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陶方泽,3崔云刘冰方腾铎方跃坤秦培芝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中医院3.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崔云教授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宁波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浙江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男科的科研与临床工作三十余载,擅长各种男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崔师临证思路精巧,学术思想鲜明,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于侧,深得教诲,受益颇多。
温清饮又名解毒四物汤,出自明·龚廷贤《万病回春·血崩门》,原文载其主治“妇人经水不住,或如豆汁,五色相杂,面色萎黄,脐腹刺痛,寒热往来,崩漏不止”[1],是用于治疗崩漏下血的妇科名方。温清饮由两大传世经典名方四物汤和黄连解毒汤组成。四物汤性味醇和温厚,重在滋补营血,且补中寓行,补而不滞,《汤头歌诀》曰“血家百病此方通”[2];黄连解毒汤出自《外台秘要》,用以治疗实热火毒之患,体现了“苦寒直折”的治法,是泻火解毒的基础方;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养血和血之功。研究发现,本方有免疫调节、抗溃疡、解热、抗炎、镇痛、镇静、止血等广泛的药理作用[3],不仅治疗妇科出血性疾病,在多种皮肤病、口腔疾病、糖尿病、脑梗死、皮肌炎、白塞氏病等疾病的治疗中亦取得满意的疗效[4]。
崔师常言,辨证论治不应拘泥于一门,各科医理相通,病因病机相似,细心揣摩,对男科临证很有启示。冲、任、督三脉均起于胞中,一源三歧,“胞中”在男子为精室,在女子为胞宫,皆为肝肾所主[5],故男科之前列腺炎、附睾炎、精囊炎等疾病与妇科之盆腔炎、附件炎等皆为盆腔、胞宫或精宫之病,病机相似,治法相通,可相互参考,将治妇科之法用于男科,有“异病同治”之理。崔云教授常以妇科名方温清饮加减治疗男科疾病,拓展了本方的治疗范围,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兹探析三则具有代表性的验案如下,以飨同道。
赵某,男,35岁,个体餐饮户,已婚。2017年4月10日初诊:夫妻同居性生活正常未避孕未育2年。平素性欲尚可,两年来夫妻性生活正常,频率1~3次/周,其妻31岁,月经规则,妇科各项检查无异常,未避孕一直未育。患者有吸烟史约10支/日×10余年,偶饮白酒、啤酒,平素喜食辛辣油腻、肥甘厚味之品。既往健康体检可,无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无特殊药物服用史。否认腮腺炎病史,无睾丸外伤及手术史,无物理射线、化学物质等特殊接触史。查体:男性第二性征正常,睾丸、附睾、精索未见异常。刻下:体型偏胖,满面油光,动辄汗出,阴囊潮湿,夜寐尚可,食欲较佳,小便尚调,大便偏干,舌偏暗红,苔黄略厚腻,脉沉滑数。辅助检查:①生化全套,甘油三酯1.90mmoL·L-1;②血性激素、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③精液常规,量3.3mL,颜色淡黄,50 min精液液化,pH值 7.5,精子浓度 36.5×106·mL-1,总活力(PR+NP)60.5%,精子总数55.2×106/一次射精;④血抗精子抗体(AsAb)(-);⑤精子形态学,正常形态2.8%,异常形态97.2%,精子主段及头部畸形多见;⑥精液支原体+衣原体 (-);⑦精浆生化,精浆弹性硬蛋白酶2245.5ng/mL;⑧彩超,前列腺、精囊、输精管、射精管等未见异常。西医诊断:男性不育(畸形精子症)。中医诊断:无子。崔师结合病史及患者体质状态、舌脉,辨证为瘀热互结、湿浊内阻之证。治以利湿导浊、泻热解毒、散瘀通精,方选温清饮加减。处方:生地黄15g,生白芍15g,当归 10g,川芎 10g,黄芩 15g,黄连 3g,黄柏 10g,栀子10g,茯苓 15g,生地榆 30g,生山楂 30g,绞股蓝 3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并嘱穿宽松透气裤子,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戒烟戒酒,清淡饮食,少吃大蒜、苦瓜、芹菜等食物,少喝奶茶、咖啡等,作息规律。2017年4月20日二诊:诉阴囊潮湿症状缓解,口不苦,大便通畅,苔薄黄,去栀子、加秦皮10g。14剂。2017年5月5日三诊:复查血脂未见异常,精液常规示量 3.6mL、色灰白、精子浓度 40.3×106·mL-1、液化时间30min,精子形态学示正常形态6.7%,精浆生化示精浆弹性硬蛋白酶127.8ng·mL-1。后继续治疗3月余,2017年9月电话告知其妻已妊娠。
