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红缨
摘要:“习作知识”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为达到习作要求所运用的方法、策略、技巧,习作知识是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扇习作大门的钥匙,是一架架将儿童引向习作体验的云梯。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语言的节奏、修辞的运用能让学生在品味、理解、模仿中获得习作知识技能,积累习作方法,灵活运用于写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节奏;人物形象;领悟文章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25-0059-03
“习作知识”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为达到习作要求所运用的方法、策略、技巧,习作知识是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扇习作大门的钥匙、是一架架将学生引向习作体验的云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如果缺乏习作知识,必然会削减学生的“习作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轻松地获得习作知识?面对精心遴选出来的小学语文课文,教师应当有一双慧眼,在阅读教学中,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善于捕捉文本精彩的表述,引领学生在品味、理解、模仿中获得习作知识技能,积累习作方法,灵活运用于今后的习作中去。
一、语言的节奏美让句式别出心裁
《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天上去,也没有人管。”学生们读着读着,很快发现这是个自由的园子,这时就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种自由表达出来的呢?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自由,又运用排比强调自由。老师出示另一组句子:“姹紫嫣红的花美美地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活泼机灵的鸟迅速地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各种各样的虫子欢快地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问学生,书上的原句前半句写得太简单了,老师改了改,对比读一读。学生读后感受到了书上的语言表现更自由,后半部分句式中的“愿意”、“就”,看起来多么普通的字眼,但作者通过反复地使用这样的句式并稍稍修改,读起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感觉轻快、有韵味,让祖父园子里的植物们活起来了。文中都用了长短句式,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反复,句子的形式十分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在语言表达时,是急切地要说自己的意思,往往会用短句,而且不连贯还会反复。而这也正是本文的语言特色。课后可以布置这样的小练笔:在这园子里,我玩累了……想怎么睡就怎么睡,多自由多快乐呀!我醒来,又会闹出什么好玩的来?又会借哪些景物的自由来表达内心的自由呢?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喜欢的句式来写一段话。
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其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读了这段文字后,马上感受到安塞腰鼓活力四射、惊心动魄、气势非凡,令人荡气回肠,浑身是劲。那作者是如何突出安塞腰鼓的这些特点,又是怎么写具体、生动的呢?原来,又是运用了短句,读起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美。不仅如此,还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豪放火烈的场面,使人如闻其声。运用排比使语言更有气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短句、反复、排比把文章写活了,让语言文字充满节奏感,让句式别出心裁,这也正是学生习作时可借鉴之处。
二、恰当的语言描写让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教会学生要写好一个人,可以通过品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在品读人物语言的时候,联系当时说话的语言环境。譬如:在教学《钱学森》一文时,钱学森说过:“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默读第二段,钱学森说这段话时面临着怎样的情况、怎样的处境?学生交流:当时,钱学森已经成为了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对任何留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荣耀。但是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没有动摇钱学森报效祖國的决心。在讲读钱学森第二段话“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时,可以联系当时留学生劝说钱学森不要回国的一段话,以及美国高级将领说的:“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面对留学生的劝说以及美国政府千方百计、不择手段的阻挠,钱学森始终保持着一腔赤诚的爱国热血、一颗拳拳的报国心。接下来,补充钱学森在不同场合说的几段话,来体会钱学森不同的语言体现了他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又通过播放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视频,告诉学生,颁奖词也是一段语言,是全国人民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通过评委会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来体会钱学森为祖国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这些补充的语言,让钱学森这个人物形象更鲜明、更具体。
