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新军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咸阳 712046
《医古文》是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工具课,主要研究中医古籍的语言文字及文献、文化现象,是“通经致用”不可或缺的根基和桥梁,同时《医古文》也是对中医药类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具有“文医结合”的特点,在传承、发展与研习中医药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鉴于此,笔者在《医古文》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如何更好地发挥《医古文》课程的效应性为出发点,对课程自身的性质、教学目的及其功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而有意义的思考。
1.1 “以文为主”《医古文》本身具有“医”与“文”的双重特性。《医古文》中的“文”本质上与一般的古文一脉相承,它体现了中医药根植于祖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区别在于《医古文》中的“文”基本都是与医学相关的文献,这个特点突显了《医古文》课程自身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要求,因为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必然是“文”“医”两大知识体系彼此融合的结果。不过说到底,两者的侧重有所不同,因为从根本上来看,《医古文》是一门关于“医”的学科,而不是一门纯“文”的学科。
《医古文》课要以文为主,因为《医古文》课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中医药类专业的学生阅读古籍打下基本的语言文字学基础。课程是完全仿照中文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设置的,由文选和基础知识组成。文选部分是要让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体裁特点产生直接的认知感受,逐渐建立起阅读不同类别文献文本的思维模式;基础知识部分的讲授则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古代汉语理论素养打下基础。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医古文》从第3版开始就已经重视开始基础知识的编写和传授,这部分内容基本是直接借用了古代汉语的知识理论框架,但使用的文献书证则是紧紧贴近医籍文献,体现出《医古文》课自身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基于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都是现代语文教育,对古文的感性及理性认知都较为缺乏的事实,通过不同体裁类型的典型文选的阅读、熟记、背诵等手段,可以在学生已有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起学生古文阅读的语感和习惯。不过,同中学阶段相比,大学阶段古文学习的要求显然有所不同,大学阶段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个“所以然”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要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论素养,让学生真正掌握古汉语知识的内核及精髓,能够学有所用。否则,在中医古籍文献的阅读中将严重缺乏微观语言文字现象分析和认知的能力,难以适应未来持续阅读、研究中医文献及中医理论的能力。因此,系统、全面地介绍语言文字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就显得尤为必要,让学生实现古汉语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是本门课程的要害之处,即要“授之以渔”,而不是简单地“授之以鱼”,理论、方法的传授远比多读几篇文选重要的多。从这个方面来说,《医古文》课的主要层面还是在于“文”的学习,其核心要素是字、词、句、意四个方面。清儒戴震有云:“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1]此乃戴氏读书心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小学的功用以及三个核心要素:字、词、道。尽管字面不同,但本质上与字、词、句、意四要素的现代表述完全一致。
1.2 “以医为辅”“医”的元素是《医古文》课程的特色之处,突显了《医古文》课程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这个元素在《医古文》课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得以实现,比如医家传记,是医学人物元素;医案药论,是理法方药的中医显性元素。各种不同的元素本质上都是中医文化总量的一个维度。中医的专业技能课是技能层面的“医”,决定着一个医学生未来的技能深度,而《医古文》课的“医”,则是文化层面的“医”,决定着一个医学从业者未来发展的广度。
《医古文》课中存现的鲜明的“医”元素,应当恰当地在课程讲授中得到体现,因为体现的好坏与否,不仅关系到本门课程的正确定位,而且也要顾及到《医古文》课与其他中医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医古文》课中关涉医学内容的篇章主要集中在医家传记中的病案部分,医论部分、医话医案部分、文献校勘部分等。就整个中医学理论框架来看,以上内容总体上呈现出零碎化、不连续的特点,缺乏足够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这也就决定了《医古文》中的这个“医”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虽然如此,但也千万不能小看这个从属的“医”,因为正如前面所述,它的价值体现在和“文”的交融方面。