按:畸形精子症是指精液中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低于4%,是精子质量异常的一种病变,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6]。现代人生活压力增大,饮食结构变化,生活作息不规律,久坐少动,易伤及脾胃,导致痰湿内生,久之化热,湿热内蕴,郁久成痈成毒,湿热痈毒积聚精室,热毒入营伤血耗精,而致阴精受损,发为畸形[7]。临床表现为精液色黄,液化时间长,可伴口苦、口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阴囊潮湿等症状,精子形态学常提示畸形精子过多。现代医学认为,睾丸异常、精索静脉曲张、生殖道感染、内分泌因素、烟酒、高温等均可引起畸形精子增多。该患者工作环境温度较高,形体肥胖,有烟酒史,故崔师从衣着、饮食、锻炼、烟酒等多个方面叮嘱患者改善生活方式,避免诱导疾病发生的因素。崔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检查,把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精”有机结合,从而提高疗效。如精浆弹性硬蛋白酶的升高常提示与生殖道感染有关[8],可从精室湿热论治,选温清饮加减。其中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配伍茯苓利湿导浊。生地榆专理下焦,清热凉血,能改善生殖道环境和精液液化状态。因血能生精,故血旺则精充,血亏则精衰,方中四物汤养血活血、生精益精,体现了崔师从“精血同源”论治男科病的学术思想。《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山楂“善入血分,为化瘀血之要药……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9],配伍绞股蓝益气健脾、降脂导浊,有助于减轻脂肪堆积、降低甘油三酯。二诊用秦皮,功专清热燥湿,《名医别录》记载“秦皮,主治男子少精,妇人带下”[10],李时珍曰“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皆取其涩而补也”[11],是崔师治疗湿热型不育症的常用益精药。温清饮温通与清热并举,养血与凉血共用,具有和血解毒、理精通精之功,能畅精室之血运、清精室之浊毒,是崔师治疗精室湿热瘀结证的独到经验。
陈某,男,40岁,外卖配送员,已婚。2017年9月4日初诊:小便淋漓不尽、尿急伴会阴部不适2年余,加重3天。患者自诉有“前列腺炎”病史10余年,每遇饮酒过量或性生活过频后不适症状加重,自服“三金片”“癃清胶囊”等药后症状缓解。4天前酒后行房,次日连续工作6小时后尿急、尿频症状加重,夜尿2~3次,晨起尿后滴白,伴少腹、会阴部胀痛。无尿道疼痛,无恶寒发热,无厌食乏力。刻下:神情烦躁,口苦口干,舌红,舌根部苔黄,脉弦数。肛门指检:前列腺稍肿,压痛。辅助检查:①尿常规未见异常;②前列腺液常规,白细胞(+++),卵磷脂小体30%;③彩超,慢性前列腺炎改变伴钙化灶,前列腺稍大,膀胱残余尿15mL。西医诊断: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诊断:精浊。辨证为湿热蕴结、瘀阻下焦。治以清热利湿、祛瘀止痛。方选温清饮加减。处方:生地黄15g,生白芍30g,当归10g,川芎10g,黄芩 15g,黄连 5g,黄柏 10g,栀子 10g,茯苓 15g,萆薢 15g,白芷 10g,天花粉 30g,川牛膝 15g,生甘草6g。7剂,常规煎服,并嘱患者戒酒,避免长时间骑车,适当饮水,多排尿,注意阴部卫生。2017年9月15日二诊:诉尿频、尿急症状减轻,夜尿1~2次,滴白少许,少腹、会阴部胀痛感减少,苔黄较前改善,略腻,舌淡红,脉滑数。考虑患者苔黄及胀痛感减轻,故去栀子、白芷,加石菖蒲10g,白芍改15g,14剂。2017年 10月9日三诊:诸不适症状明显减轻,滴白消失,夜尿1次,苔薄略黄,舌淡红。复查前列腺常规:白细胞(+),卵磷脂小体65%。予前方去黄连、萆薢、石菖蒲,加牡丹皮10g,继续治疗半月收功。
