝导下或管理制度的强迫下进行的,学习就是为了获得某种外在的奖赏。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与灌输式教育不无关系,甚至说两者具有互生的关系。克服学习的被动局面,需要从改革灌输式教育入手,实施启发式教育。

表面上看,现在人们非常重视教育投资,为了上一个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或重点中学,家长们常常一掷千金,不吝惜投资,希望孩子能够进入重点大学。但家长的教育投资往往是一次性的,认为只要进入一个好学校就万事大吉,并不考虑孩子是否喜欢学习,更不注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实质上是把孩子当作学习机器而不是真正的人来看待,似乎只要有投入就肯定有产出。这种教育投资方式折射出一种强烈的投机心理,是不可取的。

毋庸讳言,当前人们在学习动机上存在的问题与我国传统社会的科举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正是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塑造了国民的应试心理,深深埋下了“学而优则仕”的文化基因,当代的应试教育如此盛行也是科举文化余毒未除的表现。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成为一种难以克服的痼疾,如此学习不仅没有激发人的内在兴趣和热情,反而成了一种负重。

在上述的文化氛围习染下,人们对终身教育的理解常常是片面的,往往把它理解成一种补偿性教育或应急性教育。所谓补偿性教育,就是指接受教育是为了弥补学历不足的短板;所谓应急性教育,就是指在接受教育时需要什么才学什么,并没有一个终生性的学习规划。由此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仍然需要从文化建设入手,需要从人们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上进行突破。没有正确的学习意识和动机,学习就不可避免是被动的、功利的,从而也是低效的、不可持续的。

五、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努力方向

针对人们学习动机上存在的问题,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首先必须引导人们学习动机的转变。过去的学习动机是在物质短缺状态下形成的,而今天学习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因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物质生产告别了过去的短缺状态,开始进入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物质丰裕时代的到来反衬出精神的贫瘠,这是实现全面小康面临的一个突出主题。这意味着,过去人们追求生存性需求的满足,未来应转向发展性需求的满足,即向自我实现的方向转变。具体而言,过去人们学习主要是为了就业,即满足谋生的需要,文凭是就业的入门证。在未来,学习是为了实现自我,是为了创业,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这是当前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引导学习动机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这是在发展终身教育过程中亟须普及的一个观念。

与学习动机变化相伴随的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过去我们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式的、外部灌输式的,缺乏反思性学习、深层性学习。传统教育观念把学习者当成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能动的主体,片面地认为掌握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没有意识到学习效能是在主体与环境交往中产生的,不注重学习者能动性的发挥,就容易把许多人灌输成为书呆子,这恰恰是传统教育体系的一大弊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关注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把倡导反思性学习置于重要地位。从培养能力角度来说,不经反思我们对事物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认识,只有反思以后才能对学习的知识有深刻的体会和领悟,才有可能实现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的真正转变。

与学习方式转变相适应的是学习动力的转变。在过去,学习的根本动力是基于在社会结构中向上流动的要求,很少是从自我内心满足、人格完善需要出发的。换言之,学习激励来自外部,很少来自主体内部,把外部承认作为根本性承认,没有认识到发展自我的价值,从而导致自我的内心空虚,这正是我们不能培养独立人格,培养的人不能具备主动性、创造性的根源所在。学习动力必须依靠内心底部生成,这才是培养创造力的根本。相应地,对于学习结果的承认,就不能偏重于证书获得,必须要转向学习者对自我认知的满足。

所以,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必须改革传统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顽疾,按照学习化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习者学习动力从自我需求满足出发。由此也就对教育供给侧提出了一个变革的要求。之前的教育供给主要依赖于政府规划,很少依靠群众的内生动力,从而活力不足,很难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在信息时代,政府规划更难以照顾方方面面的具体需要,必须改变教育的供给方式。未来教育发展需要从外在驱动转向内在驱动,即承认每个教育单位、教育机构都有创造的潜能,采取有效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这些创造潜能并发挥出来,这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心和努力方向。