老师告诉学生:所谓“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最容易体现一个人的内心。语言描写:是指对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是写人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需要注意的地方:由于人和人是不同的,那他们说话内容、方式、语气也不相同,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其身份、地位、年龄及所处的环境。我们在习作时,要留意特定环境下人物会说什么样的话,会怎么说。
三、读懂表达的密码让语言插上想象的翅膀
以《黄果树瀑布》为例,在欣赏完黄果树瀑布的杰作后,教师提出:“默读5~7自然段,划出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作者的感受依次是:“舒服极了、灌满活力、挟来生机”,瀑布声怎么会带给作者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把教室想象成群山环抱的山谷,我们跟随作者来到谷底,一起坐在水边的这块岩石上,用耳倾听、用心感受、加以想象,教师一边把瀑布的声音加大音量,让学生全身心感受。教师让学生思考:人内心的感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描绘出来的呢?同学们不难发现:作者运用了比喻句:群山环抱的谷底比作了乐池,周围的瀑布声让作者联想到了乐声奏鸣,周围巨大的声音震撼着作者,冲击着作者……作者通过联想,把内心的感受描写了出来。同样的,作者又运用比喻、联想,把扩展的胸膛比作张开的山谷,作者把听了瀑布声以后的身心舒畅想象成就像山谷一样张开。恰当的比喻,把感受写出来了。教师这样精心的设计,让学生读懂语言的密码,抽象的东西可以借助修辞、想象等手段,把抽象写具体了。接着,教师让学生听一段“银雨洒金街”的配乐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心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漫步在这样的小镇上,沐浴着雨雾般的水花,你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感受?能否也像作者一样展开联想,或者运用比喻等方法试着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练笔,然后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学生运用巧妙的比喻,奇妙的联想,把自己的感受写得如诗如画。endprint
只有让学生展开想象、巧用比喻去补充自己从没有历经的感受,情感之门才会轰然打开。此时,引导学生去想一想、写一写,在放飞思维中练习习作,学生的语感敏锐度、观察力、写作力才会不断得到锤炼和提升。习作是思维的练兵场,当学生的思路一旦被打开,其思绪就会源源不断地借着笔尖流淌,言之有物,述之有情。
四、巧用对比、感受语言的魅力
在《船长》一文中,哈尔威与洛克机械师、大副有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被海水淹了”……教师试着让学生给这段对话分别加上提示语:船长大声问道:“洛克机械师在哪儿?”洛克说:“船长叫我吗?”……然后对比着读。学生立即发现,课文中的文字简短有力,适合紧急情况下的一段对话,而加了提示语,立马显得臃肿、多余,提示语成了累赘。原文更显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乱、果断、镇静。学生也感悟到了简短、简洁的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通过比较领悟文章的多角度描写
还是以《黄果树瀑布》为例,可以和同一单元的《黄山奇松》作比较。带领学生思考:两篇都是描写景物的文章,你发现此类文章的特点了吗?让学生明白:在写某一类景物的时候,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注入作者的喜爱之情。在表达上,想要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描述的如诗如画,都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又追问学生:两位作者在描写的重点上有什么不同?(黄山奇松主要写松树的形态,而黄果树瀑布重点写了声音。)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描写的侧重点不同呢?(黄山松以其婀娜的身姿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她的姿态最吸引游人的眼球,而黄果树瀑布则用她的动人的歌喉唱出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她的声音最能显示他的雄伟壮观。)告诉学生:同样的写景文章,作者关注的角度不同,描写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六、探究故事内在联系学习多角度选择事例
在学习《理想的风筝》一文时,学习了刘老师的三个故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飞风筝。
問学生:有没有发现三个故事中,“放飞风筝”与题目“理想的风筝”挺搭,但“笑谈腿残”和“写板书”两个故事似乎没有关联,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两个故事呢?学生深入思考后得出:讲故事和放风筝都写了刘老师乐观,热爱生活,而写板书和追风筝都表现出了刘老师的顽强和不服输;故事与故事间都有内在必然联系。而三个故事中,两个讲课内的教学故事,一个讲刘老师课外的故事,三个故事,两个选自工作,一个选自生活,这两方面的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学们平时写作文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多角度的选择典型事例的方法。
阅读文章,主要在于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体领会,可以作为练习习作的借鉴。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在其经典著作《模仿律》中所说:“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相互模仿着。”由此,写作也是可以通过模仿而学会的。
综上所述,如果经常让阅读教学与习作知识美丽相遇,也就是说将习作知识的教学分解到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从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语言的节奏、修辞的运用等习作知识再上升到小练笔。以语言教学为主线,指导学生在读中悟习作知识、读中练写习作,这样的日积月累,相信定能让学生真正地从隽永的文字中品出真味来,学生的阅读、习作能力将不断得到锤炼与提升。
【责任编辑 李幸阳】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7年9期