按:慢性前列腺炎属祖国医学“精浊”病之范畴。前列腺属精室,位在下焦,易受湿邪侵袭,其位置隐蔽,易瘀滞、易化热,故湿热浊毒瘀阻下焦是本病的病因病机关键,清利湿热、祛瘀导浊便成为治疗大法,可选温清饮加减。其中黄连解毒汤清精室之热毒,效专力宏,奏效甚捷;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菌、抗内毒素、镇静、镇痛等广泛的药理作用[12]。四物汤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可令精室血运通畅,通则不痛。对于湿热偏重的患者,崔师认为熟地黄性温偏滋腻,用之恐闭门留寇,故以生地黄易之,可增强清热凉血之功。《神农本草经》记载芍药“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13],若患者少腹、会阴部疼痛明显,又见小便不利者,崔师则重用生白芍至30g,并配伍甘草,取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意。热毒壅聚,营气郁滞,气滞血瘀,聚而成形,故见前列腺触诊肿大、压痛,方中白芷配伍天花粉,可清热散结、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湿阻精道,精络不通,败精瘀浊与湿热之邪互结,溢出溺窍,则发为滴白,崔师习以茯苓、萆薢、石菖蒲等利湿泄浊之品治之。此三药配伍,即《医学心悟》萆薢分清饮之核心药对,功专分清泌浊,专清精室之浊毒。崔师指出,前列腺位置隐蔽,又易受到烟酒、性生活过频和会阴部长期压迫而充血,湿热浊毒一旦瘀结,聚而难散,加上各种诱发因素,易于反复发作,故施用牡丹皮凉血散瘀、清热消肿,凉血即是清热也;川牛膝引热下行,利尿通淋,既加强川芎、当归的活血祛瘀之势,又为下焦诸病引经之要药,引诸药直达病所。崔师发现,配送员属于慢性前列腺炎的高发人群,一因长时间骑车致精室血行不畅、脉络瘀阻,二因频繁憋尿导致浊毒内生、湿热内停,三因工作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导致肝失疏泄、肝络失和,故叮嘱患者避免长时间骑车,多饮水、勤排尿,心情放松,以减少诱发因素。
彭某,男,53岁,公务员,已婚,育有1子。2017年2月13日初诊:左侧阴囊肿大隐痛5年,加重8天。患者自诉5年前因“急性附睾炎”在某医院治疗半月后出院,后阴囊反复隐痛不适,伴睾丸下坠感,经休息和热敷后缓解。8天前因劳累和受凉诱发阴囊胀痛加重,伴左侧少腹部放射痛及睾丸下坠感,自服“诺氟沙星胶囊”5天症状不能缓解。否认烟酒史及不洁性生活史,否认精索静脉曲张病史。刻下:神情窘迫,烦躁不安,舌红,边有淡紫色瘀斑少许,苔白腻,脉弦滑数。查体:左侧阴囊肿大,阴囊皮肤不红;左侧附睾压痛明显,质地偏硬,附睾尾部增粗,睾丸、附睾界限清晰。辅助检查:①血常规未见异常;②彩超,左侧附睾增大,内部回声增强,左侧附睾尾部结节样增粗伴钙化灶,精索静脉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慢性附睾炎。中医诊断:子痈。辨证为痰瘀互结、浊毒阻络,治以活血祛瘀通络、清热化痰散结,方选温清饮加减。处方:生地黄15g,赤白芍各 15g,当归 10g,川芎 10g,黄芩 15g,黄连3g,黄柏 10g,茯苓 30g,浙贝母 30g,荔枝核 15g,橘核15g,夏枯草15g,刘寄奴15g。7剂,常规煎服,每日汤剂剩50ml泡浴阴囊30min,温度适宜,并嘱患者避风寒,勿劳累,少吃辛辣油腻之品,清淡饮食。2017年2月20日二诊:阴囊疼痛感减轻,偶有少腹部放射痛,舌略红,查体示附睾质地偏硬,故去黄连加生牡蛎30g(先煎)。14剂,常规煎服加外用。2017年3月10日三诊:诸症减轻,查体:左侧阴囊稍大,左侧附睾轻压痛,质地渐软,尾部略增粗。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去黄柏、夏枯草,加鸡血藤30g、黄芪15g,继续巩固2月余。2017年8月电话回访未见复发。
按:慢性附睾炎是男子泌尿生殖系统非特异性感染中的常见病,可由急性附睾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彻底而转为慢性,是泌尿男科的疑难杂症之一,属于中医“子痈”之范畴。病因多归咎于情志不遂、外感邪气、饮食失宜、房事劳倦等,病位在附睾,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性有标本、虚实、寒热等不同。崔师认为[14],湿热、浊毒、痰瘀蕴结于肾子,局部气血壅滞,邪气凝聚,故见附睾肿大疼痛;肝脉循少腹,邪入肝络,肝经挛急,故见少腹部放射痛。结合舌脉综合判断,此为湿热痰瘀互结之证,治以温清饮加减。