六、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应突出的主要特色

1.特色之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很显然,我们不可能在无政府状态下建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政府必须承担主导责任,但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定计划、规划方面,而应该侧重于有效的政策供给。过去的政府主导更多体现在计划性上,在有效的制度供给上严重不足,从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成果不显著。有效制度供给不足,就难以激发基层的积极性,也难以发挥每个教育机构的创造性。在有效制度供给方面,没有任何机构能够替代政府的角色。

2.特色之二:社会充分有效参与

如果说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外部特征,那么社会充分有效参与则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内部特征;换言之,如果社会不能广泛有效地参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就可能流于一种形式主义。对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社会应该有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具体的作为,特别是在资金的投入供给上,拓展丰富终身教育市场需求。就目前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状况看,市场供给对于终身教育需求的供应比较单调,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例如,继续教育的重心是学历文凭供给,而不是面向人们精神生活品质的提升,在许多大城市,老年大学一座难求反映了供需的不平衡状况。社会生活越来越物质化,大部分人成了只追求物质利益的单面人,生活越来越庸俗化,越来越缺乏品质,人们越来越难以体会到幸福感,这实际上反映了教育供给的短缺和贫瘠。事实上,社会力量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要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和建设有效的机制来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加大终身教育的供给,尤其要为企业力量参与创建良好的空间,使它们在参与中有获得感,得到社会的承认,进而激发更大的社会责任感。

3.特色之三:学校系统全力支撑

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学校系统无疑是重要支柱,因为它们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可能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为此,学校需要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优质教育产品。而目前学校的教育产品比如课程不仅单调,而且没有关注人的发展需求,缺乏生命力,甚至可以说是脱离实际的。许多高校被排行榜左右,很少关注学生需求和社会福祉,这已经成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一大障碍。学校需要解放自己反思自己,克服自我本位主义,以促进社会发展为本,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方面有所作为。尤其大学更应当自觉地担负起对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引导责任,提供更多丰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4.特色之四:学习者勇于提出学习诉求

只有学习者本人踊跃地提出自己的学习意愿,才能使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越来越完善,更好地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如果没有个体提出多方面的需求愿望,那么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将越来越僵化,与学习者的距离越来越远,效果也会越来越差。学习者主动性激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踊跃地提出自己的学习诉求,进而激发终身教育体系的创造潜力。可以说,个体表达自身的学习意愿、提出自己的学习诉求就是对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积极参与,这样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才能充满活力,建设效果才能迅速得到检验。

七、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特色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1.课程供给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化难

目前终身教育在课程供给层面主要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层面的需求,如服从于人们晋升职称、提升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等,还没有面向人们自身精神提升的需要。如很少人主动去学习社会急救知识、关爱他人的知识和其他帮助他人的专业技能;很少人真正关心自己的精神状况,把提高精神境界作为人生的必修课。对于社会变化趋势,大多数人是被动地适应,而没有真正思考在变动中究竟该如何主动作为。从课程供给角度来看,也缺乏类似课程引导人们探索精神世界生活。以上说明,在课程供给模式上存在着很大缺陷。

2.社会参与难以充分发挥能动的作用

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社会能否有效参与关系到成败,因为社会参与越强越能够克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片面化和主观臆断弊端。但目前,社会参与机制还不健全,人们尚无法充分表达对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诉求,特别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与社区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大距离,因而还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广泛参与,无法把各方面的学习资源有效集中、整合起来。

3.政府主导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

在我国现代化征程中,政府主导作用是一个明显特征。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政府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因为政府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执行力,这与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分不开。但政府主导的优势往往是在宏观层面,如果深入微观层面,可能会成为一种劣势,因为微观层面情况非常复杂多样,政府主导可能会导致盲目化,一旦失去严格的法律规制,政府主导可能会变成乱指挥。因此,处理好政府主导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4.学校组织难以摆脱行政化弊端,不能主动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长期以来,学校组织受行政化影响比较严重,行为多是出于执行上级指示要求,很少是出于自觉自愿主动地为社会服务,从而也很难按照社会需求提供产品。这种被动的服务状态无法适应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无法反映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应有特色。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能够自觉地反映社会发展要求,主动提供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服务,从而为社会提供充足的高品质的终身学习机会。