两者就好比是组方中的君药和臣药的关系,只有君,没有臣,君只能是个光杆司令,效果非但不会太好,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医古文》课程的对象是中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要提高他们对这门课的认可度、喜爱度,真正将《医古文》课的效用性落到实处,那么这个“医”的元素绝对是一个最有效的抓手,利用的好,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沈澍农[2]:“把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文化知识融入到医古文课、把医古文课更好融入到中医药教育体系,这正应是当今医古文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课堂上一味地讲古汉语的语言文字知识,显然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医学生的兴趣旨味,容易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格拒,进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只是被迫地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长此以往这门课将变成鸡肋,学生也将失去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在这部分涉及医学内容的篇章中下功夫、做文章,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不是系统地讲中医基础理论,或是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内容,但是那些医药味十足的段落篇章,是货真价实的中医药原始文献,是学生直接接触原始古籍文献,运用所学中医知识进行阅读、分析的重要试验田。对于刚进入到大学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他们尚没有全面地接触和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因此有必要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文理、医理两方面的讲授。除了文章阅读、学习的需要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入门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如《史记·扁鹊传》中所载的扁鹊为虢太子治病的医案中,扁鹊与中庶子有过一大段的对话,其中扁鹊开口的第一句话就问道:“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3]6后面扁鹊就明确地告诉中庶子说他能医治好“死去”的虢太子。看似简单的病情询问,其实蕴含着深邃的医学原理。“鸡鸣”是古时时辰表述的术语,特指凌晨1~3点,即丑时,这个时间正是自然界中阴气渐衰,阳气渐盛的时间拐点,至扁鹊询问之时,当是早晨7时左右,古时所谓的平旦、日出之时,阳气回暖。《灵枢·营卫生会》云:“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4]此时的外部条件正可以为虢太子提供阳气的支撑,帮助恢复患者体内的阳气,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这体现了中医学中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医学道理。《金匮要略·救自缢死方》:“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5]也是强调周围环境的阴阳盛衰与患者死生之间的密切关系,两者所述道理正同。
相对于技能性更强的医学类专业课,《医古文》课所具有的文科属性决定了其对学生的影响可能不会即时显效,它的功用具有非饱和性、隐含性的特点,其功用的显现会贯穿在从医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当中。如果只是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医古文》课程相关的基本理论价值,就长远来看,显然会影响到从医者后续潜力的持久性,也难以使专业技能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举凡有成就的医家,他们都能在古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理论体系。在这个过程当中,古代医药文献无疑是他们的智慧之源。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在颁奖时中说到:“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最关键的时刻给予我灵感。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中医药文献浩如烟海,它们犹如一座座宝藏等待后世人的开发利用,而对文献进行微观、准确的解读最终离不开基本的语言文字学知识,尤其是那些关系到文意理解的关键节点,俗语说:一字可以杀人,一字可以活人,真切地阐明了语言文字与临床实践的利害关系。
成为一名世人景仰的大医是每个从医者的追求目标。关于大医的内涵,孙思邈明确指出就是要医技精湛、医德高尚。要实现大医的目标,则应当“博及医源,精诚不倦”。就是说要追本溯源,不断汲取古代圣哲的智慧。杨济时:“若古之方书,固离娄之规矩、师旷之六律也。故不遡其原,则无以得古人立法之意;不穷其流,则何以知后世变法之弊?……遡而言之,则惟《素》《难》为最要。盖《素》《难》者,医家之鼻祖,济生之心法,垂之万世而无弊者也。”[3]132张珍玉先生也指出经典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强调《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之作是中医理论的根基,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6]。医家之人自古如此。中医培养的有效途径就是读经典、重临床,诸如《黄帝内经》等中医理论的经典和源头,是秦汉时期优秀的医家圣哲们的智慧结晶,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取之不竭的宝库。强调理论的追本溯源,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临床服务,这就是孙思邈“博极医源”和医技精湛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现代人满脑子想创新,而完全不顾及本源,这就好比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终究是缘木求鱼而难言成功。