其中四物汤养血和营、活血通络,更加刘寄奴活血通经、消瘀止痛,活血助湿化、行血助瘀散;《本草求真》有云:“刘寄奴味苦微温,多能破瘀通经,除癥下胀”[15];赤白芍同用,一散一收,一泻一补,凉血助热消,养血防伤阴,共奏畅通附睾血脉、消散附睾壅滞之效。患者虽口服抗生素,但浊毒入络日久,非短期能清除,余毒未清,可再复发,故以黄连解毒汤荡清肾子热毒,茯苓利湿泄浊、健脾化痰,祛其痰浊、湿热之标实。针对附睾肿大、质地偏硬的症状,崔师多施用浙贝母、荔枝核、橘核、夏枯草、牡蛎等清热化痰、理气止痛、散瘀消肿、活血消癥、软坚散结之品,每可奏效。崔师总结,慢性附睾炎以正虚为本,气滞、血瘀、湿热、痰瘀、浊毒为标,故病中后期多用鸡血藤、黄芪等养血活络、补脾益气之品,扶正以驱邪,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应激能力,防止再次复发。
综观以上三则验案,虽临床症状、病名与处方各不相同,但其病因病机均可归纳为热毒壅结于精室,以致精室脉络瘀阻,瘀热胶结,入营伤血,又易与湿邪合病,故病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崔师以清热、活血、利湿为治疗大法,常选温清饮加减。有别于其他医家治疗男性不育症或其他男科杂病的用药经验,崔师更重视清热药物的配伍运用。总的来说,一是针对湿热,清热燥湿以化浊;二是针对血分热毒,泄火解毒,清血中浊毒而理精,精血同治;三是针对烦热,清热以除烦。温清饮具有清热养血、和营解毒的独特功效,临证时合理加减,可扩大其在男科疾病的治疗范围,从而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崔师临证多以经典方(经方及后世名方)为主,自拟方为辅,专病专药画龙点睛,方证对应,有的放矢,疗效显著,平淡中见神奇。
[1]龚廷贤.万病回春[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81.
[2]李振东.汤头歌诀白话精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38.
[3]徐春娟,陈建章,陈荣.温清饮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2):107-108.
[4]杜旭,刘爱民.古方温清饮现代药理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5(5):399-400.
[5]周兴,周青,何清湖.“乙癸同源”理论指导下的男科疾病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9):2202-2204.
[6]姜辉,邓春华.中国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与专家共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9-57.
[7]陶方泽,周小敏,方跃坤,等.崔云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遣方用药特色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2):103-107.
[8]杜宝昕,陶方泽,郑军状,等.少弱精子症中医辨治策略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7):590-594.
[9]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精华本)[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8.
[10]陶弘景.名医别录(辑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37.
[11]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351.
[12]张国华,马建兵.黄连解毒汤药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5,47(10):39-41.
[13]神农本草经[M].顾观光,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49.
[14]陶方泽,崔云,周小敏,等.崔云教授治疗附睾炎临证经验[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0):1773-1775.
[15]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