5.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权利缺乏充分认识

每个人都拥有发展权,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学习请求,都可以要求相关部门给予肯定的答复。但由于人们对自己的学习权利认识不足,从而不敢提出自己的请求。须知,在未来社会,每个人的发展关系着社会整体发展,社会发展的好与坏直接依赖于每个个体的发展状况,所以,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是一种正当权利,这种权利是受到宪法保护的,而且也应该体现在终身教育有关法律规定中。只有每个人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权利,正确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才能促进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才能进一步保障自己的终身学习权益。

八、展望未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将在实践中获得突破

1.终身教育作为产业是一个突破口

终身教育事业无疑是一个公益的事业,但采用市场机制可以保证其具有充足的活力。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旺盛,越来越多样化,靠统一计划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而市场机制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产业化无疑是终身教育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选择,因为产业化是一个高效的途径,能够有效地挖掘社会潜藏的终身学习资源,激发人们终身教育创新的积极性,从而迅速地满足社会需求。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大众的终身学习需要是一个长线产业,无法急功近利,产业化有望成为终身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机制。

2.市场机制充分介入促进体制更新

市场机制对终身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它能够使终身教育的供给迅速丰富起来,使终身学习机会多元化和多样化;另一方面,它能够根据人们的需求层次进行多层次供给,并且在竞争过程中发展特色化供给。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正是在竞争中才能真正激发终身教育服务主体的创造潜能,产生多元化的供给,使提供的终身学习机会向个性化、优质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终身教育体制走向多元化、弹性化,以便能够适应社会对终身教育需求的多样化。

3.物质富裕为终身教育观念更新提供基础

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的时代,要求人们具有长远的眼光往往不切实际,因为满足物质需求是基本。当物质生活水平进入小康阶段后,人的需求层次也在提高,甚至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开始把精神需求的满足作为首位的需求。终身教育观念也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向为社会提供充足的高质的精神产品方面转变。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期之后,高等教育就开始向终身化方向转变,这为人们提供广泛的精神产品奠定了基础。

4.超越功利主义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方向

社会的功利化使人仅仅满足于眼前的利害得失而不顾长远需要。终身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人时刻地反思自己,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想方设法来完善自己。可以说,终身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人被眼前功利所迷障的话,就可能沉迷于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就可能无视社会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挑战,那样的话终身学习就缺乏动力。因此,超越功利主义,摆脱片面的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是为终身教育发展注入持久发展的动力,使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走上健康之途的必然选择。

5.终身教育观念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打牢靠

终身教育覆盖一个人的一生,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目的在于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支持,因为在当代社会,知识爆炸迫使人们必须终身学习,不然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观念。因此,基础教育必须向终身教育转轨,即为人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特别是要培养人的爱学乐学的品质;基础教育的评价机制必须进行转变,必须从激励人的学习积极性出发进行重新设计,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分等和分流的需要。可以断言,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如果没有基础教育阶段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其后的持续健康发展。

[1] 郝克明.迈入学习型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EB/OL].[2017-12-12].http:∥www.moe.edu.cn/jyb_sjzl/sjzl_fztjgb/201707/t20170710_309042.html

[3] 王洪才,曾艳清.后大众化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3-138.

[4] 王洪才.心灵解放与重塑——个性哲学的终身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26,66-67.

[5] 王洪才.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全面小康社会的呼唤与回应[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117-118.

[6] 万卫东.新加坡建设学习型国家的基本经验[J].学习月刊,2010(20):8-9.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习者体系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对我国构建相关机制的启示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