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慧
(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CCU,广西 柳州 545006)
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年来发病率显著增加,该疾病难以控制,容易进一步发展为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感强烈,持续时间长,患者即使进行较小活动量时也会发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1]。低分子肝素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主要药物,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在本文中,对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探究不同的护理模式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以下是具体的报道内容。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的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本次研究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开展研究。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6.7±5.9)岁,初发型13例、恶化型15例、静息型7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10例;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6.8±6.0)岁,初发型、恶化型、静息型病例数分别为14例、15例、11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在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注射液治疗,用药方法:0.01 ml/kg,2次/d,注射部位:腹壁皮下,连续用药一周[2]。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对比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11%(对照组)、88.89%(观察组),观察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大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后并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观察组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0.00%,而对照组患者中,发生2例皮下出血,3例注射部位瘀斑,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941,P=0.0213)。
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前,护理人员需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注意是否出现活动性出血、外伤、血压情况、是否合并患有重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在后期护理服务中,提高并发症预防护理意识,减少并发症发生率[3]。
在注射低分子肝素时,注意做好注射护理。一般情况下在合理用药量范围内,低分子肝素并不会对机体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是随着剂量增加会增加活动性出血机率。所以在注射时,注意严格掌握低分子肝素剂量,准确对患者进行用药治疗。注射时,针头进入皮肤深度不易超过1厘米,动作应当轻柔,二次注射时注意更换注射位置。
注射后,护理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存在血尿、解黑便、皮下出血等,询问患者的主诉情况,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头痛等,做好颅内出血处理准备,停止继续使用低分子肝素[4]。
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做好患者心脏不良事件预防处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让患者保持平稳心态。进行饮食护理,保证大便通畅。
在本文中,观察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低分子肝素治疗后,加以优质护理,其临床上疗效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实施优质护理后,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应用效果十分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