《医古文》课除了传授基本的语言文字、文化、文献等基础知识以外,还应当通过适量的医学文献或者是与医学有关的内容使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中医文献阅读的思维模式。学生需要有效地完成各类体裁的古医籍文献的阅读和研究,逐渐培养中医文献阅读的思维模式,这是一个从微观升华到宏观的思维培养过程。文献的体裁是形式,其所承载的文意是内容,两者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关系。对文献文本进行体裁特征、本质及规律性的研究属于文体学研究的范畴,文本的体裁特征具有内在的逻辑规律性,不同的体裁对文本内容的语言形式、结构形态及表达方式有着不同的要求,这种内在的规律性有助于我们科学化、程式化地解读同类别的文献文本。褚斌杰[7]:“研究和了解我国古代众多的文体的特点,研究它们的发生、发展,以及它们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不断演变的历史,对于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对于认识和掌握文学体裁的发展规律,以至推陈出新地为发展新文学服务,都是十分必要的。”谭学林[8]:“中医古典医笈文献虽然记载的是医学的内容,但却充分利用了各种文章的体裁,并且发展了适合表现医学内容的文体,甚至由于内容表达的需要,进一步创造了新的文体。它们有许多不同于一般文章体裁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医学文献的理解,对于研究中医是会有一定帮助的。”因此要养成《医古文》课的阅读思维模式,就是要在一定量文献文本阅读的基础上,逐渐体悟到不同体裁风格的文献文本与各自所表达的内容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从而实现对未知文献文本的有效解读。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就是要强化“主题”意识,按照主题单元,进行文选的讲授,要以此为中心,使学生通过更多的文献阅读和时间孵化,形成格式化记忆,建立起主题内容与体裁风格方面的联系,以应对将来文献阅读的需要。谭学林[8]将中医文献的文体作了如下分类:论辩体、条文体、问答体、医方体、本草体、医案体、序跋体、医话体、笔记体、随笔体、摘要体、格言体、歌诀体、辞赋体、箴铭体、图表题和传志体。中医文献阅读思维模式的培养特别需要在《医古文》的教学实践中揭示文体特点以及与文献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加以详细解读。例如条文体文献,其内容主要是以条文形式议论或阐述医学内容的,《伤寒论》就是这一体裁类型的代表;传志体文献,主要是历代医家的传记,其内容一般包括医家身世的介绍、行医典型事迹的记述、后人的评价等等,如《扁鹊传》一文的文章结构正是如此;序跋体文献,其内容是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前言或后记,这种文体的功用相对明确单一,一般都是交代文献的写作背景、原由、体例等,如《伤寒杂病论序》;医方体文献,主要体现的是方书一类文献的体裁特征,它是中医所独有的形式,一般包括方剂的名称、出处、主治、药物组成、剂量和服用方法等;医案体文献,虽然古代医案具有较多的个性化色彩,没有统一的格式,但一般都具备基本的要素,如病症名、病症分析、治则治法和医案分析等,如王育林等[9]编著的《医古文》教材的《医案五则》部分所选的宋代许叔微的医案,作者所诊之病是为伤寒,“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是为病症、病机的分析,“俱只用建中调荣而已”和“遂投麻黄汤”是为治法,“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贵也!”是为作者之心得分析。在文意、医理讲授的基础上,明确告知学生医案行文上和内容结构上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该类文体的认识,形成阅读上的程式化思维模式,增强阅读的效用性。
其次要充分利用课下时间,以作业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扩大相关主题的阅读量。通用的惯例是在每个主题单元讲授完以后,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该类主题的文选内容与行文特点加以总结,通过自身的思考,进一步认识不同体裁中医类文献的特点,为将来的文献阅读及研究打下基础。而诸如像《伤寒论》这种未能选入教材的“条文类”文献,我们则会在《伤寒杂病论序》一文的讲授后,专门布置《伤寒论》的阅读任务,比如阅读“辨太阳病脉并治法第一”中十条左右的条文,重在让学生了解“条文类”文体的特点,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
因此,基于不同体裁的文献在内容安排上相对固定化的特点,《医古文》课的讲授,除了解读字、词、句、意等核心内容以外,还要充分揭示出文章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古文的阅读中构建这种思维模式,形成对中医不同体裁文献的理性把握,最终为将来更广泛、深入地阅读中医古籍服务。
总之,《医古文》课的功用非常明确,是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兼具医、文两方面的特色,是对中医药类学生传播语言文化、中医药文化、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更是将来中医药从业者“博极医源”,精研古籍文献的重要法宝。如何让学生从内心真切喜爱上这门课,并且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形成有规律可循的阅读思维模式,是教师在《医古文》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1]戴震.戴震全书·古经解钩沈序:第六册[M].张岱年,编.黄山:黄山书社,1995:378.
[2]沈澍农.医古文-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J].中医药文化,2014,9(3):68-71.
[3]王育林,李亚军.医古文[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4]灵枢经[M].刘更生,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8.
[5]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69.
[6]魏凤琴,王小平,张安玲,等.经典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张珍玉学术思想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6):1027-1028.
[7]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1.
[8]谭学林.中医文献文体的分类辨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5,(2):33-36.
[9]王育林,李亚军.医古文[M].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