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涛
(哈尔滨市阿城区红星镇卫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305)
我院自2008年至2018年运用中医药分型治疗心脏早搏病历200例,取得较好疗效,在200份病例中,室性早搏115例,房性早搏85例,其它类型早搏0例。其中70岁以上患者32例,占16.0%.50岁至70岁85例,占42.5%,30岁到50岁72例,占36%.30岁以下11例,占5%。年龄最小的患者14岁1例。病史最长的5年,病史最短者1个月。本组病例中继发其它器质性心脏病后出现早搏者87例,无心脏病史,因自感心脏停漏搏者就诊113例。以上病例均有上级医院确诊后又经我院心电工作站验证病例。以上病例经糸统的中药分型辨证治疗,疗程最短者10天,最长者3个月。疗效判定标:临床自觉症状消失,心电图连续监测三天无异常搏动出现,为痊愈病例。临床自觉症状消失,心电图监测三天出现异常搏动少于5次者,为临床好转病例。临床症状没有完全消失或心电图监测三天出现异常搏动大于5次者为无效病例。取得效果:本组病例经过治疗,痊愈128例,治愈率64%,好转65例占全部病例的32.5%,总有效率96.5%。无效和中途停止治疗病例7例。
1.心阳不足型:临床表现为早搏频发伴有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益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无力。治疗原则:补心升阳益气安神,自拟益气通阳方:人参10克、黄芪30克、炙甘草15克、桂枝12克、附子10克、干姜10克、白术15克、当归12克、茯神20克、龙眼肉20克。
2.阴虚血少型:临床表现为早搏时发时止伴有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盗汗头晕心悸、四肢乏力、面色苍白、舌红少津、脉细数或结代。治疗原则:滋阴补血、通脉安神,自拟补血养阴方:当归尾15克、熟地20克、生地20克、川芎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15克、麦冬10克、柏子仁20克、五味子12克、茯苓15克、山茱萸15克、酸枣仁20克。
3.气滞血瘀型:临床表现为早搏多发生于情志异常后或继发于胸痹发病过程中,伴有心区憋闷疼痛、心悸气短、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结代。治疗原则:行气活血,止痛安神。自拟活血化瘀理气方:当归20克、川芎10克、红花15克、桃仁20克、赤芍15克、枳实10克、桂枝10克、薤白12克、瓜篓20克、细辛10克、元胡10克、地龙20克、水蛭10克、五味子15克、酸枣仁30克、丹参20克。
4.心胆气虚型:平素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食少纳呆,脉弦细。治疗原则: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拟以养心安神方:朱砂5克冲、枣仁30克、五味子15克、龙齿30克、牡蛎30克、远志18克、菖蒲15克、熟地20克。
5.临床上只体现早搏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者可运用炙甘草汤为主进行加减。
6.自拟补心丸方、可以长期服用,对预防心脏早搏,消除心前区突然跳动似乎暂停的漏搏感或暂停后出现有力搏动的心悸感,可起到较好的作用。药物组成:人参30克,枣仁50克,五味子20克,山茱萸15克,阿胶30克,鹿角胶50克,丹参40克,三七100克,水蛭30克,地龙50克。用法:研细末蜜制为丸,每服6克,日3次口服。
1.心脏过早搏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诱导患者就医心科的主要因素,是指异位起搏点过早地发出冲动所引起的心脏搏动,临床上心律失常变化迅速,可迅速引起病人猝死,应严密的观察病人体征和病情,室性早搏较房性早搏病情严重,室性早搏中多源性室早、频发室早、两个室早联发,都应视为危险征象。可并发于多种心脏病的整个过程中但正常人也可在情绪激动,焦虑不安,心身过劳,睡眠不足,过度烟酒等因素诱发。
2.早搏的治疗,应区分是否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能减少或消除早搏的发生,避免一切可能引起早搏的诱因及用药,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和思想顾虑可起到事伴功倍的效果。
3.运用中医辨证施治,进行调节,可以治疗和预防早搏的发生并可以较长时间服用,优于西药镇静类药物的疗法,并不易产生药物依赖。
4.传统医学通常在惊悸、怔忡、脉结代胸痹门内进行辨证。治宜补气益阴,活血祛饮,养心安神。《济生方》治惊悸用温胆汤,远志丸;治怔忡用益荣汤,龙齿汤。《证治要诀》治心忡脉乱者用益养汤。《医学入门》治血虚惊悸用四物汤,茯神汤,妙香散及朱砂安神九,气血俱虚用人参养荣汤。
5.补心之常用药:五味子、枣仁、柏子仁、远志、丹参、麦冬、当归、白芍、茯神。泻心之常用药石菖蒲、黄连、木通、朱砂、山栀、连翘、通草、车前子、竹叶、灯芯草、莲子芯。
6.针炙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之早搏也有效。
7.对于发生重症危象的心脏早博,应釆用综合疗法,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协同作用,有助于疗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